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的票房早已達到36億。
這部掀起瞭整個國慶,重新激活瞭整個電影市場的電影,給觀眾兩個印象:一是過癮。
76分鍾,一分鍾都沒有浪費。
第二,還不夠。
不是說電影不好,而是176分鍾,或者說太短瞭,尤其是對於想聽岡七連故事的觀眾來說,一上癮電影就結束瞭。
把兩者融閤在一起?
迴答,一齣戲。
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
是的,我也是十年不見的粉絲。
《我的團長我的團》剛播的時候,康洪雷說蘭曉龍和會分開成長,可能隔五年十年再閤作一次,然後做點不一樣的事。
11年瞭,欠“兵團粉”的還是蘭曉龍, 康洪雷,最終會還—— 《鼕與獅》。
或者, 劇版 《長津湖》
以及電影和電視劇的關係。蘭曉龍寫的——兩者的共同主角:鋼鐵七連。
本來劇在片前,去年鼕天就已經報道《鼕與獅》要拍瞭。各種因素下,推到今年。戲前變成瞭影子。
幸運的是,一頓美餐永遠不會太晚。現在電影爆瞭,是時候趁熱打鐵瞭, 據說如今劇本已經完成,萬事俱備,隻欠鼕風。
然而,有三個問題是康蘭必須麵對的:
第一:一本書兩拍,電影版先齣,電視版如何有所作為?
其次,也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除瞭已經在碗中的段奕宏,張譯和李晨,七鋼的所有“老兵”能否歸隊?
第三:這部備受期待的劇能否支撐其野心?
而電影,也就是《鼕與獅》在不同麯目中的靶子或參照物,當然不是《長津湖》,而是另外兩部作品3354《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都是岡七連宇宙。
國産戰爭劇的巔峰是他們自己創造的。你能超越自己嗎?這是《鼕與獅》必須麵對的最關鍵的問題。
難點1:電視版如何跟電影版區分開?
電影《長津湖》中有一段,“在去朝,的火車上,七連指導員梅生,對剛入伍的吳萬裏說:“從今天起,你將正式成為七連的第677名戰士。"吳萬裏仍然不相信。"這裏最多有100多人!"
下一句,觸目驚心,“這是mash成立以來的七傢公司的總數!包括死瞭500多人!”
把犧牲的戰士人數計入鋼七連報數,這是蘭曉龍多年來獨特的鋼七連密碼。
當兵長大,當飾演的譚被問到叫什麼名字時,少年立正,敬禮,眼神堅定,報齣自己的名字:“五百七十七裏。”
這一刻,鋼七連677戰士吳萬裏真正融入瞭鋼七連的集體。
如果還是看不清楚蘭曉龍密碼,我們再來一個《士兵突擊》,——,5月61日的片段,問剛入伍的許三多,“列兵許三多,鋼七連有多少人?”。
.com/origin/pgc-image/5e80db9be2c145a9bb8843cd09af5575?from=pc">像當年火車上的萬裏一樣,許三多的迴答是:“一百多個吧” 。
“錯!是四韆九百五十六人!其中一韆一百零四人為國捐軀!從此後鋼七連就永遠和他們的烈士活在一起瞭!”
到這裏,你該能理解《長津湖》的史詩性來源於哪裏。
它的背後,正是蘭曉龍從近一個世紀以來人民軍隊昂揚不滅的精神裏,提煉凝結成的那經典的六個字——
「不拋棄!不放棄!」
現實中時隔15年,故事裏相距50年,從第七穿插連第六百七十七名新兵伍萬裏,到鋼七連第四韆五百九十六名新兵許三多,仿佛完成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報數。
看懂瞭這場報數的觀眾,感嘆又看到瞭熟悉的蘭曉龍,“一報數就破防瞭”。
因為某種意義上,今天的《長津湖》,正是《士兵突擊》的前傳。
但,現在觀眾看到的《長津湖》,又並非蘭曉龍完整的《鼕與獅》劇本。
迴到故事開頭。
2020年,蘭曉龍花瞭5年時間、寫瞭13萬字的劇本《鼕與獅》,以抗美援朝戰爭中艱苦卓絕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寫齣瞭一對兄弟在戰火中的成長故事。換言之,蘭曉龍的原劇本,當然呈現瞭那場波瀾壯闊的立國之戰,但最核心的,依然是人。
2018年曾有媒體報道:將由張黎導演將該作拍成電影。
2019年,電影局齣麵拿下《鼕與獅》劇本,交給八一電影製片廠和博納影業聯閤攝製。
當年於鼕在直播中對劇本給予盛贊,“很多演員、主創在拿到劇本之後,在看劇本階段就淚流滿麵。”
但,由於電影和電視體裁的不同等多種原因,蘭曉龍187頁、13萬字的劇本經曆瞭37次調整,最終被精修成瞭6萬字,分為兩個故事上映,《長津湖》隻是鋼七連經曆的第一個故事。
雖然有調整,有瞭蘭曉龍的保駕護航,《長津湖》還是呈現齣瞭一個極具質感的故事。
整部電影節奏緊湊,不拖泥帶水,精良的台詞和對白層齣不窮,塑造齣瞭鋼七連這個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
並且:沒有任何奇怪的愛情綫或是嚴重不閤邏輯的情節。
最後在多方的努力下,結果是促成瞭電影整體的齣彩。
但,僅從蘭曉龍原劇本《鼕與獅》的呈現來看,“兵團粉”有更高的期待,很正常。
就在這時候,電視劇版《長津湖》的拍攝計劃,塵埃落定。
那些在電影中沒看完的鋼七連的故事,比如,伍韆裏炸水門橋,以及萬裏用餘生踐行對哥哥的承諾,重建“鋼七連”,都會在24集的篇幅裏,拍得明明白白。
而最令劇迷放心的,則是為劇版操刀的,依然是康洪雷和蘭曉龍,這對劇迷眼中“國産軍旅劇的最佳拍檔”。
曾拍攝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我的法蘭西歲月》等作品的康洪雷,本打算十年不再拍戰爭戲瞭。
但看瞭蘭曉龍的劇本,立馬改主意,不但改主意,還毛遂自薦爭到瞭導演機會。
為什麼?因為“這真的是我這十幾年來看的無數劇本中最好的一個,故事情節之緊湊,人物之生動,立意之高,特彆是對中國軍隊的詮釋,真是獨到而獨到。”
在我看,有康洪雷這句話,電影和電視劇,已經區分開瞭。
電影《長津湖》,必然會聚焦宏大曆史戰爭場景的動作鏡頭,尤其是第一場遭遇戰,對戰爭戲嫻熟的場麵調度,充滿瞭戰鬥沉浸感。這是電影藝術的特點決定的。
而電視劇版,一是會更加完整地呈現齣蘭曉龍的完整劇本,二是有更多的空間去完成人物深度上的挖掘,無論是伍韆裏伍萬裏兄弟,還是鋼七連其他的戰士們。
彆忘瞭,蘭曉龍的編劇風格血性、剛硬,尤其擅長描寫生死相許的同袍之情,他筆下的人物,又何止龍文章、孟煩瞭、許三多?從來是個個形象鮮明、性格飽滿、栩栩如生。
蘭曉龍的劇本+康洪雷的功力,就一個字:穩,可是新的問題又來瞭——誰來演,那個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鋼七連?
難點2:段奕宏演伍韆裏十拿九穩,但“兵團F4”能迴來嗎?
從立項公示錶看,《鼕與獅》講述的故事依然圍繞伍韆裏伍萬裏兄弟展開。
但鋼七連,將在劇中得到更完整地呈現,按照康洪雷蘭曉龍過往作品風格,應該還會有大量篇幅展現這群戰士的成長過程,這就非常考驗主創如何把握好人物和曆史間的“小與大”。
對於劇迷來說,最直接的期待是——
“鋼七連集閤!沒有原班人馬很難收場” “張譯段奕宏邢佳棟張國強!給我安排上!”
確實,“鋼七連”仨字猶如密碼,依然重重敲擊著很多觀眾的心。
2006年,康洪雷和蘭曉龍閤作瞭《士兵突擊》,第一次講述瞭鋼七連的故事。
當時這部劇集齊瞭王寶強、陳思誠、段奕宏、張譯、邢佳棟、張國強、李晨等演員,劇集成為收視黑馬,“不拋棄、不放棄”成為爆火一時的流行語,張譯、段奕宏、張國強、邢佳棟等演員也就此走到大眾麵前。
2009年,《士兵突擊》原班人馬再次集結,康洪雷和蘭曉為大傢送上瞭一部至今都被觀眾稱之為經典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對於許多鐵粉來說,如果說最高要求是全員歸隊,那麼最低要求也是“兵團F4”張譯、段奕宏、邢佳棟、張國強能夠完成閤體。
目前看把握比較大的,首先是段奕宏。
在早前傳齣的主演名單中,段奕宏就榜上有名。
如果段奕宏迴歸,演過《士兵突擊》的袁朗,又演過《團長》的龍文章的段奕宏,也將成為同時在劇版和影版中扮演角色的演員。
不過他大概率將不再演齣影版中的談子為,而會飾演戲份最吃重的伍韆裏。
至於伍萬裏,原本數意劉昊然,但近日傳齣劉昊然因為檔期衝突退齣,誰接下這個大餅依然是巨大懸念。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電影中最齣彩的角色雷爹誰演?
從角色年齡看,這也是最適閤張國強跟邢佳棟的角色,兩人任何一個齣演都很閤適,也絕對會勝任,但即使兩人雙雙迴歸,雷爹隻有一個。
如果張譯能迴歸,除瞭伍韆裏,最閤適他的角色應該是指導員梅生,其次是談子為。
問題是,即使張譯自己不計較咖位,更現實的問題是作為幾乎所有主鏇律大片的主演人選,他是否有足夠的檔期,在封閉的劇組裏拍攝整整一個鼕天。
其他的主要角色,李晨倒是可以繼續齣演電影版的同一角色。
但神槍手平河顯然已經超齣瞭“兵團F4”所能詮釋角色的年齡範圍。
沒有任何必要懷疑,《鼕與獅》將會再次為國劇塑造一個最精彩的人物群像,也沒有必要懷疑,《團長》的主演們對迴歸的熱情。
扮演“孟煩瞭”的張譯,至今在某乎論壇的居住地寫的還是“禪達”。
段奕宏多年後還帶著鮮花和老酒,在對緬作戰遠徵徵軍的紀念碑前單膝跪地祭奠。
扮演“迷龍”的張國強,多年來一直在資助希望小學與抗美援朝老兵。
段奕宏自己監製的《雙探》,還不忘找來張國強、邢佳棟、高峰等“士兵兄弟”。
然而電視劇是造夢的藝術,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依然是現實協調的藝術。
100%的鼕天、85%的外景、90%的戰爭,是康洪雷為《鼕與獅》總結的3個特點。而正是由於季節、外景以及戰爭戲份眾多等因素,對於該劇製作無疑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在康洪雷自己看來,該劇對創作人員的考驗也是空前絕後的。
當年的主演們都已經今非昔比,要完成一場夢幻重組難度不小。
而且張國強52歲、邢佳棟49歲,唯一最適閤的角色隻有雷爹,即使把“老兵”們都找迴來瞭,讓他們演什麼依然考驗康洪雷的智慧。
難點3:“鋼七連宇宙”怎麼超越自己?
但以上這些其實都不是最大的難題,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超越自己創造的巔峰?
國內不缺戰爭題材影視劇,但涉及抗美援朝戰爭的作品卻是屈指可數。
第一部錶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是1956年的《上甘嶺》,其後的《英雄兒女》也成為經典,但在《長津湖》之前,已經多年沒有齣現過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
在電視劇方麵,近年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在央視八套播齣的《跨過鴨綠江》,劇集一開播就引起瞭一波收視熱潮,收視峰值更是創下瞭高達4的好成績。
但觀眾依然期待著,一部能像《上甘嶺》一樣深入人心的新經典齣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康洪雷和蘭曉龍這次的對手,就是他們自己。
兩人第一次閤作《士兵突擊》,就雙雙橫掃飛天、金鷹、白玉蘭等三大國內電視劇權威奬項,分彆拿下多個“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殊榮。
豆瓣上《士兵突擊》高達9.4分,其後的《我的團長我的團》高達9.5分,堪稱軍旅劇的封神之作,至今也沒能被超越。
劇中段奕宏飾演的龍文章那句,“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該有的那個樣子。”至今依然在觀眾心中迴響。
但也正是因為前作過於經典,太過令人動容。觀眾就更期待在《鼕與獅》中,看到一個完美的蘭曉龍和他的鋼七連。
幾乎現在就可以肯定,《鼕與獅》的水準,一定在國産戰爭劇的頭排,但能否超越自己,關鍵依然在:劇集能在多大程度上去呈現蘭曉龍整部作品的靈魂——
“獅子是不屬於鼕天的,但鼕天的獅子依然是獅子”。
用康洪雷的話說,就是希望通過這部劇,告訴大傢特彆是年輕人,這支在共産黨領導下新中國的人民誌願軍,在武裝到牙齒的工業化的西方軍隊麵前,是靠什麼贏的。
蘭曉龍故事中氤氳的各種情緒:震撼的,浪漫的,幽默的,燃情的……無不情真意切,能喚起每一個“我”的共鳴。
鼕天的獅子不是不畏嚴寒,而是明知嚴寒依然雄風猶在,這纔是獅子的本色。
《鼕與獅》應該是一次奇妙的機會,帶年輕人去看看他們未曾經曆過的年代,比起《長津湖》更多是年輕人們感受那個冰雪戰場,電視劇應該會帶著年輕人更多走進那群戰士們的軍營,和他們的內心。
而那些壯烈的犧牲,就算是再痛,都要被記住。
彆忘瞭蘭曉龍在《士兵突擊》中交代的,鋼七連最終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僅生還三人。
但呈現烈士們的死,恰恰是為瞭刻畫戰士們的生,也隻有讓年輕觀眾見識過這場戰役中的鮮活生命。
他們纔會真正明白,那一座座紀念碑上的名字,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無法判斷康洪雷蘭曉龍這次的閤作,是否一定能留下《士兵突擊》《團長》那樣的經典,神作可遇不可求,經典難以復製。
但我能夠肯定的是,蘭曉龍的期望可以成為現實:希望康洪雷拍得很嗨,觀眾也看得很嗨。嗨完之後是什麼,是銀幕上的故事,最終讓我們為之動容。
“殺聲嚇破敵人膽 百戰百勝美名傳攻必剋 守必堅 踏敵屍骨唱凱鏇”的鋼七連精神,真正被新一代理解,並從先輩們的奮戰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
掌聲和淚水是給誌願軍戰士們的熱血。
更要讓他們的熱血,沒有被辜負。
我知道翻越自己創造的高峰很難,但如果他們成瞭,那麼國産戰爭劇,也就創造瞭新的高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