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嚮瑤台月下逢。
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翻閱曆史上,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豪傑、韆古帝王,他們大都有“英雄難過美人關”的情結。
提及“美人”這個詞,你一定會想起“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兩個修飾詞,其實這8個字就專指古代四位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不輸顔值、更不輸氣質,但在曆史上,若說爭議最多的,當屬楊貴妃。她甚至一度成瞭“紅顔禍水”的代名詞。最終,她輸給瞭命運、輸給瞭那個時代。
李白的《清平調》將楊貴妃比作那天上仙子,隻從詩句的字裏行間,我們便好似見到一個朦朧於煙霧,縹緲於雲間的美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絕世美人,卻遭人詬病,這又是為什麼呢?
熟悉這段曆史我們都知道,一代帝王唐玄宗用畢生之愛將無限寵溺和柔情給瞭楊玉環。話說“物極必反”,集三韆寵愛在一身的楊玉環,讓唐玄宗荒於朝政,遭到朝廷上下一緻鄙夷,更間接引發瞭“安史之亂”,最終導緻自己命喪馬嵬驛。
如果這是一段佳話,那麼唐玄宗、楊玉環兩人之間的愛情注定是絕唱;但如果這是一段孽緣,那麼兩人之間的故事,從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我們都知道楊貴妃最後命葬馬嵬坡,但當考古學傢打開楊貴妃墓葬時,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從而引發瞭人們的探索與思考。那麼,這些專傢究竟發現瞭什麼,跟曆史上真實的“馬嵬之變”又有何不一樣呢?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從唐玄宗跟楊玉環的這段韆古佳話說起。
公爹與兒媳之間互生情愫
一次美麗的邂逅,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鍾情。後在武惠妃的建議下,唐玄宗當年就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夫妻二人十分恩愛。
楊玉環齣身名門,屬於官傢韆金,她不但有極高的藝術天賦,而且有傾城的容貌、氣質非凡。每天茶餘飯後,小夫妻倆都會進宮嚮父皇唐玄宗和母親武惠妃請安。
李瑁因有這樣纔貌俱佳的王妃而驕傲,而唐玄宗和武惠妃也因有這樣的兒媳婦而欣慰。尤其是唐玄宗,每每見到楊玉環美輪美奐的歌舞後,鍾愛音樂的唐玄宗對於兒媳也是連聲誇贊。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受唐玄宗十多年寵愛的武惠妃逝世,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於皇後。玄宗鬱鬱寡歡,當時後宮數韆,無可意者。
唐玄宗作為一個風流皇帝,後宮雖然嬪妃眾多,姿色絕美,但是都無法贏得他的專寵,沒有一位嬪妃可以讓多情的唐玄宗忘記已逝的故人,走齣傷痛。
姿質天挺,宜充掖廷。
看到唐玄宗為武惠妃傷心欲絕,高力士給唐玄宗齣瞭一招,提醒唐玄宗,李瑁的妃子楊玉環可謂是傾國傾城,容貌又與武惠妃略為相似。此時,唐玄宗突然眼前一亮,他迴憶起兒媳的溫婉風姿,覺得妙不可言,為瞭自己可以走齣傷感,於是不顧兒子的感受馬上傳令召楊玉環入宮侍奉左右。
其實在此之前,壽王李瑁早已有所察覺。據《舊唐書》記載,唐玄宗驪山泡溫泉的時候,就要求楊玉環一同前往,楊玉環並沒有推辭,當然也不敢推辭,對於這樣的不齒之事,李瑁也隻能忍者。
但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尤其是公爹要娶兒媳婦,這自古以來都是違背人倫的,所以唐玄宗想瞭一個辦法。他以替武惠妃守孝為藉口,把楊玉環送到尼姑庵齣傢,一段時間“修行”之後,唐玄宗再把楊玉環接入宮中,這樣便可名正言順地娶她瞭。
就這樣,楊玉環與壽王李瑁的5年婚姻,因唐玄宗的橫插一腳,而宣告結束。楊玉環自然不敢抗拒,而兒子李瑁也隻能打下牙齒往肚子裏吞,並不敢提齣半點異議。說到底,在封建王朝,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都說唐玄宗癡情三人,而專情一人,此話原也不假。
楊玉環入宮後,唐玄宗在她的陪伴下,很快忘記瞭傷感,找到瞭新歡摯愛。唐玄宗看到楊玉環對音樂的極高造詣,讓同愛音樂的自己深感共鳴。自此之後,兩人的愛情得到瞭堅實的默契,開始瞭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專寵。你可以觸摸到,如今的華清池邊,兩人琴瑟和鳴,共譜《霓裳羽衣麯》的場景,你甚至還可以聽到,兩人在華清池裏許下瞭生生結為夫妻的感人誓言。
都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古代尤其如此,集唐玄宗“三韆寵愛在一身”後,楊玉環開始恃寵而驕,非但如此,楊貴妃背後的楊傢也跟著得瞭勢,甚至當朝宰相都是選任於楊傢。在楊貴妃最得寵的那段時間裏,楊傢在朝廷中也是無人敢惹。
有道是:“花無百日紅,人無韆日好”,唐玄宗這般寵溺楊貴妃,其實朝廷上下已經暗流湧動,而李隆基卻渾然不知。
馬嵬坡下,一段佳話終成絕響
一時擁有可不等於一世擁有。隨心所欲且肆無忌憚的愛與被愛,始終會招緻禍患。
李隆基,從小就很有大誌,在宮裏自詡為”阿瞞“,仿佛就是告訴彆人說,我就是當世曹操。生活在復雜的宮廷環境之下,使得李隆基從小便對權力有著非常大的渴望,同時也造就瞭他堅毅的品格。
武周之後,又齣現瞭韋氏集團,25歲的李隆基果斷下手,與太平公主一起聯手發動瞭“唐隆政變”,一舉誅殺瞭韋後集團,最終奪得瞭整個天下。
從李隆基登上皇位不難看齣,他不甘屈居於人下,對於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就一定要占為己有,除瞭逼迫父親李旦退位,在楊玉環這件事上,也是我行我素,甚至不顧大臣的反對和兒子的憤恨。這種性格,果真與昔日的“阿瞞”曹操類似,甚至有拼命“三郎”的熱血潮湧。
這樣看來,唐玄宗倒是個不尊禮教,背心離德的人。其實這在曆史上也不是稀缺之事,自古以來,在皇權的威嚴下,親情又算得瞭什麼?君不見那些君臣相隙、父子反目、骨肉相殘的例子還少嗎?
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
李隆基十分享受與楊玉環的這段愛情,他欣賞楊玉環的纔貌俱佳,更鍾情她帶給自己的身心愉悅。
《古今宮闈秘記》載玄宗言:“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自從唐玄宗見到楊貴妃,便把他所有的愛都給瞭楊貴妃。世人皆知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溺愛已無法自拔。
想必大傢都知道,恃寵而驕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李隆基雖然寵信楊貴妃,但對於皇權的威嚴,是不允許任何人挑釁的,包括寵妃。
再保真的愛情,也會隨著蒼白的時間而褪去鮮艷的光澤。因為楊貴妃兩次惹怒唐玄宗李隆基,被皇帝遣迴瞭兩次娘傢。要知道,皇室的婚姻根本就沒有迴娘傢的先例,在惹到皇帝後,都是被打入冷宮或者無緣再見到皇上,可偏偏楊玉環是個例外。由此可見,兩人的感情超脫瞭皇室規矩。
但“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楊貴妃怎麼也不會想到,在皇帝溫柔鄉裏待慣瞭之後,外麵竟會發生一場軒然大波,而更讓他悲愴的是,自己將迎來一場腥風血雨。
楊貴妃得寵,楊傢得勢,且成瞭李氏之外的第一大族。自古以來,外戚專政,又哪有善終。任人為官不以纔能,以親疏,這無疑加速瞭唐朝的衰落。唐玄宗愛瞭美人,荒廢瞭江山,這也間接觸發瞭楊貴妃的悲慘命運。
內憂外患、宦官誤國,朝臣追名逐利,李隆基此時已經脫離瞭政治中心,無法掌控局麵,最終經過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背叛,導緻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失去瞭政權。
李隆基迫不得已帶上楊玉環逃往蜀中。此時的唐玄宗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唐玄宗瞭,他已經被愛情衝昏瞭頭腦,玄宗早年的開元治世已經隨風遠去。
打開墓穴,韆年之前的“謠言”或許被證實
此刻,馬嵬驛的軍隊已然將李隆基和楊玉環層層包圍,高喊楊貴妃乃是禍國紅顔,如那蘇妲己一般,望皇上將其誅殺,以振朝綱,以平百姓士兵之憤恨。如若不殺禍國妖女,便隻得順天命,而反朝綱。
一陣陣憤怒刺耳的嚎叫,此起彼伏。
安史之亂這個“鍋”,楊玉環注定背在身上瞭。在一棵梨樹下,楊玉環被一條白綾帶走瞭盛世容顔,與此同時也背負瞭韆古罪名。一代美人從此香消玉殞,一對“苦命鴛鴦”就此天各一方。
據《新唐書》與《舊唐書》記載,大都認為楊玉環確實死於馬嵬坡。那麼,楊玉環真的命喪於此嗎,還是如同坊間的謠言,她已經假死脫身,遠離朝堂漩渦瞭呢?
曾經,殷桃齣演過一部電視劇,劇中她齣演的楊貴妃就被“掉瞭包”,而後去瞭日本隱居瞭起來,時不時嚮西隔海相望,迴憶她與李隆基那些快樂的時光。甚至有人說日本著名影視巨星山口百惠就是楊貴妃的後人,而日本還有一座楊貴妃墓,對此很多人信以為真。
對於這件事的真僞已經無從考證,隨著一韆多年以來,陸續有人來到鹹陽馬嵬坡探索真相,楊貴妃的墓地裏的金銀珠寶早已經被盜空。而在專傢對墓地開館驗證之時,隻見到瞭楊貴妃的衣冠,墓中零星的碎片,似乎是腐敗後的屍骨殘渣。這不禁讓專傢學者們紛紛展開猜想,是否當年楊貴妃確實像人們所說,根本沒有被賜死,而是避人耳目,逃齣生天,定居在異國他鄉瞭?這隻是一個美好的假設。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我隻想說,楊玉環能逢盛世得到一代帝王的獨愛,是無比幸福美好的,她的這一生知足瞭,而其他一切已無關緊要。
(愛情,也是人世間美好的東西之一。唐玄宗與楊貴妃的一段佳話,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李隆基從兒子手裏把兒媳婦搶瞭過來,在那樣一個皇權至上的封建王朝,帝王想要占有的就必須得到。兩人因愛結閤,也因愛毀滅……歡迎點評關注,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