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賀歲片紮堆上映,馮小剛攜新作歸來
臨近年底,賀歲片紮堆上映,不少電影憋足瞭勁兒宣傳,隻等著一上映就力拔頭籌。
但我們心裏都清楚,同在賀歲片這桌饕餮盛宴上,有些人的存在就好像是那幾道壓軸的硬菜。
少瞭他,這桌年夜飯就不成席瞭。
我說的就是馮小剛,這位國産賀歲片最叫座的導演。
今年年底賀歲檔新片中,馮小剛依然占得一席,帶著他的新作《隻有蕓知道》12月20日迴歸賀歲檔。
不得不說,這道壓軸硬菜穩瞭。
02二十年精耕細作,馮小剛依然對得住觀眾
說到中國電影,沒人不認識馮小剛。
作為導演,他拍瞭25年,1997年《甲方乙方》開創中國賀歲片先河,此後《沒完沒瞭》、《天下無賊》、《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集結號》等作品,都是叫好又叫座。
作為演員,一部《老炮兒》成功幫他拿下第52屆金馬奬最佳男演員。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馮小剛,盤點中國電影時絕對繞不開的名字。他的電影,陪伴著一代人長大,更成為無數人的青春記憶。
有人說,愛看馮小剛的電影,因為他“不端著”,馮小剛的電影沒有陽春白雪的高不可攀,他更喜歡走進市井去拍攝“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如果將馮小剛的電影建立一個坐標,縱軸是不同年份的曆史維度,橫軸則是小人物的生活情感。
馮氏電影的特點就是以普通人的情感作為電影核心,描寫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
像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瞭》,馮小剛完完全全將故事的視角落在人上,喜劇的發展也依靠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推動。
《不見不散》裏,主人公劉元將“首長好”、“為人民服務”等極具中國特色的話教給美國警察,並讓他們用美國口音說齣來,巧妙地利用文化差異帶來幽默。
這個階段的馮小剛,以調侃並帶著一點玩世不恭的態度揣摩世界,在他的電影裏,很難找到悲情的成分。
直到電影《集結號》,馮小剛將鏡頭轉嚮過去。帶領觀眾一同思考,逝者已去,活著的人該用怎樣的態度去生活。相比於之前的賀歲片,多瞭對曆史的思考和人文關懷。從小我走嚮瞭大我。
此後的《一九四二》和《唐山大地震》同樣如此。
《唐山大地震》還原瞭那段過往,但在影片中將“人”作為故事中心。有夫妻、父母孩子之間的愛,有陌生人危難關頭相互救助的愛,還有兵民之間的愛,這些愛成為人們對抗災難的勇敢力量。
馮小剛在躋身國民導演的同時,也保留瞭作為導演的良知,追溯過往的同時,不忘人間至情。
等到《芳華》上映後,我驚訝的發現,馮小剛又從大我迴歸瞭本我。他開始迴憶自己年輕時的經曆,去緬懷那一段如歌的時光,展示最美好的青春,也展示瞭青春背麵的殘酷。他的電影多瞭迴憶和感同身受的溫情體驗。
他拍的不光是他自己的芳華,更是一代人的永遠懷念的芳華。
雖然馮小剛電影中的角色台詞時常犀利,但滿身尖刺的外殼下總是包裹著脈脈溫情,一如馮小剛本人,雖然心直口快。 但他的內核是柔軟的,這從他的電影中也能看齣。
從業25年,馮小剛的電影風格是多變的,拍攝手法也時常更新,這是馮小剛個人在藝術創作和個人錶達上孜孜不倦的創新和追求。
但不變的是,馮小剛始終用匠人心態在打磨他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對得起觀眾。
03摯友經曆改編,小鋼炮執導愛情生死不渝
而在我看完《隻有蕓知道》的預告片後,我發現馮小剛的風格似乎又變瞭。
這迴他的電影裏,少瞭嬉笑怒罵的調侃,多瞭相濡以沫的溫情。少瞭動蕩的曆史背景,卻依然有讓人無法釋懷的造化弄人。
《隻有蕓知道》改編自馮小剛好搭檔張述和他妻子的真實經曆,隋東風和羅蕓化身成銀幕上他們,演繹瞭一段相濡以沫、生死相隨的愛情。
都說人過半百後,基本也就活明白瞭,知道許多事不能強求,許多事驚心動魄不如平平淡淡。
但《隻有蕓知道》的預告裏,我發現即便到瞭活明白的年紀,有些人、有些事依然放不下。
就像隋東風,即便知道妻子已經離開人世,依然執著地放一枚戒指在她的相框前,並叮囑她:“如果你迴來瞭,就給戒指挪個地兒,讓我知道你迴來瞭。”
妻子未瞭的心願,也成瞭隋東風餘生的使命。
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在快餐式戀愛的今天,在世人對愛情、對婚姻充滿質疑、抗拒、不解的今天,馮小剛執導瞭一部至純至真的愛情電影,讓人充滿期待。期待他會如何注解他心中的愛,也希望他能夠給對愛失去信心的你我,一點信念的支持。
同時我也相信,這部根據馮小剛摯友真實經曆改編的故事,不會辜負我的期望,畢竟拍他的人是馮小剛。
12月20日和愛的人一起觀看《隻有蕓知道》,為愛,跨越山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