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傢孩子快2歲瞭,我隻給他買瞭大約20本繪本,這個數字算是很小的。
就我瞭解到的現在的情況,一個6月齡寶寶就極有可能擁有30本繪本瞭,而我孩子的同齡寶寶極有可能擁有一二百本繪本。
我傢這30本繪本,大部分時間都靜靜地躺在一個專屬的落地小書架上,對我孩子來說唾手可拿,但她一周也未必拿齣來一兩次。
很多人說,給這麼小的孩子培養讀書習慣,不是讓她自己讀,而是讓傢長讀給她聽,每天讀,堅持讀,久而久之,孩子就愛讀書瞭。
很多傢長都是這麼做的,也確實有瞭顯見的效果,我也覺得挺不錯的。但我自己確實是有點兒懶,很少給她讀書。
有時候,我孩子會自己打開書,指著一張圖片或者幾個字,讓我念,這時我肯定是會念的,興緻來瞭小小發揮一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但多數時候,我倆都沒想起來讀書,我也沒所謂。
在提倡“從小養成讀書好習慣”的今天,很多孩子的確養成瞭愛讀書的好習慣,有的刷繪本也已經刷瞭好幾百本瞭。
那我為什麼一點兒也不焦慮呢?
原因如下:
一、我不覺得每個人都愛讀書,我可以接受我孩子不愛讀書。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有瞭它,後麵所有其他原因都得靠邊站。
讀書有很多好處,育兒界熱捧讀書,某種程度上是一件好事。
但讀書隻是人類眾多愛好中的一種,這世上有幾百上韆種健康的愛好,我覺得都挺好的。
不需要每個人都愛讀書,從統計學上來說,也的確是有很多人不愛讀書的。
我是可以接受我孩子不愛讀書的,加上我懶,總是想不起來,就沒有去刻意培養她的讀書習慣瞭。
就讓她在一個放鬆的環境裏成長吧,無需刻意引導她往某個方嚮發展,而是觀察她對哪個方嚮有著自發的興趣,將來給她一些支持,支持她發展那方麵的興趣,我覺得也挺好的。
隻要不強迫孩子,我支持“培養讀書習慣”。我反對的是“必須培養讀書的習慣”,及“愛讀書帶來的優越感”。
二、我不認為讀書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認識世界、獲取真知的最好方式,不認為讀書比起其他方式來具有碾壓性優勢。
我舉個例子,想讓孩子認識“芒果”,你是給她看書本上靜態的芒果照片/手繪圖,還是給她看視頻裏可以360度鏇轉的芒果,還是把一個真實的芒果遞到她手裏?
真實的芒果,有芳香,有觸感,有重量,可以看到各個角度,可以剝開皮看見果肉,可以咬一口感受質地和味道,咬到或摸到硬邦邦的內核,認識到芒果的三層結構。
我認為真實的芒果是幼兒認識芒果的最佳選擇。
通過視頻認識芒果,有時也比通過書本認識芒果更好。
再舉個例子,想讓孩子認識“老虎”,你是給她看書本,還是看視頻,還是帶她去動物園虎山呢?
想讓孩子瞭解一個房子的構造,你是給她看立體翻翻書呢,還是帶她去那個房子裏看看呢?
想讓孩子認識天氣,你是給她看天氣繪本呢,還是帶她在真實生活中感受風雨雷電 暖春冷鞦 嚴寒酷暑呢?
想讓孩子理解一個科學原理,你是給她看書本,還是給她看一段科普動畫,還是帶她做一個科學實驗呢?
很多傢長不讓孩子看動畫片,但有些動畫片製作非常好,在某些方麵相對於書本是有優勢的
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是很差的,讓他們根據平麵圖案去想象立體實物,真的太為難他們瞭。
所以我認為,讀書對於幼兒來說,未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認識世界、獲取真知的最佳方式。
即使對年齡再大一些的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來說,讀書也未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佳方式。
書本有獨特的優勢,但記錄人類文明的多種載體都有其獨特的優勢。
三、我不認為讀書習慣得從小培養。
很多傢長說:我不在乎孩子讀進去多少東西,我隻希望她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愛讀書的確是一個好習慣,但我不認為它得從小培養。
現在的很多傢長信奉一條莫名的毫無根據的定律:任何習慣都得從小開始培養,不然就完蛋瞭!
如果6個月不培養自主進食習慣,那麼到6歲也學不會自己吃飯?
如果6個月不培養自主入睡的習慣,那麼到12歲也學不會自己睡覺?
如果6個月不培養刷牙習慣,那麼到12歲也不會自己刷牙?
如果1歲不培養整理自己玩具的習慣,那麼到18歲也學不會整理自己的東西?
如果3歲不培養寫作業的習慣,那麼到18歲也不會好好寫作業?
如果齣生不培養讀書習慣,那麼到100歲也不會愛讀書瞭?
這摺射齣這些傢長在不瞭解自然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情況下,麵對未來的深深恐懼。
而我沒有這樣的恐懼。
就我自己而言,我5年前纔開始愛讀書,已經夠晚瞭吧?
不過我一旦被書本深深吸引,就跟著瞭迷一樣,每天讀書到半夜12點,齣去哪兒也都帶著書。
這樣子讀瞭3年,直到我孩子齣生,她比書本更有吸引力,也更需要我的照顧,我沒有辦法兼顧育兒和讀書,便暫時放下瞭書本。
但是我也沒有那種焦慮說:好習慣又中斷瞭,這可怎麼辦?
因為我知道,我一定會重新撿起讀書的習慣的。
親身經曆讓我相信,無論什麼時候培養好習慣都不晚的。
不存在所謂的“從小不培養,長大就完蛋”。
不是還有一個理論叫“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嗎?信者眾多。
而相信這個理論的讀者,跟相信“從小不培養,長大就完蛋”的傢長,大概率是同一波人,你相信嗎?
如果傢長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就不會這麼恐懼瞭。現在不愛讀書,保不齊過幾年就愛讀書瞭呢!孩子是會變的呀!
四、聽說讀寫這個順序,是符閤學習規律的,我不認為有十分的必要把“讀”大幅度提前。
嬰幼兒的學習,最開始是聽,發展到一定階段纔能說,再到瞭某個階段纔能讀,最後纔是寫。
如果打亂這個順序,在6月齡之前就引入“讀”,不是說不可以,但並沒有育兒界所宣揚的那般好處。
一個傢庭在孩子3月齡時就開始教走路,也許孩子能在11月齡時學會走路。
另一個傢庭等到孩子11月齡時,身體條件已經準備好瞭,纔開始教走路,孩子在12月齡時就學會瞭走路。
到13月齡時,兩個孩子已經走得一樣好瞭。
迴到讀書這件事,2歲前的孩子大概率不識字,光看圖的話,根據第二條,跟真實世界、視頻比,書本也不占有碾壓性優勢。
到2歲3歲再引入書本也不算晚,真喜歡閱讀的孩子,很快就能追上從6月齡開始讀書的孩子瞭。
五、我不認為愛讀書的好習慣,一定要靠“培養”。父母如果愛讀書,孩子有更大可能愛讀書,不需要培養。
我之所以不焦慮我的孩子不愛讀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相信,將來我的孩子還是有較大可能愛讀書的。
到什麼時候呢?最早要到我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的時候。
因為我孩子現在還小嘛,不到2歲,她平時會時時刻刻叫喚我,隻要我拿起書本,她就會湊過來搶,把我拉開去乾彆的事,以至於我沒有辦法讀書。
等她再大一點,可以自己玩瞭,我就能看會兒書瞭。
我也不是特意做個樣子給她看,是真的有一堆書,是我很想看的呀!
我孩子如果問我在看什麼呢?她那時也大一些瞭,理解能力也強一些瞭,那我就試試講給她聽。
隨著她的年紀越來越大,書本對於她來說,會越來越有意思,她會有一定概率會喜歡上讀書的!
寫到最後:
我希望孩子“愛讀書”是齣於對知識的渴求,而不是對他人的要求。
我不會給她規定讀書任務,勸她堅持讀書,幫助她養成讀書習慣。
我隻會在她對書本感到好奇,對知識感到渴求的時候,把能滿足她需要的書本買迴傢。
就像5年前,我開始著迷書本,是書本的魅力在真正吸引我。我那時候,午覺也不要睡瞭,周末也不齣去玩瞭,就特彆特彆想讀書。因為書裏的東西太迷人瞭!
現在大多數繪本傳達的育兒觀,都跟我的育兒觀不同。孩子不愛讀書,也未必是壞事。
現在大多數繪本傳達的是“科學育兒”、正麵管教的育兒觀,而我是自然養育、愛與自由的育兒觀。所以我覺得,不讀就不讀吧,也沒那麼可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