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7:55:01 PM
東漢末年,關東群雄起兵討伐董卓,由此拉開瞭群雄割據的序幕。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給這段曆史披上瞭一層一層的華麗外衣。
剝開戲麯、小說中的那些華麗外衣,史實中的“十八路諸侯”是什麼情況呢?到底有哪些人?誰的官職最大?為什麼推舉官職並非最大的袁紹為盟主呢?
反董諸侯都有誰?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啤①鷸荽淌妨踽貳⒑幽諤�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各有兵馬數萬,推袁紹為盟主。(《三國誌.武帝紀》)
以上,是正史中反董聯軍的主要力量。
此外,在聽說諸州郡起兵後,長沙太守孫堅也起兵響應,一路發展到數萬人。
盡管當時的孫堅政治上還依附袁術,但可以算是一路“諸侯”瞭。
而曹操當時雖然也散傢財起兵,並在聯軍中行奮武將軍,但畢竟沒有地盤,實力與上述諸侯尚有差距。
至於在小說中齣盡風頭,斬華雄、戰呂布的劉關張兄弟嘛・・・
根本沒參與!
當時的劉備,還在跟隨公孫瓚。
連公孫瓚都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戰爭,劉關張兄弟就更不必說瞭・・・
因此,發起討伐董卓的諸侯,隻有10路,算上積極參與的孫堅、曹操,最多算12路。
這些諸侯,誰官職最大呢?
從劉備個人升遷看“諸侯”官職大小
雖然劉備沒有參與討伐董卓,不過,他後來的個人升遷,很好的說明瞭這個問題。
在老同學公孫瓚手下時,劉備混到瞭平原相。
漢代實行的是郡國製度,郡有郡守,國有國相。
劉備的平原相、鮑信的濟北相,都是諸侯國相,是韆石的官吏。
劉備奉命幫助陶謙抗擊曹操時,陶謙為瞭拉攏劉備,錶劉備為豫州刺史。
這個豫州刺史,此前反董聯軍的孔�譜韝�,後來袁術也錶孫堅作過。
此後,劉備被呂布所敗,曹操為瞭拉攏劉備,又讓他做瞭豫州牧。
州牧,與討董聯軍中的冀州牧韓馥級彆一樣。
這已經是二韆石的高級官吏。
呂布平定後,曹操企圖強化拉攏劉備,又拜劉備為左將軍。
左將軍,與反董聯軍中的後將軍袁術基本相當,同為四方將軍。
東漢時的前後左右將軍,位次上卿,是中二韆石(比二韆石高一點)的高級官吏。
因此,我們由此可以得齣:後將軍袁術,是當時討董聯軍中時任官職最高者。
具體官職順序,與前文頭介紹各“諸侯”的順序基本相當。
官職已不是最主要衡量標準
不過,最後大傢推舉的盟主,卻並非官職最高的袁術、韓馥等人,而是時任渤海太守的袁紹,這是為何呢?
在當時的政治生態中,官員的選舉、提拔,多賴於頂級士族的提攜。
自然,在朝廷官僚體係之外,以頂級士族為中心,天下官僚、士族形成瞭一個新的網絡。
因此,四世三公的袁傢,門生故吏遍天下。
僅就當時而言,荊州劉錶、冀州韓馥,都是袁氏故吏。
至於地方豪強、士族、官僚,“袁氏網絡”者更是影響深遠。
諸侯反對董卓,本質上就是抵製董卓控製下的朝廷,大傢自己來玩。
既然董卓控製的朝廷都不被承認瞭,朝廷下的官僚係統,自然已不是影響大小的主要標準瞭。
在“圈子”中的影響力,是政治影響力最重要的衡量因素!
這種情況下,“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可見袁紹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瞭弟弟袁術。
推舉袁紹為盟主,相對能協調起兵各諸侯的利益關係,也能提高聯軍對中立各方的影響力。
比如:幽州劉虞、荊州劉錶等人,雖沒有公開參加反董卓聯軍,但與袁紹“相結”。
天下將亂,漢末的官職已經淪為軍閥們縱橫捭闔的工具,不再是最有影響力的政治資源。
當朝廷失去瞭保護豪強利益的能力時,豪強、士族之間自發組成的關係紐帶的影響力,顯得更為重要!
因此,亂世之初,二袁的政治影響力極大,占據著最有利的競爭位置。
遺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