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這個職業,在社會上是受學生和傢長尊重度很高的一個職業。因為教師即教育人員,他們肩負的責任是教書育人, 唐宋八大傢之一的韓愈在《師說》中對“師”的解釋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傾受知識、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也是他們經常被稱為蠟燭所歌頌的:“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偉大之處。
但是,近年來,社會上不斷發生的一些“枉為人師”的報道,讓某些不良教師在教師群體和學生傢長的心中,齣現瞭一些被聲討的聲音。
捷剋拍過一部電影《女教師》,就是以這類“不良老師”為原型的,而這部電影,據說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電影《女教師》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 譯名是《老師有問題》 ,這個譯名很直白,它嚮我們揭露瞭一個“權力至上、謀己私立”的不良女教師形象。
這部電影特意把背景設置在瞭 1983年 ,那正是一個 權利至上 的時代,達瑪莉在新學期第一堂課的黑闆上寫下瞭明確的日期:1983.9.1,當時的 捷剋和斯洛伐剋 還是同一個國傢。接下來導演安排的倒敘與夾敘混閤的敘述方式,一步一步嚮我們揭開瞭這個女教師的可怕麵。
《女教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叫 達瑪莉 的 女教師 ,她是一個班的班主任,她在新學期認識新同學的方式很特彆,就是 點名+必須讓同學自己說齣父母的職業 。
如果隻是為瞭以此來更好地瞭解同學的背景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的話,那就真的too young too simple瞭。
通過點名,女教師達瑪莉可以知道班上所有同學的傢庭信息,比如:女同學1安卡特的媽媽是店員、父親是木工,女教師就直接問她“能幫我們修東西嗎”?女同學2巴海倫的爸爸在海外做建築、媽媽是理發師,女同學3韓洋卡的祖父是學校已退休的行政,女同學4古丹卡的爸爸是機場會計,媽媽是助教兼體操教練,女同學5的媽媽是服務員、爸爸在酒吧工作,女同學6哈亞蘭的爸爸是身障人士。
男同學1華密羅的爸爸是齣租車司機、媽媽是房地産工作人員,男同學2實菲利的爸爸是修車工(而且是個前任全國自由式摔跤冠軍)、媽媽是公交車調度員,男同學3杭約瑟的爸爸是水泥工、媽媽是廚師,男同學4馬安東的爸爸是地方法庭的法官,男同學5連優拉的爸爸是主治醫生、媽媽是護士,男同學6傅米洛的媽媽在中央市場賣菜,男同學7金安德的媽媽在幼兒園工作、他的爸爸過世瞭,是個單親孩子,後加入的男同學8卡羅,他的爸爸是天文學傢、他的爸爸和媽媽正在做離婚申請。
當鏡頭轉到女同學4古丹卡的時候,特意用瞭推鏡的方式對古單卡來瞭個大特寫。 顯然,女同學古丹卡是個有故事要講的小女孩。
一通詢問下來,學生傢長的職業信息都記錄在瞭女教師達瑪莉的小本本上。
這個小本本,就是她用來濫用私權的地方。
她記錄下這些信息,是為瞭讓這些學生傢長能夠免費為她服務,比如她可以讓學生傢長幫她剪頭發,可以從學生傢長那裏收到蛋糕和蔬菜,可以找學生爸爸來給她修理燈具,還能讓學生傢長幫她送麵、牛排、牛奶、大骨等食物。
而這些額外的服務,幾乎都是免費的。
女教師達瑪莉盡可能地利用著小本本上的資源,讓學生傢長替她做事。而且是不論時間,即便是晚上。
而學生,則會被她利用著去給她傢裏做清潔和打掃衛生。
那些給瞭這個女老師“好處”的傢長的孩子,就得到瞭考試成績的額外照顧,他們甚至會提前知道課堂上老師要抽查的是什麼內容,這些孩子的考試成績往往有高分優勢。
女同學古丹卡的爸爸因為不願給她幫忙:那些她需要送到莫斯科的給姐姐的蛋糕,而讓丹卡受到瞭“成績倒數第一”的報復,班上其他的同學也會在丹卡排隊打飯的時候,嘲諷她說應該讓成績最差的人排到最後一個。
實菲利的爸爸因為拒絕嚮女教師達瑪莉示好,還到她傢和她談這件事,卻反被女女教師達瑪莉說成是在恐嚇她,所以讓兒子的學習成績受到瞭影響。
女教師在這間小小的教室裏實行的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權政策。
至於她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權利,這和她傢人擁有的較大的權利有關:她的亡夫是官員,她姐姐住在莫斯科,而且她還是學校某一黨派的主席。正如女校長說的那樣: 我若想采取行動,一定要證據確鑿。 達瑪莉的權勢,大到比這所學校的校長都還大,也就是說,連校長都管不瞭她。
女教師達瑪莉所教的班級,是全校成績最差的。
(不知道為什麼沒有直接安排女教師達瑪莉當校長?)
女校長扮演瞭一個想要公平、正義地處事,但是卻因自身的權利受到社會更大權利壓製的一個角色。
如果要說這一段是對權利的諷刺的話,完全沒毛病。
社會是一個以權利為階層劃分的本質,一直都沒有改變過。
達瑪莉真正給自己惹來麻煩,是在長期受到達瑪莉不公正待遇的 女學生古丹卡 因為受不瞭太大的心理壓力,在傢裏開煤氣罐自殺的那件大事,引起瞭校長的極度重視。還好古丹卡最後搶救過來瞭。
然而作為當事人的女教師達瑪莉,卻選擇拒絕參加這次“批判式”的傢長會。
影片采用的是雙綫條敘事的方式, 一邊是女教師達瑪莉和學生及學生傢長之間的“權利私用”的敘事綫,一邊是女校長和副校長聯閤起來召開的傢長會,意在讓傢長們聯名聲討達瑪莉,達到趕走她的目的。
也是在這個雙綫敘事中,讓我們一步一步看明白瞭女同學古丹卡自殺事件的起因。
一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傢長會,傢長們明確地分成瞭署名派和不署名派兩個隊伍。
簽署署名派的一方,是以古傢和實傢為代錶、譴責女教師達瑪莉的一方;而不願聯名簽署的一方,是那些願意為瞭孩子的成績而給達瑪莉好處、願意維護著她的一方。
傢長形成的對立兩派,和經典老片《十二怒漢》的感覺有點像,談判、討論與決議都是在一個房間內發生的。
比較諷刺的一點是:那些不願參與簽署的一方,竟有不少傢長是“精英階層”,比如那個當法官的爸爸。在權勢麵前,他們選擇的是對不公正的事件默然處之。
學生傢長和女教師達瑪莉之間的矛盾點,並不隻是在古丹卡和實菲利兩位學生的傢長身上,還有一位是曾經因為和妻子離婚,被沒有瞭丈夫的寡婦女教師達瑪莉示愛、示好的學生傢長——天文學傢李先生,經過古傢和實傢的陳述,也改變瞭原本不簽署名字的主意,後者代錶瞭人性中的正義麵。
女教師達瑪莉因此事暫時無法上課,學生的課程代由校長和副校長代替。
後來,那些被女教師達瑪莉“報復”過的“差學生”,後來有很多都有瞭很大的成就。
當此事告一段落之後,影片的結尾和影片的開頭來瞭個前後呼應:又是一個新學期開學的一天,又是女教師達瑪莉點名認識學生的一天,姓名+父母職業的模式絲毫未變。
校長撼動不瞭的女教師,又開始展開新的一輪“欺負”另一波學生。
女教師達瑪莉在自己權利內的橫行霸道,讓各位觀眾和傢長們看得不寒而栗,心生膽顫。
女教師達瑪莉代錶的是權利與濫用的縮影,在這種以權勢為本的環境裏,個體應該以何種方式生存?卑躬屈膝或是毅然反抗,順從或是逆從,都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
電影《女教師》是一部比較小眾的冷門電影,看過的人可能不多,不過還是推薦你可以看一下。
但願每一位傢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的是一位心地善良、敬業奉獻的好老師,而不是讓孩子或是自己被達瑪莉這樣的不良極品教師給嚇到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