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11:41:54 PM
本文根據印嘉黛在“拜讀 │ 傳統美學”微信群講課整理
作者│印嘉黛
各位好,現在是正月第二個節氣――雨水。初春的雨水是最柔情的,此時相當於一天的淩晨四點,萬物正處於潛在的生發狀態。草木有萌動之勢,卻還沒有生發齣來,萬紫韆紅等待綻放。所有潛在的美好即將成為現實。此時此刻,願你內心所望亦應天時而成真。
愛情是一種玄妙的自然現象。在很多人眼裏,愛情屬於奢侈品。某種意義上,這種觀點是正確的。愛情並非任何生命都可體驗與擁有,因為愛情是天道的作用力,而“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隻有善良的――我是指閤於天道之善,而非世俗倫理之善的生命,纔有資格享有愛情。大多數人對愛情的本質缺乏基本認知。認為愛情是奢侈品還算明白人;否認愛情存在的人,其內在靈魂已沉入黑暗之中。
既然愛情本質上屬於天道的作用力,那隻有閤於天道之善的生命纔能擁有愛情,比如總是雙宿雙飛的燕和雁。有趣的是,燕子和大雁都是很玄奇的存在。善良的華夏人民享受愛情。小人、惡人、奴纔、蠻夷等惡劣的生命與愛情絕緣。流俗的愛情觀都錯地離譜,因為迷失瞭根本。
愛情的本質是陰陽二氣的相互吸引與附著,隻能相親,不能相離。人的生命由形與神組成。形指肉體,神為精神。神與形,俗稱靈與肉,二者之間的關係就類似於婚戀關係,雙方必須在一起,不能疏遠和離彆。神的本性是嚮上飄,形的本性則為下沉,神上天而行歸地。這樣,上的上、下的下,彼此不相關,生命就不能長久,因為死亡就是神徹底離開形的結果。天為神,地為形。如果天地之氣不相交,就沒有世間萬物,沒有生命。大地是眾生之母,上天是父。天與地之間必須存在類似人類愛情的氣場,天地方能交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雲和雨,就是天地相交之象。所以古人以雲雨象徵性愛,絕非隨意比附。婚姻兩個漢字原本沒有女字旁,寫作昏、因。昏是指黃昏,上古昏禮必須在黃昏時舉行。黃昏是晝夜相接之時,也就是陰陽相交之時。因是氤氳的意思,也是氣的彌散、融閤、相交.
華夏傳統愛情的類型,也可以用天地自然現象來象徵,也即用形象化且詩意的語言來概括。我把傳統愛情分為四大類,這四類大緻上可以囊括所有的愛情現象: 蝶戀花、柳隨風、梅飲雪、雲伴月。
“蝶戀花”是最常見的愛情類型,也是最受人喜愛的。往小瞭說,花為女子,蝶為男子。往大瞭看,花為政權,蝶為天命。蝴蝶最喜歡又香又艷麗的花。香氣屬於神的範疇,姿色屬於形的範疇。精神與形體皆美好,吸引蝴蝶來追求。
那象徵愛情的花是誰呢?答案當然不是玫瑰。玫瑰雖然香艷,但關鍵是帶刺。愛人之間應該是極緻溫柔親密的。帶刺的玫瑰就是無聲地暗示你彆靠近。為什麼西方把從中國傳去的玫瑰作為愛情的象徵,是因為它們的土地上沒有太美麗的花,蝴蝶相對來說是花魁,所以愚蠢的蠻夷送玫瑰給喜歡的對象。事實上,帶刺的玫瑰怎麼也不適閤與愛情相對接。在華夏大地上,與愛情有關的花是桃花、杏花、蓮花、丁香、楝花、茉莉、百閤、芍藥等,也是分彆對應不同的愛情形式。我們來一個個說吧。由於篇幅限製,《蝶戀花》分為上下兩部分,本文為上篇。
桃花象徵愛情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桃花運”。這麼看,桃花主要與戀愛甚至艷遇相關聯,但桃花也可以代錶結婚。古老的《詩經》裏有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傢。”總體來說,桃花在愛情中的意義側重於戀情、艷遇,尤其是年少時純真又熱烈的戀情。因為桃花開在春三月嘛,青春、綺麗,“仲春三月,桃始華。”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 宜其室傢
唐朝時有個年輕詩人叫崔護。某年清明節外齣遊玩,來到一處山莊,在一戶人傢的莊園外,見到一位桃花樹邊的美麗少女。他怦然心動,但是不敢錶白,什麼話也沒說,就默默迴去瞭。次年,他再次來到都城南莊。舊地重遊,卻不見去年人,他敲門不應,等瞭很久也沒人,便惆悵地在門上題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由於還是意難平,過瞭些時日,他又迴南莊看,結果一個老丈齣來瞭,說:“就是你在門上題詩嗎?我女兒一見那題詩就悲傷不已、茶飯不思、一病不起,誰勸都沒法,已經快要死瞭!”為瞭為瞭讓女兒活命,老丈決定把女兒嫁給崔護,他們遂結為夫婦。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也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愛情喜劇。一樹桃花,一首詩,一次偶遇,一生良緣。這比西方童話裏王子公主跳舞看對眼不知高到哪裏去。故事中的那首詩也成為韆古傳頌的名篇,“人麵桃花相映紅,”是初戀的感覺啊。
人麵桃花相映紅
其實,由桃花結緣的愛情故事裏,最有名的不是唐朝的崔護與南莊少女。桃為仙木,桃木遠在上古就是闢邪殺鬼的。傳說西王母的居所也種瞭好多仙桃。也許正因此,桃在古人心裏,總有一層奇幻的仙道色彩。
桃花不逐流水去 晉客無因入洞來
東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亦真亦幻,飄渺恍惚。真的有武陵源的存在嗎?這個故事是陶淵明虛構的呢,還是他記錄的聽聞呢?如果桃源不存在,為什麼惹來曆朝曆代無數人的猜想與好奇?如果桃源存在,為什麼文中文外都無人可見、無處可尋?天地間,超齣凡人認知以外的事物太多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這是我們熟悉的桃花源故事的時空背景。其實還有更古的桃花源,在東漢。
碧桃花謝憶劉郎
漢明帝永平五年,會稽郡剡縣,有兩個少年叫劉晨、阮肇,結伴上天台山采藥。他們在山上迷瞭路,望見一片桃樹林,便順著桃林走,齣現一條溪流,溪邊有兩個絕色女子。二女一見到他們,就驚喜地喚他們的名字,好像本就認識一樣。女子嬌嗔道:“劉郎、阮郎,你們怎麼現在纔來?”少年感覺很奇怪,心中疑慮,可女子過來,一人認領一個郎君,挽著他們迴傢,就像理所當然一樣,人和風景都美得不像在凡間。他們在仙境般的天台山桃溪洞盡情歡樂。
桃花洞 瑤台夢 一片春愁誰與共
過瞭一段時間,兩人想下山迴傢,畢竟齣來這麼久不迴去,傢人一定擔心。有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可女子一聽他們要走,就十分憂愁,挽留瞭幾次,多延續瞭一些快樂時光。兩人最終決定下山。他們說隻是迴去看望父母,免得傢裏擔心,還是會迴山和女子在一起的。二女隻是傷感,極不情願。
劉晨、阮肇便下山瞭。一路上就不對勁,好像不是原來的地方,房屋街道都變瞭,按路找迴自己傢,卻不見自傢屋子,而且一個認識的人也沒碰到。便嚮人打聽,都沒有人知道自己。終於有人說,曾聽長輩講過很久以前本族有少年上天台山采藥,一去不歸,當年的人都以為他們死瞭,那都是七代人以前的往事瞭。
他們此時纔明白,在山上遇見的是神仙。再迴天台山,翻遍整座山,也不見桃花溪,就像武陵太守找不到桃源村一樣,桃溪仙女亦杳然無蹤。
輕薄桃花逐水流
於是二人再度下山,迴到人間。劉晨重返世俗,娶妻生子,努力工作,迴歸平常的生活,天台山上桃花溪隻是過去的一場春夢。而阮肇對與仙子的約定難以釋懷,除瞭與戀人重逢,他對任何事都不再感興趣。於是他決定修道學仙,當瞭道士。他必須成為一個異人而非凡人,纔能在茫茫宇宙無盡的時空中找到她,再續前緣。
劉阮天台山遇仙是已知有記錄的最早的桃源故事。劉郎、阮郎、桃花、流水、桃溪、天台山都成為典故,在古詩詞裏有象徵意義。天台山本身亦是道傢聖地仙山,洞天福地,道文化底蘊很深厚。
劉阮二人已成為象徵性的文學符號。而天台仙子則被曆代文人寫來寫去,投射文人自己的情感。他們相見處的桃花和溪流也變成愛情的意象,還由此延伸齣一個傳統紋樣――桃花流水紋,用於裝點服飾和器物。
古代男性文人喜歡自我代入到天台仙子,以仙子的角色口吻寫詩填詞,內容不外乎幽怨癡情、等待情郎歸來。在整個古詩詞裏,阮郎的齣現頻率高於劉郎,大概因為劉郎迴到世俗娶妻生子,放棄瞭尋找仙女。而阮郎卻不放棄,阮郎更癡情一些,也就更受歡迎一些。有個詞牌名叫“ 阮郎歸 ”,希望有一天,阮郎能找到歸傢的路。
春來盡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處尋
“人生天地間,飄如遠行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人皆以自身所在的世俗居所為傢,有人卻覺得自己在紅塵中隻是個過客。因為是過客,所以旅途中的一切風景都不值得過於留戀,就是個在無盡宇宙中漂泊遊曆的旅人罷瞭。可也曾遇見放不下的風景,也會希望他不再是過客,而是歸人。
歸人,迴傢的人。傢在何處?就算都是過客,隻要相遇而不相離,相愛就可成傢。可遇見太難,離彆容易重逢難,天道太渺茫。我隻能讓自己的執念深一點、再深一點,不是說人的意念可以影響天地嗎?相思積纍到一定程度,相見的可能也許就多一分吧。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順著古詩詞裏的桃花溪走到盡頭,似乎就可看到神仙洞府,那裏的仙子永遠在等待。她癡情地凝望著溪水和桃林,期待阮郎的身影齣現在來路上。他會歸來嗎?在桃花落盡之前,在春天離開之前。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洞口春紅飛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綠。阮郎何事不歸來?懶燒金,慵篆玉,流水桃花空斷續。”流水桃花的愛情不是喜劇,因為故事裏沒有結果;但也不是悲劇,因為故事外還在尋覓。
還記得兩位仙子和劉阮在天台山初遇時的情景嗎?她們一見他們就認得,還說怎麼纔來。很明顯是前世的情緣,今生再接續。劉郎下山後放棄尋找仙女,所以那一世,他們亦無結果。阮郎選擇修道,可是以凡人短暫的一生去修行,很難成功。他想在無盡的宇宙裏找到能和她相遇的那個時空,可能需要許多個來世,要等到天道運行至天時地利人和的那個時空交匯點。可來生,我又會齣生在何處呢?我又換瞭姓名,我會不再記得自己曾經是誰。若有機緣,再和你相遇時,我會是過客,還是歸人?天道太渺茫,人類太渺小,我隻能讓自己的執念深些、再深些,深到靈魂深處,這樣來世若遇見,我還是會愛上你。
彆後相思空一水 重來迴首已三生
愛情真是一種玄妙的本能啊。怎麼解釋為何會有人的執著那麼深,為什麼偏偏是你讓我放不下。就好像一年四季的風景都很美,可我內心最留戀的還是短暫春光、桃花三月三。誰不喜歡春色好,誰不眷戀少年時。
“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日落後,她獨自度過黑夜。一日復一日,太陽升起;一年復一年,春燕歸來;一世又一世,相思不改。雖然春天總會歸來,但紅顔卻日漸老去。不過仙子不會老,有無數個春天可以讓她用來等待,但她還是期盼他,不要讓自己等太久。畢竟,宇宙太大,人太渺小。今生好不容易相遇,來世不知又漂流何處。桃花流水杳然去,阮郎春盡可歸傢?
桃花春水綠 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 憶君君不知
這就是桃花流水的宿世情緣,中國古典愛情纔會有的、最唯美的意象。
杏花是雨水時節開放的,花期比桃花更早,桃花在驚蟄。桃花、杏花都是美艷的風格。在古人眼裏,杏花之艷麗更勝桃花。桃花的古典愛情花語是初戀、純真、青春。而杏花是春心,一切與春有關的萌動的感情與欲望。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紅杏枝頭春意鬧”是韆古名句。據說作者構思推敲瞭好久,纔想齣春意鬧的鬧字。嬌艷的杏花仿佛是春意在歡鬧,著一鬧字,境界全齣。
紅杏枝頭春意鬧
還有“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齣牆來。”“紅杏齣牆”現在是形容齣軌偷情的成語,但詩詞的原意隻是在贊美杏花蓬勃的生命力、形容她盡情美艷的氣勢。美好的東西總是有可能引發邪念,所以玉和欲諧音,小人欲玉,君子欲不欲。能引起欲望的,本身也肯定是美好的。天地自然造化的杏花,她的美艷本身並不是邪惡與過錯,但對應復雜的人類社會,太能引起欲望的東西,往往也引來災禍。杏花是一切與春有關的萌動、生發、不能遏製的情欲。自然偷情也算在內。
滿園春色關不住 一枝紅杏齣牆來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叫狀元、榜眼、探花。武俠小說裏,風流瀟灑的男主角要是考取功名,那絕對是第三名:探花郎。畢竟探花這名號比狀元、榜眼要風流多瞭。小說嘛,能恰好考第三,何必要一二名呢?探花郎所探的花,就是杏花。
讀書人寒窗苦讀,一朝高中。昨天還是布衣,今天就和皇帝談笑風生。走上人生巔峰,這感覺怎一個爽字瞭得。唐朝進士被皇傢安排在杏花園聚會,就叫探花宴,其中年少英俊的會被任命為探花使。滿園春色、明媚杏花,就跟他們的心情一樣,春風得意。
杏花美艷,杏花多情,杏花引發人的情欲。她原本是仙女,也可能化身為蕩婦。杏花是初春的象徵,“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杏花春雨江南,是中國人心中最柔情繾綣的那一處。
傳說浙江天台山曾有一種特異的杏花,六齣而五色,號曰仙人杏。天台山怎麼這麼神奇啊?
關於杏花的美,有太多詩詞,其中不少還是膾炙人口的,就不一一列述瞭。雖然寫地好的杏花詩詞很多,但最打動我的是韋莊的《思帝鄉 春日遊》。這首詞也確實是真的很特彆,所以它是最打動我的杏花主題詩詞,沒有之一。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傢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這首詞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震撼。很少有文字能令我震撼,而且還不是經典,不是文章,隻是一首愛情小詞、純文學創作。就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在錶達,她春遊時偶遇一個陌上少年,一見鍾情愛上瞭少年,想托付終身給他,就算以後可能會被拋棄,也不後悔。
我這樣用大白話解釋一遍,各位是不是覺得:這有什麼嘛,不就是一戀愛腦上頭的懷春女人,還值得震撼?其實,語言文字的氣勢、氣場往往比內容本身更重要。內容可以很平常甚至俗套,但如果用閤適的文字來錶達,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當我們想嚮戀人錶達思念之情時,現代人一般會說:“你知道我想你嗎?”這種語言沒有美感,也就沒有力度。用古詩詞翻譯這句話,就是“入骨相思知不知?”我不是說要現代人日常生活中非要講古典情話,隻是意在說明錶述形式的重要性。再俗套的內容,用不俗的語言來寫來說,一樣能脫俗。
這首詞,它沒有一個字的華麗辭藻和修飾,或者委婉麯摺,沒有,直抒胸臆――那種萌動的、升發的、蓬勃的、不能遏製的情欲。文字的氣場和不顧一切也要得到滿足的情愛的氣場完全一緻。我們再感受一下那種“氣”――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傢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休!
春日杏花吹滿頭,小娘子的春心也隨著杏花一起綻放。這首詞之所以成名,也是因為杏花。必須是杏花吹滿頭,而不是桃花吹滿頭、梨花吹滿頭。除瞭杏花,誰也不匹配這首詞的氣場,隻有杏花纔有那種不顧一切也要生發情欲的氣勢。
杏花是不能用理智剋製的春心。我想要,我要得到,我要和你盡情歡愉,我本該如此,就連天地也祝福我們。
須作一生拼 盡君今日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