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者指責它是個屈辱的條約,在宋軍占上風的情況下,委麯求全,跟遼國簽訂城下之盟,開賠款之先河,樹立一個不好的榜樣。
甚至有人認為,沒有澶淵之盟就沒有靖康之恥。
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當時遼強宋弱 ,在當時情況下不失為一個明智的舉動。
而且條約簽訂後,北方地區齣現瞭長達百年的和平時期,給宋遼兩國人民創造瞭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加強瞭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瞭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兩國經濟得到瞭空前繁榮,值得贊揚。
要想客觀評價澶淵之盟,有幾個問題需要搞清楚:
澶淵之盟簽訂的背景是什麼?
澶淵之盟內容是什麼?
30萬歲幣對宋朝來說是什麼概念,是否難以承受?
當時雙方軍隊戰鬥力對比,誰占上風?
遼國是不是真心求和,簽約之後有沒有違約?
條約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讓我們把目光迴到一韆多年前,認真探尋答案。
澶淵之盟——雙方情報戰的失誤導緻一場美麗誤會
澶淵之盟是在宋遼澶淵之戰中簽訂的,此戰是景德之役的組成部分,發生於1005年1月即景德元年,所以此戰役叫景德之役。
在此之前,雙方已經進行瞭25年的較量,雙方殺紅瞭眼,兩國最高元首宋朝皇帝宋真宗,遼國統治者蕭後與遼聖宗都親自齣馬,要決一死戰。
而澶州之戰是收官之戰,戰爭結局齣乎意料,以和局結束,即澶淵之盟簽訂。當時遼國投入的總兵力為25萬左右,宋軍有參戰兵力約20萬(宋真宗主力10萬,王超的定州軍10萬)。
遼國人多勢眾、士氣高昂,戰鬥力爆棚;宋軍雖然相對較弱,但他們背靠黃河、依托堅城,以逸待勞打的是防守戰。
根據攻堅戰常識,遼國沒有守軍兩倍兵力無法取勝。
所以說錶麵上看,澶淵之戰雙方是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在短時期內取勝。
宋朝方麵的變故是,王超率領的10萬定州兵畏敵如虎,拒不執行皇帝命令。
這就等於宋軍戰鬥力失去一半,被釜底抽薪。
遼國方麵的意外是,在澶州之戰中,距離城池幾百米之外指揮戰鬥的遼軍主將蕭撻凜陣亡。
蕭撻凜勇冠三軍,用兵如神,楊傢將楊業就是被他在朔州俘虜的,他還帶兵去攻打過高麗。他跟宋軍交戰戰無不勝,宋軍都得瞭“恐蕭癥”,可以說他是遼國的軍魂,兵神、定海神針,蕭撻凜的陣亡對遼國來說是緻命的。
當時宋軍使用的是三弓床弩,穿透力非常強,射程可達1000米。當時宋朝還沒有望遠鏡,射殺其遼軍主將是瞎貓逮住死耗子,宋軍並不知道蕭撻凜被射死。
而遼國方麵也不知道,宋將王超已經不聽皇上命令,覺得王超的10萬大軍是高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一旦齣動就會斷瞭遼軍的退路,讓其腹背受敵。
所以雙方都亂瞭方寸 ,無力再戰,都想結束戰鬥、握手言和;澶淵之盟由此誕生。
澶淵之盟——兄弟之間的平等盟約
澶淵之盟的內容包括: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此論。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嚮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澶淵之盟有三個看點:
兄弟之盟,不是一方嚮對方稱臣;條約是平等的。
雙方城池不得構築工事,不設防;雙方是有誠意的。
宋沒有割地,嚮遼提供的錢物是軍費,不是進貢。
可是不管怎麼來說,最後是宋朝齣錢瞭,錶麵上看遼國贏瞭。
那麼,對宋朝來說,三十萬銀絹是個什麼概念?
三十萬銀絹,實際上隻是宋朝的九牛一毛
真宗時期,宋朝經濟繁榮,財政收入可觀。
澶淵之盟簽訂5年前,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就達到瞭2600萬兩銀子,如果算上宋朝所收的米、麥子、茶葉等實物,宋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在4000萬兩以上。而宋朝給遼國送的歲幣有10萬銀子,一匹絹價值約一兩半銀子,加起來,宋朝等於每年給遼國送瞭40萬銀子的歲幣,其給遼國送的歲幣總數僅為宋朝一年財政收入的1%。
所以在談判前,真宗嚮曹利用透露, 自己的底綫是100萬兩。據說寇準在曹臨行前對他說,超過30萬我殺你的頭。
所以說,40萬兩對財大氣粗的真宗來說微不足道,是九牛一毛。
而閤約簽訂前,宋軍一直被吊打。
澶淵之盟的爭議是,簽訂之前,寇準和楊業之子楊延昭都堅決反對,覺得宋軍占絕對優勢,真打下去勝券在握,收復燕雲十六州指日可待。可是宋真宗這個膽小鬼,貪圖享樂,跟遼國苟閤,錯過瞭韆載難逢的機會,為靖康之恥埋下伏筆。
事實真的如此嗎?
具體到宋朝更是如此,從979年宋朝北伐開始,到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結束這段時間,雙方在燕雲地區較量瞭整整25年。
宋遼軍隊的第一場較量,是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之戰,此戰宋軍大敗而歸。太宗趙光義非常生氣,對自己的愛將進行重罰,西京留守石守信被貶為崇信軍節度使,彰信軍節度使劉遇降職為宿州觀察使。
接下來宋遼最大規模衝突的標誌性戰爭,當屬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廣義為瞭收復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調集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伐遼的雍熙北伐。
宋太宗覺得,遼國太後是個女人,頭發長見識短 ,打仗是個門外漢,這時候進攻遼國肯定馬到功成 ;因此他躊躇滿誌,發動瞭對遼國的北伐戰爭。
此戰遼軍大獲全勝,開始戰略反攻,在同年鼕天組織瞭君子館之戰。宋將劉廷讓的部隊"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宋軍河北防綫遭到重創。
雍熙北伐後,宋軍元氣大傷,"岐溝之蹶,終宋不振";此後宋軍再沒有能力北伐,轉攻為守,直到澶州之戰。
在澶州之戰前,還有一場著名戰役,即望都之戰。
換言之,是這場戰爭讓真宗清醒地認識到,宋軍不可能戰勝遼國,寇準和楊延昭所說的遼國不堪一擊的話不符閤實際。
此戰中,蕭達凜對陣王超,雖然戰後宋遼都宣布自己獲勝,但事實上是宋軍打敗,宋朝官員馮拯評價這場戰爭時說,此戰中宋"將臣陷歿幾盡,超等僅以身免"。
由此可見,澶淵之盟簽訂前,遼軍戰鬥力勝過宋軍,不過遼國要想吃掉宋朝,也沒有那個能力;宋朝想要收復失地,更沒有可能。
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國近百年相安無事
澶淵之盟簽訂是否有意義,關鍵看簽訂之後,宋朝有沒有迎來和平。
事實上,宋、遼雙方都一心求和,非常守信,化乾戈為玉帛,沒有一次交戰。
在此期間,雙方發生過兩次外交糾紛。
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當時北宋同西夏交戰,遼國乘人之危,嚮北宋提齣領土要求。
因為根據兩國協議,城池是外麵不能修築、加固工事,宋朝一方顯然是違約的。
澶淵之盟的積極意義
二、節省瞭巨額軍費,促進經濟繁榮。宋遼戰爭每次投入兵力數萬,曠日持久,消耗軍費驚人。沒有戰爭就可以節省大量軍費,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中去。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財政收入達到15085萬,比20年前增加瞭7倍。
但是,它的消極意義不可低估
客觀地講,澶淵之盟也是把雙刃劍,因為沒有瞭假想敵,宋朝皇帝"忘戰去兵",軍人沒有瞭危機感,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隻有陝西軍還有點戰鬥力。
就像大自然的動物,沒有瞭天敵威脅,就失去瞭自衛能力,在麵臨外敵入侵的時候茫然失措。
但這是統治者國策失誤導緻的,跟澶淵之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戰爭也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強大一個國傢,也能滅亡一個政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