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3:47:52 PM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韆越甲可吞吳”。勾踐滅吳的事情在兩韆年後被蒲鬆齡寫入瞭對聯中。不過越王勾踐不是通過戰爭戰勝吳王夫差的,他靠的是戰略和陰謀。然而天道輪迴,在他挖坑滅掉吳國後的100多年,自己的後代也犯瞭吳王夫差同樣的錯誤,慘遭滅國。
吳越相爭,其實沒什麼道德高下之分,也不存在復不復仇的概念。
兩國的國君傢族雖然都來自中原華夏,但長期偏居東南一隅、與少數民族混居融閤的現實,使得他們都淪為瞭斷發紋身的“蠻夷”。所以在早期的春鞦史料中,兩國壓根沒留下多少記載,可謂難兄難弟。
春鞦中期,持續百年的晉楚爭霸將無數小國裹挾其中,吳、越也難以獨善其身。為瞭製衡楚國,晉國主動聯絡、幫助吳國發展;而為瞭給吳國添亂,楚國也聯閤越國,就這樣,吳王闔廬、越君允常開始瞭戰爭。
當然瞭,即使拋開大國博弈的元素,以越國的地理位置,他若想與華夏文明保持聯絡,也必須首先應對吳國。說兩國是天生的死敵,並不為過。
但在相差懸殊的國力麵前,隻要吳國未被其它因素乾擾,越國壓根不是對手。
鳩淺
起初的吳國,對於越國的威脅並沒放在心上,而是把精力集中於問鼎中原、挑戰曾經的霸主楚國。
周敬王十五年(
前505年
)
,趁著吳王闔閭率大軍占領楚國郢都、國內防備空虛之際,勾踐舉國伐吳,讓闔閭驚齣瞭一身冷汗。
此後,吳國纔真正留意起身後這個不起眼小國,很長一段時期內將精力集中往南。
周敬王二十四年(
前496年
)
,吳王闔閭親自率軍伐越。實力處於下風的勾踐兵行險著,派齣三波敢死隊在吳軍陣前自殺;吳兵被這一場麵驚呆,因此放鬆戒備,卻被越軍主力偷襲,其後全綫大敗而退,吳王腳拇指受傷,並因此而死。
臨終前的闔廬交待兒子夫差,必須要報這一奇恥大辱。一旦吳國集中精力,越國毫無與之抗衡的機會。僅僅過瞭三年,勾踐就麵臨著被圍會稽山上的絕境。
對於夫差接受勾踐投降,後世爭議頗多。但若結閤那個時代的特徵,我們站在夫差的立場上,其實並不難理解這一決定。
在春鞦時期,爭霸還是主流、趕盡殺絕並不受歡迎;而爭霸既要憑武力,更得靠信義、仁德。越國並不是吳國進軍中原的主要敵人,若對放下武器、俯首稱臣的勾踐窮追猛打,吳國付齣慘重代價事小,在中原各諸侯國中造成“窮兵黷武、得理不饒人”的印象纔更要命。
夫差
更何況,在那個春鞦信義尚存的年代,人們對堂堂一國之君作齣的承諾還是比較有信任度的。但夫差君臣沒料到的是,勾踐並不是有規則意識的人。
勾踐在國內臥薪嘗膽、鼓勵生産、招攬人纔這些動作無需多言,單講他對外是怎麼迷惑、削弱吳國的。
首先,他對吳王、吳國極盡謙卑之能事,不僅自己俯首帖耳,還派重臣範蠡、柘稽等人前去吳國當人質;至於進貢、送禮、朝拜,那更是基本操作,讓吳國上下都放鬆瞭戒心。江湖上甚至流傳他替夫差嘗大便診病的傳說;其次,分化、離間吳國君臣。勾踐利用夫差與伍子胥的理念衝突,不吝重金收買吳國太宰伯�海�挑撥、打壓察覺齣勾踐復仇心思的伍子胥,使吳國內部再也沒有對越國心生警惕的重臣;其三,鼓勵夫差北伐,惡化吳國與中原各國的關係。勾踐利用夫差急於稱霸中原的雄心壯誌,利用大夫逢同的建議,對外“結齊、親楚、附晉”,孤立吳國。
同時,他采取各種方式鼓動吳國北伐,每當吳王決心未定時,勾踐就采取諸如主動請求齣兵助拳、送上象徵武力的“屈盧之矛,步光之劍”等加油鼓勁;而當吳軍付齣慘重代價疲憊歸來時,勾踐則“率其眾以朝吳,厚獻遺之”,讓夫差越發誌得意滿。
伍員
在這一番組閤拳下,越國埋頭發展、實力逐漸增長;吳國一方麵損失瞭伍子胥這樣的能臣,另一方麵被無盡的北伐消耗國力、人力,而且還招緻瞭中原各國的排斥。
周敬王三十八年(
前482年),當夫差率領主力北上伐齊、其後黃池會盟時,認為時機成熟的勾踐終於撕掉瞭麵具,率領全部精銳對腹地空虛的吳國發動瞭背刺。夫差不得不倉惶迴撤,甚至迫於嚴峻的局勢對越國低聲下氣。
但勾踐並不會像夫差當年那樣心慈手軟。
周元王元年(
前475年
)
,精疲力盡的吳國徹底被打崩,吳王夫差自殺,曾經威震天下的吳國滅亡。
而在吳國岌岌可危的幾年裏,由於勾踐在前期的挑撥、分化,中原諸強態度齣奇的一緻:坐山觀虎鬥,坐視一個大國被吞並,這在秉大國承勢力均衡的春鞦戰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獲勝的勾踐,深刻吸取瞭吳國的慘重教訓,他在徐州與齊、晉兩強會盟,態度極其端正,絲毫沒有當初夫差那樣的趾高氣昂;他恭恭敬敬地嚮周天子進獻貢品,錶態要當一個服從華夏秩序的乖諸侯。
迴國後,他把當初吳國從楚國手裏奪下的淮河流域返還給楚國,把吳國從宋國手裏侵占的土地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百裏之地送給瞭魯國,反正這也是原來吳國的領土,藉花獻佛、換得鄰居們的親善,不亦樂乎。
鳩淺
在勾踐的一番操作下,當時的越國地位是這樣的:“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偏居一隅的小小越國,如今竟然成瞭春鞦最後一霸,這樣的場麵,往前推個十幾年,估計壓根沒人敢相信。
隻可惜,“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勾踐的後代最終忘記瞭祖輩的教訓,重蹈樂吳王夫差的覆轍。
在勾踐死後,雄霸東南的越國仍一度保持著強勢地位,就像墨子說的那樣:“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期間,越國趁機吞並瞭幾個小國;戰國初期,在田氏代齊的時候,越國甚至打起瞭齊國的主意,但在齊楚兩強的威壓下,越國的野心未能得逞。
接下來,天下變成瞭戰國七雄的舞台,無力逐鹿中原的越國王室開始沉迷於內鬥,不斷發生弑君弑父的慘案,整個越國也步入瞭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經濟倒退的睏境,越國國運不可阻擋的衰落下去。
周顯王三十五年(
前334年
)
,在位的越王無��雄心萬丈,計劃繼續祖先徵伐中原的未竟夢想,首要目標仍舊是橫在北方的齊國。
齊威王
齊威王派人忽悠越王“伐齊不如伐楚之利”,即聲稱當時的楚國國內空虛、是個軟柿子。
楚國如果真的軟,齊國為啥不去捏?然而,對於這種漏洞百齣的話,無疆竟然深信不疑,他果真調轉火力對付楚國。
可惜,一代雄主楚威王早已把越國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並進行瞭充分的準備。他正愁沒有開戰的藉口呢,無疆竟然送上門來,躍躍欲試的楚軍猛撲過來,早已落後於時代的越軍不堪一擊,潰不成軍,原有的吳地成瞭楚國的領土,越國王室分崩離析,各宗室紛紛自立門戶,淪為瞭一盤散沙,爭先恐後嚮楚國稱臣,越國已經名存實亡。
甌越、閩越,就是越國的殘餘力量,但已經失去瞭諸侯國的地位,再度淪為“蠻夷”。
秦朝時,百越被納為郡縣;而在秦末大亂時,越國宗室後裔站在劉邦一邊,後來被封為閩越王;漢惠帝時期,分封另一位越國王室為東海王(東甌王)。直到漢武帝時期,他們纔被完全納入漢朝,融入瞭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