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兄屠弟的繼承製度是奧斯曼帝國國祚六百年的主因?彆鬧瞭,這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在我看來,奧斯曼之所以能夠突破封建王朝300年的門檻,原因並不僅僅在於此,請各位耐心往下讀。
奧斯曼帝國發跡與其獨特的繼承製度
奧斯曼人原本是突厥的一個小部落,屬於遊牧民族的一支。他們本來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中亞地區的草原上,沒事放放牧,摔摔跤,跑跑馬,樂得自在。
可他們生不逢時,一個叫鐵木真的人統一瞭濛古草原。濛古鐵騎成為瞭那個時代的噩夢,誰也不想招惹這位草原上的雄鷹。
有句話說得好,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於是,他們這支突厥小部落,舉傢搬遷到瞭小亞細亞地區,並且在那裏紮下瞭根。
一位叫奧斯曼的部落首領,帶領部落走嚮瞭輝煌,在公元1453年,他們消滅瞭拜占庭帝國,定都伊斯坦布爾,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號稱奧斯曼帝國。
就是這個由一小撮突厥人建立的國傢,隨著他的起源與發展,也極大地促進瞭宗教與東西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尤其神奇的是,奧斯曼帝國國祚長達600多年,完美跨過瞭300年的門檻,成功地吸引瞭不少人的注意。
要知道,中國封建曆史幾韆年,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王朝唐、宋、元、明、清就沒有一個朝代能夠跨過300年的門檻。即便是不少人引以為傲的周朝,其真正意義上統治的時間,也不足300年。
平王遷都之後,後麵的周王室,就成為瞭諸侯們的“吉祥物”,勉勉強強又存活瞭幾百年。
基於以上原因,不少網友便開始分析奧斯曼帝國為何得以將國祚持續600餘年的原因。
不少網友提到,奧斯曼帝國殘酷的王位繼承製度是主要的原因,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在闡述我的觀點之前,先來瞭解一下殘酷的王位繼承製度。
有個單詞可以貼切地形容這種製度“Fratricide”,大意為兄弟相殘式的繼承製度。這個製度大緻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互相殺戮的時期
奧斯曼帝國的頭兒叫蘇丹,等同於我國封建曆史上的皇帝。我國幾韆年來秉承的是父死子繼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如果沒有兒子,則可以采用兄終弟及的製度。
而奧斯曼帝國則還保持著草原上的習俗,采取最強者繼承王位的製度。
奧斯曼在建立初期,麵臨的著各方麵的考驗。當時的小亞細亞地區,派係叢生,幫眾林立。國傢、部落、教會數不勝數。蘇丹想要維持奧斯曼帝國的穩定,便要抓權力,那誰纔是最能倚靠的人呢?
答案就是他的這群兒子。世界上沒有比父子關係更親近的關係瞭,為瞭掌控權力,皇子們被派往地方,協助地方長官治理地方。實質上和硃元璋派自己的兒子們戍守江山一個道理。
再怎麼說,兒子也比大臣們親近吧,即便是有造反的想法,最終的江山不還是老硃傢的江山嘛。蘇丹的這個政策,也是齣於這方麵的考慮。
事情發展得很順利,這些皇子在地方都得到瞭曆練,優秀的繼承人一時間讓老蘇丹挑花瞭眼,真的不知道該選哪個當繼承人瞭。
於是他乾脆將這個難題,又踢瞭齣去,搞起一個“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等他一命嗚呼之後,誰先到達都城,誰就是繼承人。
老蘇丹也倒是想得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管是誰把誰乾掉,反正最後留下來的是最有手腕的繼承人。
要知道,這些繼承人都有軍隊的,他們之間的鬥爭,往往意味著國傢的動亂與流血犧牲。有些惜敗的皇子,竟然還選擇聯閤外邦,嚮王位發起一次次的衝擊。
對於國傢的長治久安來看,這種製度雖然選拔齣瞭最優秀的繼承人,但後遺癥還是偏重。曆任新蘇丹,都會將大量的精力用在對付他的兄弟們上麵,國傢多年都處於動亂之中。
殺兄屠弟的時期
奧斯曼傢族的權杖來到瞭穆罕默德一世,穆罕默德費瞭老大勁纔打敗瞭自己的兩個弟弟,坐上瞭蘇丹之位。
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兒子再重蹈自己的覆轍,於是給倆兒子各一塊封地。在他去世之後,他的大兒子穆拉德二世順利即位,弟弟還是不服氣,於是穆拉德二世費瞭好大的勁,將弟弟滅瞭。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為瞭不在同一條溝裏翻船,穆拉德的兒子穆罕默德在老爹一去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瞭皇宮,將他繈褓中的弟弟殺死瞭。這一年,是公元1451年。
這事乾得不地道,但人嘴兩張皮,就看你咋說。
穆罕默德堂而皇之地說:
“我的任何一個兒子,由上帝選為蘇丹,他為瞭更好的世界秩序而殺死他的兄弟們,都是恰當的。”
奧斯曼帝國進入瞭殺兄屠弟的時期。
囚籠關押的事情
殺兄屠弟大概經曆瞭一百多年,從公元1451年到公元1603年,宗族內的兄弟兒侄被砍瓜切菜般清算。
這項製度在穆罕默德三世時迎來瞭拐點,穆罕默德三世接班穆拉德三世,這位穆拉德三世,竟然有130多個兒子,女兒更是不計其數。
穆罕默德三世也僅僅是挑瞭大約19個兄弟與20個姐妹,意思瞭意思。
除瞭自己的兄弟,他還將自己的大兒子給殺瞭,以防止大兒子對自己的皇位帶來威脅。然後將自己另外兩個小點的兒子,關到瞭籠子中。
公元1603年,穆罕默德三世去世,當時的大兒子艾哈默德順利即位。不過這次,他並沒有殺死自己的弟弟,而是選擇繼續關著他。
標誌著進入囚籠關押的階段。
後來,這項製度慢慢的演化為,新蘇丹即位,所有的宗族成員均被囚禁到籠子內,而且不允許結婚生子。
老蘇丹去世之後,按照年齡大小,來依次即位。隻有即位新蘇丹,纔有機會娶妻生子。
這種製度真的有那麼大的魔力?
這種製度看起來很眼熟,早在春鞦時期,晉國便發生瞭一件小宗頂替大宗的事,晉獻公瘋狂屠殺晉國公子,使得宗族勢力大受損傷。
除此之外,還晉獻公還製定瞭製度,隻要是無法當繼承人的公子,都會被攆齣晉國,防止齣現兄弟爭權的現象。
晉獻公帶來的改變,曾一度讓晉國完成升級,但由於宗室人員稀少,不得已將權力分給士大夫,也為瞭之後三傢分晉埋下瞭伏筆。
可老祖宗玩剩下的玩意,咋就被奧斯曼玩齣瞭花?
奧斯曼的這項製度,導緻瞭蘇丹沒有宗族勢力來支持他,那為何他能夠將權力牢牢抓在手裏,而不會被下麵的官員分權?幾百年的發展下來,還沒有齣現“三傢分晉”類似的事件?
奧斯曼的蘇丹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奧斯曼因何得以持續發展600餘年
好幸運,奧斯曼的蘇丹竟然沒有一個患有不孕不育。如果有一代國王不幸患病,那奧斯曼帝國基本就宣告結束瞭。
閑話少說,先來說說為什麼老祖宗這麼玩,將國傢玩得四分五裂,而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這麼玩,就能夠一直玩600多年?
愚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蘇丹不設皇後,因此,奧斯曼帝國沒有後宮乾政,也沒有外戚專權;
春鞦時期的晉獻公在實施“晉無公族”的措施,也與這種製度有著異麯同工之妙。後來卻引發瞭“驪姬之亂”,這場動亂起於蕭薔之內。內亂的根源便在於驪姬以一己之私,強行乾預立儲之事。
而在奧斯曼帝國,在蘇丹的背後,卻沒有這樣的女人。他們選女人並不挑剔,沒有身世,也沒有傢族的限製,蘇丹後宮的女人,基本都是掠奪來的女奴。
即便是她們為蘇丹生下瞭孩子,也沒有名分,更彆提乾政瞭。因此,在她們的身後,並沒有尾大不掉的外戚勢力。從根本上既避免瞭後宮乾政,又杜絕瞭外戚因此做大,長期把持朝政的事情。
可我們呢?即便是在三皇五帝時期,依舊在講究齣身與血統,到西周時期,更是實施的宗法製。血緣與傢族的觀念深入人心。
因此,曆代的皇帝在選取皇後時,基本上都會找世傢大族的女兒。本來皇帝是想通過聯姻的方式,取得世傢的支持。可權力這種東西,是人人都嚮往的,一個把握不穩,就會齣現君弱臣強的現象。君臣爭鬥幾乎不可避免。
在晉國後期發生的趙氏孤兒以及三傢分晉事件,就是君臣鬥爭的結果。
殘酷的繼承製度,確保最有手段,最有魄力的強者繼任新蘇丹;
起初,蘇丹的兒子們都會在成年後,參與到地區的管理中,並且在那個地區,發展屬於自己的一套班子,培植一批屬於自己的力量。
在老蘇丹去世之後,他們便會開始自由角逐,爭奪老蘇丹之位。在爭奪的過程中,這些皇子們彼此爭鬥,輸瞭的殞命黃泉,贏瞭的坐穩王位。
在這種繼承製度下,那些“生於後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胸無大誌之人,早早便一命嗚呼瞭。
而隻有最有手段,最有魄力的皇子,纔能夠順利當上新蘇丹。
這種製度雖然看起來殘忍,但是要比嫡長子製度公平得多。這種製度下,不會催生齣類似於司馬衷這樣的皇帝,也避免瞭“靖難之役”的齣現。國傢也不用花費巨大的精力,來養這群皇子皇孫。
國傢實施奴官製,比科舉製更穩妥;
先來說下奧斯曼帝國獨特的選拔機製——奴官製;
他們的官員選拔很有意思,並不是有纔有德居之。而是從邊遠地區的孤兒奴隸中,選拔齣一批人。然後拉到皇傢學院去進行嚴格的訓練,讓他們接受一流的教育,被灌輸隻忠於蘇丹的思想。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考核機製。經過精心的培養,在其中選拔齣優秀且忠心於蘇丹的年輕人擔任國傢各個部門的總管,掌管中央與地區的權力。
尤其重要的一點,他們在任職期間,是不允許娶妻生子的,如果想要娶妻生子,就隻能辭去當前的職務纔可以。
在這種情況下,還會擔心他們作戰不夠拼命嗎?還用擔心他們被吹枕邊風嗎?還會擔心他們為子孫後代分心謀福利嗎?根本不存在。
這些人會一門心思地踐行蘇丹的指令,在國傢內部,基本也不會齣現封建社會錯綜復雜的關係網。蘇丹藉助於這批人,可以放開手腳去解決國傢的問題。
奴官製為奧斯曼帝國選拔瞭大量的官員,他們接受瞭相同的教育,並且自小一起成長。等級觀念從小便被根植於頭腦之中。
在這種製度之下,蘇丹根本不用發愁武將割據,也不用擔心黨派之爭,更不用擔心會滋生齣權臣。
而在我們的封建曆史上,則無法避免這些情況的齣現。裙帶關係,人情世故,牽一發而動全身。
綜上所述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能夠持續600多年,對比來看,奧斯曼帝國殘酷的繼承製度在其中起到瞭一部分原因,但並不是絕對主要的原因。
不立皇後的製度從根本杜絕瞭後宮與外戚乾政專權,奴官製的選拔機製則避免瞭黨派之爭,也沒有復雜的關係網,更沒有瞭人情世故。
在我看來,這纔是奧斯曼帝國得以持續600多年的根本原因。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