發表日期 3/24/2022, 9:21:02 PM
公元前200年,劉邦禦駕親徵與匈奴交手,結果被圍睏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劉邦打瞭一輩子的仗,對於被圍睏這種事兒,那是傢常便飯。 但是,這次情況有點不一樣,讓劉邦莫名地煩躁起來。
第一,這次交手的對象是匈奴,這是一個強悍的對手,連秦始皇這麼牛叉的人,也僅僅是把他們趕跑,然後修個長城擋住他們。
這是劉邦第一次與匈奴交手,對方的實力如何,到底有沒有像傳說中的那麼厲害,他心裏一點底都沒有。
第二,當時正值鼕季,而且,劉邦是帶領一隊少量人馬匆忙追擊,沒有帶任何的過鼕物資,白登山位於山西大同附近,北方的鼕季,零下十幾度很正常,更何況,他們還在山上。
劉邦手下的士兵,有30%的人都被凍掉瞭手指頭,戰鬥力嚴重下降。
因此,劉邦采納瞭陳平的建議,用大量金銀珠寶賄賂匈奴冒頓單於的老婆“閼氏”,這個“閼氏”不是人名,也不是姓氏,而是一種尊號,類似於中原的“皇後”。
然後“閼氏”對冒頓單於說:“咱們見好就收就行瞭,你能占領大漢的土地,但是終究不能擁有這裏,我們的老傢在草原,搞個中原七日遊就行瞭,你還想在這裏長期住下去啊,再說瞭,我聽說劉邦不是人,是神仙下凡,你彆惹怒瞭神仙”。
今得漢地,而單於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史記》
冒頓單於覺得老婆說得有道理,然後故意放齣一個口子,然後劉邦帶人突圍瞭齣去。
這一段,在史記等曆史典籍中有明確的記載,也是一種主流的觀點,但是, 司馬遷在寫這一段的時候,顯然是智商餘額不足 ,他以為匈奴的“閼氏”是大漢的呂後嗎?能有這麼大能耐。
對於冒頓來說,女人甚至連一件衣服都不如,當年他為瞭迷惑東鬍王,甚至主動把自己的老婆送給瞭東鬍王,這個“閼氏”都不知道是冒頓的第幾任老婆瞭。
再說瞭,冒頓是什麼人,一個敢殺親爹的人,會受一個女人的影響嗎?如果真的這樣的話,冒頓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個南起陰山,北到貝加爾湖,東到遼東,西到蔥嶺的一個匈奴帝國。
因此,冒頓放走劉邦,絕對不會是因為女人的溫柔鄉,而是另有原因。
白登之圍的起因
劉邦的手下有一個人,叫“ 韓王信 ”,注意,不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而是韓王“信”。
他本是戰國時代韓國的公族,是韓襄王的孫子,秦滅六國之後流落民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項梁扯起瞭反清的大旗,並立熊心為楚懷王,於是,原山東六國紛紛自立,恢復王號。
劉邦率軍攻打陽城的時候,遇到瞭“信”,因為張良也是韓國人,並且祖上世代在韓國當官,因此,他對“信”有莫名的好感,畢竟是自己的老主人。 在張良的推薦下,“信”跟瞭劉邦,成為他手下的一名將軍。
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對“信”承諾,隻要他能攻下韓國故地,就封他為韓王。這可是一份天大的好處啊,於是,“信”帶兵攻打陽城,作戰勇猛,攻下十幾座城池,收復瞭韓國舊地,劉邦也信守承諾,封他為韓王。
不過,這個“韓王”不算爵位,算是承認他為韓國的君主。
劉邦撤齣滎陽以後,留下“信”在這裏防守,後來項羽打過來的時候,“信”抵擋不住,直接投降瞭項羽,但是,不久後他又逃瞭齣來,再次去投奔劉邦。
劉邦不計前嫌,仍然承認他為韓王,“信”也沒有讓劉邦失望,從此以後跟著劉邦南徵北戰。
公元前202年,大漢正式建立,劉邦封“信”為韓王,封地在潁川。這個時候的“韓王”纔算是大漢朝的一個爵位。
潁川,在今天的河南禹州,是一個戰略要地,分封不到一年,劉邦就後悔瞭,因此,他對“信”說:“北方匈奴經常南下侵擾,你能力強,不如去北方鎮守邊關吧,我把你的封地改到晉陽”。
韓王信對劉邦說:“既然是抵抗匈奴,那不如讓我離匈奴更近一點,把我封到馬邑吧”。馬邑,在今天的山西朔州。
彆說,劉邦當時還有點小感動,可是, 他不知道,正是這個“韓王信”,反手就給他挖瞭一個大坑,讓他有瞭人生中最大的恥辱“白登山之圍”。
這年鞦天,匈奴冒頓單於帶兵包圍瞭馬邑,韓王信立馬就慫瞭,一方麵派人去和匈奴講和,一方麵又派人去嚮劉邦求救。
搞投降,韓王信是專業的,當年項羽一攻,他立馬就投降瞭。
當然,這隻是一方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漢王信心中有氣,啥氣?傻子都能看齣來,你劉邦明著是重用我,讓我鎮守邊關,防止匈奴進攻,
其實,還不是對我不放心,把我弄到邊關,既能給你看門,又不會對你齜牙咧嘴,生産隊的狗不都是這麼用的嗎。
所以,韓王信也來瞭一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封地離匈奴近一點,其實,也是方便他必要的時候逃到匈奴去。
韓王信這種“腳踩兩條船”的做法,早就被劉邦知道瞭, 藉著這個機會,劉邦打算清理門戶,於是,他帶著陳平,周勃,樊噲,夏侯嬰親自過去討伐。
劉邦帶領的,到底是大漢朝的正規軍,一路上所嚮披靡,在 銅�L (今山西沁縣)這個地方,一舉消滅瞭韓王信的部隊,韓王信逃跑,找匈奴搬救兵去瞭。
冒頓派齣左賢王和右賢王,各領一萬騎兵,在廣武到晉陽一帶布防,結果,漢軍在 晉陽 將匈奴騎兵打敗,之後追擊到“ 離石 ”後再次痛扁一頓(今山西呂梁市),匈奴人不服氣,在 樓煩 重新集結騎兵,劉邦也不示弱,以騎兵對騎兵,再次將匈奴騎兵打敗。
婁煩,就是大傢所熟悉的雁門關。
一連4次大捷,劉邦有點飄忽瞭:“匈奴人也不過如此嘛”。於是,他決定全速齣擊,痛擊匈奴,收復更多的土地。
但是,劉邦畢竟打瞭一輩子的仗,也知道先派齣偵察部隊偵察一下敵情,幾次偵察下來,反饋的情況都是“匈奴人馬不多,而且多是老弱病殘”。
這個時候,齊國人婁敬站齣來說:“陛下,臣認為這中間必定有詐,匈奴單於親自帶兵南下,怎麼可能是一群老弱病殘,這一定是一個圈套”。
此時,漢朝大部隊20萬人已經度過勾注山(雁門山),劉邦認為自己有雄厚的實力做後盾,根本就聽不進這種話,他反而大發脾氣:“齊國孬種,我大軍已經全部集齊,你不要在這裏給我動搖軍心,看我如何收拾那些匈奴人,來人啊,給我關押起來,得勝歸來我再治你的罪”。
劉邦帶領2000騎兵,快馬加鞭的追擊,從雁門關齣去,一路追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在白登山上駐紮下來。
他根本就沒有想到,他已經落入瞭冒頓的包圍圈內,而劉邦也不知道,他的對手,是一個多麼強大的存在。
冒頓這個人,不簡單,匈奴的崛起,就是冒頓一手帶起來的。
冒頓的老爸叫“頭曼單於”,他是曆史上有記載的匈奴第一代單於,他在位期間,正是戰國末期,趁著中原混戰,他占領瞭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濛恬過去,把頭曼單於趕到瞭陰山以北,此後,秦始皇又是修長城,又是長期派濛恬駐紮在這裏,因此,頭曼單於一直沒有踏足中原。
冒頓是頭曼長子,在頭曼的老婆又生下一個小兒子後,頭曼決定立小兒子為繼承人,為此,他特意讓冒頓去月氏當人質。
那個年代,雙方互派太子當人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過,一般派瞭人質,就意味著雙方和平相處。
但是,當冒頓到瞭月氏以後,頭曼就發起瞭對月氏的進攻,這月氏人生氣瞭,要殺瞭人質冒頓。好在冒頓機靈,偷瞭一匹寶馬,跑迴瞭匈奴。
看見兒子全須全尾地迴來瞭,頭曼尷尬地笑瞭笑:“哈哈,好兒子,這是爸爸考驗你,恭喜你,通過考核瞭”。
頭曼算是糊弄過去瞭,但是冒頓的心裏,可是埋下瞭仇恨的種子。
冒頓統兵以後,製造瞭一種“響箭”,在訓練士兵中,他規定:“凡是他的響箭射嚮的目標,所有人必須跟著射”。
第一次,冒頓射殺鳥獸,有人沒有跟著射,冒頓殺瞭他們。
第二次,冒頓射殺自己的寶馬,有人沒跟著射,冒頓殺瞭他們。
第三次,冒頓射殺自己的老婆,有人沒跟著射,冒頓殺瞭他們。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違反冒頓的命令。
在一次齣去捕獵的時候,冒頓的響箭射嚮瞭自己的父親,一時間,萬箭齊發,全部射嚮瞭頭曼單於,可憐的頭曼,立馬成瞭蜂窩煤。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鳴鏑弑父”。
冒頓當上單於的時候,居住在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東鬍人正強大,東鬍王為瞭試探冒頓的實力,先是嚮他要瞭一匹寶馬,冒頓給瞭他,後來又嚮他要“閼氏”,就是冒頓的老婆,冒頓也給瞭。
東鬍王以為冒頓是個好欺負的主,就疏忽大意瞭,結果冒頓突然領兵進攻,東鬍一點防範都沒有,最終被冒頓打敗,此後東鬍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退居烏恒山,三國時期被曹操所滅;一部分退居鮮卑山,成為後來的鮮卑人。
打敗東鬍之後,冒頓又嚮西拓展,打敗瞭月氏,嚮北擴展,打敗瞭貝加爾湖附近的丁零。
此後秦末大亂,冒頓又趁機嚮南發展,占領瞭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就是今天的鄂爾多斯一帶。
在冒頓的帶領下,匈奴成為瞭一個不摺不扣的帝國,疆域麵積北到貝加爾湖,南到陰山以南長城附近,西到帕米爾高原,東到遼河流域,擁有士兵30萬人。
冒頓包圍瞭劉邦,但是卻始終沒能衝進包圍圈,雙方僵持瞭7天7夜。咋滴,是冒頓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嗎?
當然不是,匈奴人打仗,嚮來是講究速戰速決,打一票就跑,絕不和敵人糾纏。之所以在這幾僵持瞭7天7夜,是因為冒頓知道劉邦在裏麵,這可是大漢朝最大的一條大魚,冒頓不想輕易放棄。
大漢帝國和匈奴帝國的第一次交鋒,就在考驗著雙方統帥的耐心。
冒頓為何放走劉邦
7天後,冒頓主動放開瞭一個缺口,劉邦帶人突圍齣去。
開篇我們講過,寫《史記》的司馬遷認為,這是因為劉邦嚮冒頓的老婆行賄,冒頓老婆吹瞭枕邊風,纔讓冒頓放瞭劉邦一馬。
但是,我卻有不同意見,這種說法,純粹是司馬遷老人傢的臆想。 冒頓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基於當時敵我雙方的態勢,作齣的一個判斷。
首先 ,冒頓7天7夜都沒有打下包圍圈,這已經讓冒頓認識到一個問題,大漢朝在打陣地戰上,有著先天的優勢,他們有著優良的裝備,靠著堅固的工事,幾個人就可以守住一個陣地。
匈奴人的優勢在於打運動戰,平原戰,他們的戰馬可以施展齣威力,但是,對於山地戰和陣地戰,他們毫無優勢可言。
而且,當時匈奴還沒有掌握冶金技術,大部分箭頭都是用骨頭做的,殺傷力其實並不大。
其次 ,劉邦並不是就這一點人馬,他還有20萬大軍在後麵,隻不過他跑得快,大軍行動速度慢。但是,在接到劉邦被睏的消息後,周勃已經帶著大軍火速趕來。
一旦劉邦的大軍趕到,就有可能對冒頓進行反包圍,到時候,大漢軍隊可能把這些匈奴人吃得連渣都不剩。
再次,韓王信當初從銅�L逃走的時候,留下瞭王黃和趙利兩個人,約定一起聯閤匈奴,反攻大漢,但是,7天過去瞭,冒頓沒有一點這倆人的消息,這讓冒頓起瞭疑心,他懷疑韓王信是詐降,要給他玩一招“無間道”。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冒頓其實已經做好瞭撤退的準備,正好“閼氏”拿瞭劉邦的好處,在冒頓麵前講情,冒頓就坡下驢,悄悄地給劉邦開瞭一個口子。
撤退那天,彌天大霧,劉邦讓所有的士兵都把弓弦拉滿,小心翼翼地跑瞭齣來。
與大部隊會閤後,劉邦的腰杆子又硬瞭起來,他派夏侯嬰帶著人馬過去,狠狠地把匈奴給揍瞭一頓,算是報瞭被圍之仇。
迴來後,劉邦痛定思痛,對這次失敗進行瞭一次“復盤”,劉邦得齣瞭兩個結論。
第一,匈奴的實力真的不容小覷。
當劉邦站在白登山上的時候,他看到的匈奴騎兵整齊劃一,甚至連戰馬的顔色都是一樣的,西麵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麵是清一色青馬,北麵是清一色黑馬,南麵是清一色紅馬。
這得是多麼富裕的地主老財,纔能這樣玩。
和匈奴一比,劉邦自卑啊,堂堂大漢朝,彆說統一戰馬的顔色瞭,能弄齣來戰馬就不錯瞭,有的將領甚至是騎著牛打仗的。
第二,異姓王真的太不靠譜。
劉邦這個人,局氣,齣手大方,對於跟著自己打天下的老哥們,大部分都封瞭王。比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為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漢朝初年,這些王,就和春鞦戰國時代的諸侯一樣,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兵馬,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自己說瞭算的。
有句話叫“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打天下的時候,這些人和劉邦是一條心,但是坐瞭天下以後,就開始有異心瞭。
在韓王信叛變之前,燕王臧荼就已經因為叛亂,被劉邦給拿下,換成瞭盧綰。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想通瞭這兩點,劉邦就開始行動瞭。
首先,對於異姓王,劉邦開始有計劃地鏟除,並一步步地逼迫這些異姓王起兵叛亂,劉邦逐一消滅,8個異姓王中,隻有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
然後,劉邦又和大臣們一起搞瞭一個“白馬之盟”,規定:非劉氏子孫,不得封王。看來,這韓王信的叛亂,對劉邦刺激不小。
其次,對於匈奴,劉邦接受瞭婁敬的建議,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單於,通過“和親政策”,來保持邊境的穩定,為漢朝的發展,贏得喘息的機會。
雖然成瞭親傢,但是匈奴照樣南下侵略,沒辦法,他們就是靠這個為生,草原上除瞭牛羊,要啥沒啥,中原就是他們的後花園,想改善生活必須南下。
當然,這都是小打小鬧,大規模的戰爭沒有爆發,這對於剛立國不久的大漢來說,已經是相當可以瞭。
冒頓能否滅瞭大漢
我們假設,當時冒頓突破瞭包圍圈,把劉邦斬殺在瞭白登山上,那麼冒頓能否滅瞭大漢?
很顯然,不能。
從軍事上來講,冒頓是屬於孤軍深入,他的戰綫不可能拉得太長,再說,大漢朝的軍隊也不是擺設,從後期夏侯嬰大敗匈奴,周勃收復婁煩來看,至少大漢的軍隊,對匈奴是有很強的打擊能力的。
從大漢內部來講,劉邦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呂後卻深度參與瞭政務,在劉邦外齣打仗期間,是呂後在後方主持朝政,另外又有蕭何輔佐,這一男一女的搭檔組閤,就足以撐起瞭大漢朝江山。
即便是劉邦死瞭,呂後完全可以再立一個皇帝。這一點,從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就能看齣來,離瞭劉邦,呂後一樣能玩轉大漢天下。
白登山之圍,是大漢與匈奴的第一次較量,雙方主帥其實心裏都沒底, 從交手的結果來看,當時的匈奴和大漢應該是旗鼓相當,誰也占不到誰的便宜,因此,纔會有後來的和親政策。
劉邦能夠全身而退,其實和冒頓老婆的關係並不大,完全是匈奴實力不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