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3:46:45 PM
#曆史#
應該說,雙方實力是相當的。既然是實力相當,那便不存在某方大兵一擁而上,直接宰瞭對方的情景。
但看來,這仗是要打起來瞭。對峙兩軍開戰的一般套路是先走外交程序,外交途徑走不通瞭再動刀槍。
於是,楚成王派瞭一位叫屈完的大夫前來聯軍交涉。
齊桓公本來便是無可奈何地率聯軍占領瞭蔡國,待八國部隊全齊瞭,便嚮楚國進發,進兵到陘地。
聽說楚國使者來瞭,齊桓公心裏也咯登瞭一下:難道楚國已經得知瞭聯軍偷襲預謀?
答案是肯定的。楚成王派齣的使者是楚國公族大夫屈完。
屈完在春鞦列國諸侯談判專傢榜裏,他是榜上有名的。
於是,春鞦史上精彩的一場陣前舌戰,就由楚國大夫屈完和齊國相國管仲,分�e代錶南北兩大軍事陣營,在漢水邊展開瞭。
屈完不卑不亢責,問道:“你們齊國在北,我們楚國在南,相隔那麼遠,風牛馬不相及,不知為何要率軍犯我楚國?”
成語“風牛馬不相及”源自於此。這個風,指的是獸類雌雄相誘。
屈完的意思是,就算牛與馬都發情瞭,也不會互相找對象,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乾。
你們齊國與我們楚國隔那麼遠,井水不犯河水,為何要來打我們?
聯軍派齣的代錶是管仲,聽屈完這樣說,管仲朗聲道:“想當年,天子封吾先君薑太公於齊,授予齊國代替天子行徵伐之事。
四海之內,凡有對天子不恭敬者,齊國都可伐之,當然也包括楚國。自王室東遷洛邑以來,諸侯時有對天子不恭,寡君奉命討伐,以扶王室。
楚國按規定應該每年都要嚮天子進貢包茅,但至今已多年沒有進貢包茅瞭,導緻王室不能正常釀酒。
此外,想當年天子昭王南徵,崩於徵途,這當然也是你們楚國乾的好事!
故寡君奉天子令,率各諸侯討伐你們,怎麼說風牛馬不相及?此乃師齣有名,你們還有什麼話好說?”
屈完捋瞭捋鬍須,正色道:“天子無能,朝綱俱失,這天下還有幾個諸侯在嚮王室進貢?
不過,相國所言,不無道理。進貢包茅的事是小事,楚國完全可以按歲進貢。
但是,相國說什麼當年天子昭王南徵未歸之事,實在與楚國無關。據我所知,那是因為他乘坐的船是次品貨,從而船沉於漢水。
這種陳年老帳,相國應該去問問漢水,或漢水周邊一些諸侯和部落,怎麼可以隨便怪罪到我們楚國頭上?”
屈完果然為楚國第一辯纔,這一席話,連管仲也一時難以辨駁。
這裏提到,楚國按規定需要嚮周王室進貢的包茅,這是怎麼一迴事呢?
包茅是楚國嚮周王室進貢的貢品,又叫菁茅,盛産於楚國。這種茅草品種獨特,每枝都從根上長齣三個分叉,應該算是茅草中的精品。
但這種茅草可不是用來做牛飼料的,也不是用來蓋房子的,在春鞦時期,那是一種祭祀用品。
至於到底怎麼用,有兩種說法。
一是為瞭祭祀用酒的製作。
據說,製作祭酒時,要先將包茅、酒麯和米飯攪拌在一起,使米飯發酵成酒。
然後用包茅過濾掉酒糟,把酒漿裝進大瓦缸。最後將祭酒裝進小土陶瓶子裏,在瓶口係上一束包茅,以備用於祭奠山神、城隍等巫祝祭祀。
二是天子封禪大會的必備用品。
包茅是天子重要禮儀用品,用於諸侯參與天子封禪大會。據說,諸侯要想參與天子封禪大會,必須帶一束這玩意兒用於祭祀上貢。
楚國是受封周天子的一個子爵諸侯,天子要求楚國進貢的物品中,其中便有包茅。
但後來楚國對這個子爵的地位很不爽,多次要求周天子提拔自己卻沒有如願,本來便是有野心的,到後來乾脆不再鳥你周天子瞭,自稱為王。
楚國居然自娛自樂自搞一套,要與周天子並起並坐,天下諸侯當然是誰也不認可的。
但列國諸侯認不認可,那是列國諸侯的事,我大楚自己是認可的。
既然咱大楚與周天子都並稱二王瞭,那我還進什麼貢給你。於是,便斷瞭這個貢。
斷瞭這個貢,周天子雖然很惱火,但也無可奈何,因為王室衰落,天子實力弱爆。
周昭王其實是一位算是勤勉的周天子,他是周武王的曾孫,也即大周王朝第四代君王。
大凡一個朝代,前幾代基本都是明君,周昭王當然也是。
楚國是在周成王時代建國的,建國之初,楚國地處江漢平原,可謂四戰之地。周圍都是部落武裝和漢陽諸姬,麵臨著很大的生存危機。
所以楚國自建國起,就踏上瞭不斷與周邊部、落諸侯打架的路。楚國,也就在一次次的扁和被扁中崛起。
先秦可以說也叫青銅時代,銅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是製作武器的主要原料,當然必須是由周天子掌控的。
江漢平原,也即荊楚一帶,就是青銅盛産區。可以說,那時的江漢地區,相當於現在的中東地區,隻不過一個産銅,一個産油。
於是,江漢平原就成瞭熱土。為瞭青銅,誰都盯上瞭這塊土地,包括楚國在內的當地部落和諸侯,當然也包括周天子。
周天子在漢陽分封瞭眾多同姓諸侯國,如曾國、鄖國、息國等諸侯,除瞭監視異姓諸侯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占有和保護銅礦産區並確保銅路順暢,使銅料能夠源源不斷運到大周王朝的手工業基地。
許多部落與諸侯掌握瞭煉銅技術後,不斷搶占銅礦資源。如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
但大傢都被告知這是國傢所有的,地方不得沾染。當時的銅,相當於現時的金,這些勢力壯大起來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怎麼肯罷休?
於是這些部落和諸侯國與大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爭奪銅料成瞭必然。
在搶占銅礦中,包括楚國在內的許多諸侯國便大打齣手,一片混亂。周昭王大怒,親率王師南徵。
前兩次南徵,不少部落被扁慘瞭。但巨額利益放在那裏,為爭奪銅礦資源的部落前赴後繼地繼續戰爭。
周昭王又怒瞭一次,第三次親徵南方部族。
王師所到之處,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和部落紛紛敗亡,周昭王繳獲瞭大量青銅。
確實,當時的大周王朝太強大瞭。
荊楚一帶的部落和諸侯國憤憤不平:好吧,明的咱鬥不過,那就來陰的。
於是在周昭王第三次南徵獲勝後,當地有心懷恨意的部族就開始齣陰招瞭,如在為王師打造艦船時做瞭手腳。
就這樣,一批有重大安全隱患的船被王師徵用瞭。據說,有的船,船體居然靠膠水粘閤。這當然是值得懷疑的,那個年代的化工産業應該沒那麼先進。
但船存在問題可能是真實的,再加上船上載瞭大量的青銅器,在漢江走船時就順理成章地發生瞭重大交通事故。
船沉瞭,周昭王的王師就沉到瞭漢江,周昭王也理所當然地崩瞭。
這就是“昭王南徵而不返”的淵源。
這個事到現在居然被齊國用來討伐楚國的理由,當然是很牽強的。齊國奉天子命討伐諸侯,重點當然是要師齣有名。
現在屈完輕輕一說,意思就是這事與咱大楚毫不相乾。
是啊,多少年過去瞭,這個案子咱大楚是不認的,要怪就怪當時的各部落武裝,怪漢水不保佑好瞭。
也就是說,你齊國因此為理由討伐大楚,實在是師齣無名。
齊國師齣既然無名,那這個仗就還能打嗎?
而且,楚軍看樣子並不象齊桓公所見識過的其他諸侯國那樣,可以輕輕一捏就死的樣子。
楚國根本無懼什麼中原諸侯,對以齊國為首的中原八國諸侯聯軍前來討伐,顯然是作足瞭準備。
齊桓公和管仲聽瞭也頗覺屈完有理,而且此次討伐楚國,大軍在漢水與楚軍對峙,已從春天對峙到瞭夏天。
勞師遠徵,錢糧損耗巨大,齊桓公早有退意瞭。
現在既然楚國錶示,願意從今以後按規定嚮周王室進貢包茅,那正好是一個大台階,齊桓公趕緊順著這個台階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