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傳承 國寶“破圈”——我國文化遺産活化利用觀察
悠長壯闊的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瞭燦若星辰的曆史文化遺産和自信包容的基因。我們尋根溯源,喚醒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我們觸摸未來,用文明之鑰開啓美好生活之門。
在“活著的古城”觸摸曆史,用科技新突破講述古老的故事,讓文化遺産與城市文明共生,以文化之韻賦能青山綠水……人類文明的瑰寶,在不斷推陳齣新中賡續發展,熠熠生輝。
在“活著的古城”觸摸曆史
尋跡古城,一磚一瓦總關情。
1月27日上午,總書記來到山西平遙古城,在這座“活著的古城”中觸摸曆史、尋訪傳統,傳遞齣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曆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總書記在此次考察調研中指齣:“曆史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
遊客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內參觀(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10多年前,平遙居民範東山曾經“逃離”古城。他傢位於西湖景街24號,小院裏的古建築一度“破得不能看”。2012年,平遙縣對古城內私有産權居住性質的傳統民居齣台瞭保護修繕補助辦法,即財政補助工程費用總額的三分之二,産權人承擔三分之一。
這是2月8日拍攝的平遙古城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2012年這一政策剛公布,範東山就報瞭名,成為第一位享受到該政策補貼的居民。修繕花瞭約26萬元,其中政府補貼17萬元。2018年,這處清代民居掛上瞭“曆史建築”的標識牌。
在平遙古城,密密麻麻分布著約3800處傳統民居。項目實施以來,已修繕1000餘間民居,補助資金1200餘萬元,900餘居民受益。2015年,該項目獲得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優秀項目奬”。
紅窗、紅門、紅燈籠,修繕後的四閤院亮麗喜慶。如今,55歲的範東山喜歡坐在院裏喝茶,而他90多歲的老母親常坐在門口和鄰居們聊天曬太陽。
平遙居民範東山在自傢的四閤院裏清理積雪(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攝
一座有古意的城市,不僅要有自己獨特的景緻,還應有文脈的賡續。城市中的文物遺跡,是中華文明綿延的見證,也是曆史為我們留下的“我從哪裏來”的珍貴綫索。
同樣生活在古城,西安市民張培林仍記得40年前西安城牆的樣子,“牆頭是雜草,牆根堆垃圾,牆體韆瘡百孔、破敗不堪。”始建於隋唐、擴建於明代的西安城牆是中國現存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然而在上個世紀,西安城牆曾經幾度麵臨拆除的危險。
西安城牆永寜門(2020年3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近年來,通過不斷修繕和探索“預防性保護”模式,西安城牆既保持瞭完整性,又建立起全區域監測體係。“我們設置8000多個監測點位,能及時發現病害及發展趨勢,並進行原因和險情評估,通過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消除或遏製病害的發展。”西安城牆管委會主任楊進說。
遊客在西安城牆遊覽(2020年3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不僅是保護高大的城牆本體,護城河、環城公園的清理整治,城牆內外新舊建築的高度和風貌一緻,城牆周邊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都逐一實現。現在,漫步在西安城牆上,可以見到剪紙、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不時能聽到婉轉的鬍琴聲和高亢的秦腔。城牆內側的順城巷裏,是充滿時尚氣息的咖啡館和創意潮品店,曆史文物與現代空間如此相融共生。
用科技新突破講述古老的故事
曆史文化遺産,飽經滄桑,遍布各地。是科技與創意,縮短瞭我們與其之間的時光,拉近瞭山水相隔的距離。
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的一座展廳中,一尊佛首雙目微閉,笑意盈盈,背後是用數字技術3D打印的模擬天龍山石窟第8窟局部。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的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曆經北齊、隋、唐等時期,留下瞭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在20世紀上半葉那段風雨如晦的日子裏,這裏的240餘尊造像被盜鑿,多數成為國外博物館和私人的收藏。
這是天龍山石窟第8窟外景(2021年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攝
2014年底,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共同閤作實施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項目。他們在10個國傢的30多座博物館,采集到100餘件天龍山流失造像的三維數據,完成瞭11個主要洞窟的專業數字復原,實現瞭大部分流失海外造像的數字化復原。實體與數字相結閤的展陳方式,讓觀眾獲得瞭更為完整的文化體驗。
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參觀者在拍攝迴歸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2021年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柴婷 攝
“我凝望著它們,仿佛見到瞭久彆的親人。”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工作瞭25年的原館長於灝說。
科技為文物保護與修復注入新能量。秦始皇的地下兵團——兵馬俑,本是通體彩繪的,但兩韆多年的埋藏和齣土時的環境變化,讓它們華彩盡失。
為留住兵馬俑的“真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德國閤作開展秦俑彩繪顔料分析保護閤作研究,現已基本解決瞭這個難題。對於那些色彩最為豐富的兵馬俑,則與周圍的土塊一起被移送至現場的實驗室,進行更為科學精細的處理。“新的色彩保護技術至少能將文物齣土時的顔色保存10年以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說。
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的“真彩秦俑”展覽現場(2014年11月21日攝)。新華社發(張天柱 攝)
文創綻放齣無數奇思妙想,讓高冷的文物變得時尚有溫度。“失傳的寶物”係列考古盲盒、“婦好鴞尊”寶物巧剋力、以“青玉人首蛇身飾”為原型的玉佩棒棒糖……近年來,河南博物院的一係列文創産品個個是爆款,風靡全網,博得眾多年輕人的喜愛。這裏推齣的“AR彈幕”服務,讓遊客在博物院觀賞文物的同時,用手機掃描文物打卡,並發送“彈幕”留下感想,實現瞭與其他打卡遊客隔空交流。
拼版照片:右圖為2020年9月24日,參觀者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內拍攝展品“婦好鴞尊”(新華社記者李安攝);左上圖為2020年9月24日拍攝的河南博物院推齣的“婦好鴞尊”冰淇淋(新華社記者李安攝);左下圖為2020年9月24日拍攝的河南博物院推齣的“婦好鴞尊”圖樣咖啡(新華社記者李文哲攝)。新華社發
文化遺産與城市文明共生
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的曆史遺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這些文化遺産穿越時光,成為過去與今天的橋梁,為城市文明增添瞭豐厚的文化底色。
在成都天府廣場和天府立交,都可以看到太陽神鳥的形象——四周噴射齣十二道光芒的太陽,圍繞著太陽翱翔的,是四隻展翅的神鳥。金沙太陽神鳥金飾,珍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對於成都人有特殊的意義。太陽神鳥生長於成都、深埋於成都、發掘於成都,已經印刻進這座城市的記憶裏。
參加交流活動的香港青年(後排)在四川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有“太陽神鳥”圖案的房頂前與誌願者(前排)閤影留念(2019年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2005年8月,太陽神鳥金飾從兩韆多件文物中脫穎而齣,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産標誌,10月,它搭載“神六”飛船遨遊太空。2021年8月31日,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火炬發布活動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首次亮相的大運會火炬“蓉火”,將太陽神鳥圖案置於火炬頂部,迎來世界關注的目光。
這是2021年8月19日拍攝的麗江古城內一條油紙傘裝飾的巷子。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如今在這座古城裏,帶有麗江元素的文化院落越來越多,曾經因過度商業化而受到詬病的麗江古城提升瞭文化內涵。“我們要用文化厚度稀釋商業濃度。”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張育根說。
85歲的薛生金,是國傢級非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代錶性傳承人。掌間推磨、紋樣勾勒、反復推光,在他手下,一件件漆器流光溢彩。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古老技藝世代相傳,不僅生動講述過去的故事,也一絲一縷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薛生金的孫女薛夢瑤在高校教美術,她正嘗試將漆藝與現代藝術、環境藝術相結閤,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平遙,除瞭常見的漆器傢具、掛屏,還有融入現代元素的女士手提包、酒盒、麵膜盒。“其實每代人都在變,都在適應時代發展。”薛夢瑤說,“隻有真正走進人們生活,非遺纔能走得更遠。”
以文化之韻賦能青山綠水
從發現、修復,到展陳、利用,曆史文化遺産的麵目逐漸清晰,它如同一塊“拼圖”,不是生硬地“嵌入”社會生活版圖之中,而是不斷參與地方發展、融入百姓生活。全新的命題與古老的文物正在碰撞齣耀眼的火花。
有200多年曆史的鳳堰古梯田,是目前秦巴山區發現麵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陝西省嘗試將文物保護、提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和展示地方民俗相結閤,建設瞭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
這是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鳳堰古梯田裏的油菜花(2020年3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如今,梯田層疊而上,古民居、古院落分布其間。村民們平日采桑種稻,旅遊旺季,他們放下農具,或在自傢辦起農傢樂,或成為民俗展演項目演員。以自然風光當“展廳”,梯田民居為“展品”,當地群眾在青山秀水之間實現瞭脫貧緻富。
同在田間勞作,種糧大戶梁仁明更帶著一份自豪感。距離他腳下這片農田不遠,就是良渚古城遺址。梁仁明傢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長命村,從2015年起,他承包瞭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800多畝農田,按照園方安排,去年晚稻收獲後,他又播種瞭油菜。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韆年文明史的聖地”,而在五韆年前,良渚文明能夠一度輝煌,離不開發達的稻作農業作為經濟支撐,在古城中的池中寺遺址,約20萬公斤的炭化稻榖就是重要見證。而發達的史前稻作農業,也是良渚古城2019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因素。
“在良渚古城種水稻,我確實有一種自豪感,這裏的耕作象徵著文化傳承。”梁仁明說。
在河南省鄭州市,“地下氣象萬韆,地上綠樹蔥蘢”的遺址生態文化公園,正逐漸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優選。2017年至今,鄭州市全麵開展生態保遺工程,推進古遺址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共榮共生。“生態保遺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將文物保護和市民生活結閤起來,使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於民、服務於民。”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說。
這是苑陵故城遺址公園南大門(2020年7月24日攝)。新華社發(苑陵故城遺址公園供圖)
苑陵故城遺址公園,是生態保遺工程實施後第一個落成的項目。曆經兩韆多年風雨,秦漢時期苑陵故城古城牆仍存當年恢宏雄姿,每到周末,前來公園的遊客絡繹不絕。
……
珍愛,是因為你我所共同擁有;守護,是因為曆史時光的重托。保護傳承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國寶,賡續文脈,讓曆史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成為增進全民族曆史自信與曆史認知的重要源泉,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讓文物“活”起來!
文字記者:孫波、劉書雲、楊一苗、王菲菲、王學濤、任卓如、袁月明、馮源、童芳、陳鼕書
視頻記者:袁月明、陳昌奇、梁愛平、王學濤、原勛
海報設計:孫瑤
新媒體編輯:鬍碧霞
編輯:程珂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