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5:44:05 PM
公之學以剛為主,其在朝,氣象岩岩,端方特立,諸臣僚多疾惡之,無與立談。
――
屈大均
《海瑞年譜》記載,公元1514年1月22日,海瑞齣生在瓊山縣,也就是如今海南省境內,當時的海南又叫瓊崖,
海南對於中原王朝就相當於澳大利亞對於大不列顛,自古便是流放罪犯的場所,是僅次於夷三族的罪行,甚至比獨自斬首還要惡劣一些。
但並不是說海南齣生的人就一定窮,比如著名北宋奸臣丁謂便是流放崖州後還能在當地呼風喚雨的人物,更何況是海瑞這樣舉族遷移過來的,
海瑞的推崇者隻會告訴你海瑞父親
海翰
在海瑞四歲那年早亡,但是不會告訴你的是海瑞父輩五人除瞭海瑞父親以外,叔伯四人全是舉人,伯父
海澄
更是
四川道監察禦史
,
就算如此海翰也是一個
廩生
。
所以海瑞就算是沒瞭父親也絕對算不上窮睏,史書記載海翰死後,
海瑞傢中還有幾十畝田
,之所以記載勉強能維持生活也僅僅是因為沒有勞動力而已,海瑞自己也不能下地耕地,
一是因為年齡還小,二是《孟子》有雲:君子不耕而食,《論語》有雲: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這兩句話在程硃理學時期被麯解,被直譯為君子不應該下地乾活。
因此海瑞的前半生完全可以總結為
‘窮的活該’,然而海瑞莫非不能為一口飯吃放下身段?
恰恰不能,這還得從海瑞的母親謝氏說起,海傢在瓊山縣也是有名的望族,謝氏本來以為嫁給海翰是嫁給瞭未來,沒想到兄弟五人唯獨海翰沒考上舉人,
《海瑞年譜》
記載過海瑞的母親
謝氏
為人剛強,對海瑞極其嚴格,自然是不可能同意海瑞下地乾活。
公元1549年,海瑞通過鄉試,同年,中舉人,因此謝氏的權威在海傢更加壯大,畢竟外人眼裏海瑞的成功都是拜謝氏的所賜,而海瑞也從小在母親的高壓下成長,隻要是母親所說的便不敢反駁,如同海翰當初迎娶謝氏一般,
海瑞雖然過得很貧寒,但畢竟是瓊山大族,謝氏為海瑞尋來瞭原配徐氏。
《孟子離婁上》中記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海瑞這人從小深受王陽明‘姚江學派’的影響,自幼信奉的便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整個人都撲在為官做人上,對妻室並不是很看重,和徐氏待在一起的時間也少,
因此徐氏嫁給海瑞十餘載都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
自古‘重男輕女’,謝氏對這樣生不齣孫子的兒媳自然厭倦,在謝氏的要求下,海瑞雖然不滿,但拗不過母親的想法,在謝氏以死相逼下隻能將徐氏休棄,
然而沒過多久謝氏就找來瞭一個看上去
溫柔乖巧
的女人,逼著海瑞娶瞭第二任妻子潘氏。
但潘氏和徐氏不同,雖然潘氏嫁給海瑞兩年沒有後代引起瞭謝氏的不滿,
兩人矛盾愈加深重,整日互相指責對方將海府鬧得天翻地覆
,因此謝氏第二次逼迫海瑞休瞭潘氏,
海瑞本來就和潘氏沒有什麼感情,再加上對母親盲目的服從,休瞭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潘氏。
謝氏在將潘氏趕齣府後並沒有閑著,轉頭便找到瞭當地的媒婆為海瑞尋找第三任妻子
,吸取瞭上一次的教訓,媒婆每一個挑選的女子謝氏都要親自考察,宛如皇帝選妃,幾個月後海瑞等來瞭他的第三任妻子王氏,
和前兩位不同,王氏一來便給海瑞帶來瞭兩個子嗣
海中砥、海中亮
,
因此夫妻二人也算和睦,一副傢庭美滿的模樣。
好景不長,僅僅五年後,
公元1566年
,
54歲的海瑞因為
《治安疏》
勸阻嘉靖帝放棄修仙被罷官入獄
,海瑞的人生一下跌落到瞭榖底,
同年,海瑞的兩個兒子在海瑞被關在詔獄時相繼死去,王氏受不瞭痛失二子和丈夫被抓的打擊,也因病去世瞭。
然而不等海瑞傷心,
次年,海瑞剛剛被赦免,謝氏便為瞭延續香火立刻開始為海瑞的婚事做準備
,要知道海瑞此時已經54歲瞭,根本沒有良傢女子願意嫁給他,因此謝氏不知道從哪弄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韓氏,不過謝氏看不起這個韓氏的齣身,隻是逼著海瑞納瞭她為妾,
在母親的逼迫下,前妻屍骨未寒之際海瑞便納瞭一個足以當孫女的小妾。
可能韓氏本來以為自己隻是嫁給一個有權有勢的官員當小妾,在成婚後,韓氏發現海瑞竟然是一個54歲的老頭,
不堪受辱的情況下,
韓氏
在傢中上吊自盡
,後來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沽名亂政時,韓氏便被當成罪證呈上去過,不過這一次謝氏覺得韓氏的自盡是傢門不幸,鬱鬱寡歡不久後也因病去世瞭。
此後海瑞便一直一個人過著,
直到海瑞古稀之年時,為瞭找一個人照顧自己,海瑞便納瞭貼身丫鬟
邱氏
為妾
,不久後邱氏為海瑞生下一子,可惜這個孩子也沒能安然長大,三年後,
公元
1587年
,
海瑞第三子早夭,承受不瞭打擊的海瑞因病去世,享年73歲。
海瑞作為曆史中著名的清官,既不像
宋代程顥
這樣
沽名釣譽
,也不像西漢
匡衡
那樣
寬與律己,嚴已待人。
於民而言,海瑞是難得的好官,然而對於海瑞的三妻二妾而言,海瑞又何嘗不是一位惡人?徐氏是海瑞發妻,兩人相互扶持數十載,
謝氏一席話就能逼著海瑞休棄發妻
,《明史》記載,海瑞在上《治安疏》時,為自己準備棺材、與妻子訣彆,
在海瑞準備這兩件事時可曾想過自己五歲的兒子和王氏?納
韓氏
時,有曾想過
韓氏
的來曆?
此乃愚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