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5/2022, 6:02:02 PM
孔子曾經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說君子不會結黨營私,小人卻恰恰相反。
屈原也說:“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小人不僅會結黨營私,對於不願意和他們同流閤汙的人他們也往往不會放過,沒事兒也給你安排上事兒。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完全不存在求同存異這種事情。
小人盧杞
唐德宗時期,盧杞做瞭宰相,這個人不但長得醜內心也醜到不行,據說郭子儀見他都很小心。
郭子儀作為大唐中期頭號功臣傢裏麵極盡奢華,身邊總是美姬相伴,聽說盧杞來拜見,他趕緊讓美女們退到後堂不準齣來,郭子儀認為盧杞這個人陰險至極,萬一哪個姑娘看見盧杞那副尊容忍不住笑瞭一下,他死後盧杞如果得勢一定會報復郭傢。
郭子儀思慮之深遠由此可見,一般功高震主的人沒活他那麼長命的。
郭子儀擔心的事兒有先例。
�S剋伐齊
春鞦時期,晉國的�S剋作為使者去齊國拜見齊頃公,�S剋駝背,在正式會見儀式中齊頃公把另外兩個國傢的使者和�S剋安排在一起,這兩人一個瞎瞭一隻眼,一個瘸瞭一條腿。
齊頃公分彆按著每個人的缺點安排瞭駝背、瞎眼、瘸腿的三個侍者帶他們進見,這一幕被齊頃公的母親躲在一邊看到,頓時忍不住放聲大笑。
�S剋大為憤怒,發誓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S剋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可這種侮辱他無論如何都忘不瞭。
�S剋迴國後有機會就建議晉景公攻打齊國,不斷收集各種關於齊國的情報,後來他升任晉國執政第一件事就是率軍大敗齊國,報仇雪恨。
�S剋都忍不瞭,何況小人盧杞。
涇原兵變
盧杞後來果然得勢做瞭宰相,郭子儀的憂慮一點都不多餘。
也不知道德宗看上他哪一點瞭,可能此人很善於說話吧,因為他事兒辦的都不咋地,長得還醜。
所以真的是“好男在個嘴上”。
在盧杞的輔佐下,大唐國勢每況愈下,本來德宗剛即位的時候國傢都齣現瞭復興跡象,可惜好宰相都死的比較早,後麵的宰相隻知道爭權奪利,再到盧杞,國傢直接被搞崩潰瞭。
783年,發生涇原兵變,德宗帶著幾百個人屁滾尿流的齣逃,盧杞大人沒追上皇帝自己翻牆逃跑。
聽說皇帝到瞭奉天,盧杞趕緊跑去見駕,長安城裏亂成一鍋粥,朝廷大員不知所措,不少人偷偷齣城去追隨皇帝,也有不少人從瞭叛軍。
齣城找德宗的大臣中有個叫
崔寜
的人,此人曾是西川節度使,戰爭能力很強,數次擊退吐蕃軍隊,在蜀地打遍天下無敵手。後來入朝被當時的宰相楊炎設計留在京師,官拜右僕射、同平章事,掛個虛銜兒。
德宗在奉天呆瞭好幾天崔寜纔趕到,德宗見到崔寜很是開心,樂的閤不攏嘴,一旁的盧杞看到後就覺得不是滋味兒:我來的時候也沒見你這麼高興,哼!
禍從口齣
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因為禍從口齣,一定要相信這句話。
盧杞雖是小人也不是一不痛快就下殺心,崔寜的死有他自己的原因。
崔寜告退後跟人說:“陛下讓人趕齣京城都是盧杞害的!”盧杞耳目眾多,這話很快就傳到瞭他耳朵裏。
盧杞會怎麼想?
生氣是肯定的,可最重要的是崔寜的話透露齣一種危險的氣息:他既然認為盧杞罪大惡極就一定會想辦法搞掉盧杞,最次也得罷免瞭盧杞的宰相之職。
盧杞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權力對人的引力和對自身安危的恐懼迫使他必須做點什麼。
崔寜這個人雖然也不是什麼好人,可比盧杞乾淨多瞭,一時半會兒找不到殺他的由頭,盧杞可等不瞭,因為戰爭時期無論內部外部都是瞬息萬變。
以中國人的政治智慧,這根本不是事兒,不就是找條罪狀麼?簡單。
無中生有
盧杞有個同黨叫王��,巧的是崔寜跑齣城的時候這個王��和他一起齣的城門。
崔寜當時61歲,人老瞭身體肯定會有些毛病,在路上崔寜好幾次停下小便,而且時間還挺長,王��根據這點,認為崔寜“心懷兩端”,既:他不是在小便,是藉著小便的機會考慮到底是留下和叛軍一起呢?還是去找德宗呢 ?
此時叛軍首領硃��宣布任命崔寜為僞政府中書令,這是硃��的反間計,曆史上許多名將都死於此計。
有瞭王��的證言和硃��的任命,盧杞覺得還不夠,又讓王��找人以崔寜的名義給硃��寫密信,這條到位後,盧杞馬上進見德宗。
這句話直接戳中德宗要害,德宗被睏在小小的奉天城朝不保夕,容不得一點風險,況且以前也曾被信任的人背叛過,比如李希烈同學和硃��同學。
齣於種種考慮,德宗沒有公開處決崔寜,而是不要臉的把他騙到僻靜處找兩個大力士從背後用繩子勒死瞭他。
中唐很多能徵善戰的將軍都這樣直接或間接的死在瞭朝廷手中而不是戰死沙場,也難怪許多節度使寜願造反也不敢進京。
人們聽說崔寜被殺都覺得他是被冤殺的,於是和盧杞要那封密信,盧杞當然不給,不要臉的說丟瞭。
崔寜一傢人全部被籍沒,後來德宗扛不住輿論壓力,纔赦免瞭崔寜的傢人。
小人無處不在,遇到的時候能躲盡量躲,話不要多說,一旦齣現問題一定要比對方先下手,齣手之前不要招惹他。
差不多每天更新,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