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在分揀人工潛水捕撈的海星
近日,有養殖戶反映,青島膠州灣貝類養殖區再次齣現大量海星,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海水溫度升高,海星數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多。立春之後,青島的氣溫還在零攝氏度上下波動,已經有漁民冒著嚴寒齣海捕撈海星。
2021年3月初,膠州灣貝類養殖區曾暴發海星,取食底播牡蠣稚貝和蛤仔,高峰時日捕撈量達到11萬斤左右,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此後,當地漁民采取多種方式捕撈,海星數量大幅減少。海星為何會在膠州灣泛濫成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如何平衡?
海星“又來瞭”
海星是貪婪的掠食性生物,被稱為“海底蝗蟲”,能大量吞食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行動緩慢的海洋生物,對底棲動物的生物群落影響極大。
據相關專傢介紹,膠州灣海星主要是海星綱的多棘海盤車,是我國黃海沿岸常見的冷水性種類,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5℃~20℃,適溫上限25℃,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進行繁殖,隨著氣溫、海水溫度的升高會逐漸減少。
“今年海星齣現時間比去年提前近1個月,正月初十就有漁民齣海捕撈,目前碼頭上每天有10條左右的船齣海,日捕撈量在1萬斤左右。”紅島漁港碼頭負責人趙先生告訴記者,近期膠州灣海水溫度偏低,隻有5℃左右,海星活動力不強,成群趴在海底不動,隻能靠潛水員下去撈。
海星在膠州灣內分布不均勻,一般蛤蜊養殖區多一些。紅島牡蠣養殖戶王先生開著自傢漁船,雇瞭4個潛水員,每天早上八九點鍾齣海捕撈海星,中午纔靠岸。“撈海星也看運氣,下潛位置找對瞭,一上午能撈上韆斤,有時候海底水渾看不清,隻能撈四五百斤,甚至可能空手而歸。”一名潛水員告訴記者,由於天氣太冷水溫太低,有的同行凍感冒瞭。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調查發現,目前膠州灣海星日捕撈量為去年高峰期的十分之一,因捕撈量較小、市場需求較大,海星齣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上岸收購價為6元至8元一斤,比去年高一兩塊錢。
據紅島漁民介紹,膠州灣裏一直有海星,從2020年開始大量齣現,一條船一天能捕一兩韆斤。“前幾年有商販來紅島收購海星,但是賣得不多。去年遼寜丹東的商販前來收購,他們把海星運迴去,煮到七八成熟,加工成半成品,然後放進冷庫,銷往全國各地。”趙先生說。
據官方消息,2021年膠州灣海星纍計捕撈量為120多萬斤,主要集中在蛤仔、牡蠣底播海區,受災麵積約10萬畝,預計造成經濟損失約1億元。
何以泛濫成災?
海星繁殖力強大,一隻成年海星一次産卵量可達250萬粒,但幼體成活率極低,它們的天敵是那些濾食浮遊生物的動物,如有些凶猛的肉食性魚類。隨著海星越長越大,外錶會變得堅硬,能捕食它們的動物也越來越少。
有研究錶明,若海洋生態係統發生微小變化,造成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那麼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將極容易大量增加。一方麵,海域水質的營養鹽、pH值、水溫等各種水文因子的變化,為海星的生長繁殖提供瞭適宜的天然條件。另一方麵,由於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體的魚類數量銳減,為海星生物量增長提供瞭可能。
此外,海星具有嚮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習性,主要捕食雙殼貝類、海膽和海葵等。膠州灣作為貝類養殖區域,其底播的蛤蜊、牡蠣等為海星提供瞭充足的食物。有科研人員調查發現,貝類養殖區內的海星往往很多,但養殖區外就特彆少。
據當地漁民介紹,2007年,膠州灣也暴發過一次海星,當時除瞭人工捕撈,主要是海水溫度上升後,海星自動退去。
《青島膠州灣國傢級海洋公園總體規劃》指齣,近幾十年來,膠州灣水域生物資源多樣性也發生瞭較大的變化,需要進一步加強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按照規定,膠州灣裏常年不允許用拖網和地籠網捕撈,但現實卻是屢禁不止。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伏季休漁期,城陽區清理膠州灣地籠網1.2萬餘條。
近年來調查顯示,膠州灣魚卵仔稚魚中占優勢的主要為低值魚類,膠州灣近岸淺水區作為傳統經濟種類的産卵、育幼場所的功能有所下降。“膠州灣生物種類已經下降很多年瞭,海星幼體到成體的天敵沒有瞭,條件適宜時就會暴發。”黃海水産研究所研究員陳四清錶示。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楊紅生撰文指齣,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我國近海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近海陸源輸入總量在增加,近海營養鹽存量難以減少,局部海域環境嚴重退化,近一半海灣常年齣現劣於第四類水質;過度捕撈導緻大型肉食性魚類資源量下降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主要漁業生物資源量降低80%以上,漁獲物70%以上是小型中上層魚類,齣現瞭資源低值化和小型化,海底荒漠化趨勢明顯。與此同時,食物鏈的短缺又導緻營養鹽傳遞在較低的食物鏈水平進行,最終導緻赤潮、綠潮、水母、海星等大規模暴發。
經濟與生態效益咋平衡?
人工捕撈海星,隻是一種治標的方法,並非治本之策。“目前,我們對膠州灣海星的生活史知之甚少,需要在大麵積、高強度采樣的基礎上,對海星幼體及成體作進一步研究分析,以尋找有效應對海星暴發的手段。”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光濤透露,膠州灣生態站布設瞭14個監測站點,每個月會對膠州灣生態係統進行常規監測。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錶示,將與駐青海洋漁業科研院所閤作,對膠州灣養殖區及外圍海星生物量進行持續監測,密切關注膠州灣海星數量變化情況,加強對海星産卵群體和幼體的監測,並研究建立海星暴發預警體係,對海星影響進行科學評估,研究推廣海星處置可行性措施,建立海星災害科學處置長效機製,確保膠州灣貝類養殖安全。
中國海洋大學水産學院教授慕永通認為,隻有生態係統實現新的平衡,許多亂象纔會消失,整個過程需要多學科專傢協同努力,也需要科學和政策的有效整閤。
近日齣台的《青島市“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齣,2022年10月底前,完成膠州灣海域海水禁養區內養殖清理;加強執法巡視檢查,確保膠州灣海域無新增或非法養殖設施。
楊紅生認為,係統性開展海洋生態係統修復工程已經迫在眉睫,必須從保護環境、修復生境、養護資源做起,從而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自我補充。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減少膠州灣海星數量,要讓它們的天敵多起來。一方麵,嚴格查處拖網、地籠網等禁用漁具,保護灣內現有的漁業資源。另一方麵,增殖放流能夠捕食海星卵及幼體的物種,如黑頭、鱸魚、牙鮃、偏口魚、舌頭魚、黃姑魚、蝦虎魚等,逐步修復灣內生物資源。
— END —
信息來源:大眾報業·半島新聞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 原題:半島聚焦丨“派大星”又來瞭!齣現時間比去年提前近1個月 海星何以在膠州灣“泛濫成災”?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大傢都在看
►招聘!全年薪酬總額約20萬+額外補貼等!自然資源部海岸帶科學與綜閤管理重點實驗室博士後2022年招聘公告
► 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作《國務院關於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産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傢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鹽城齣席“滸苔防控工作專題座談會議”
► 《海洋空間規劃與海岸帶管理》齣版發行(劉大海、李彥平主編)
►《海洋數值模擬》正式齣版!董昌明主編
► 《渤海、黃海和東海沉積物類型圖》齣版!石學法等編著
► 《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中科院煙台海岸帶所陳令新研究員等編著
海
► 我國首部風暴潮數值預報專著《現代風暴潮預報技術及應用》
洋
►《珊瑚礁科學概論》:珊瑚礁究竟有多重要?
書
►《現代海底熱液活動》欒锡武研究員 著
屋
►《海洋機器人科學與技術叢書》齣版發行
► 我國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生教材齣版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吳自銀研究員等牽頭撰寫《High-Resolution Seafloor Survey and Applications》齣版
► 《自主水下機器人》封锡盛院士等主編、徐會希高工等著
►《渤黃東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學》 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員等編撰
► 《海洋和海岸環境塑料汙染與治理》 駱永明等編著
► 《恢復生態學》:濕地生態係統的功益及退化濕地生態恢復的技術方法
►《地球係統與演變》 白令海道開啓和和北冰洋的演變 (附注:北冰洋大洋鑽探 )| 汪品先院士:為地球係統科學正本清源
►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境演變遙感監測》齣版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如您喜歡,請“ 點贊”並點亮“ 在看” ???? ???? ???? ????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