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9:17:19 AM
1927年8月22日夜間,一艘潛水兵艦如幽靈般齣現在長江江麵上。這艘船本是吳佩孚的座艦,名叫“決川”,行駛極速,但此刻坐在裏麵的人並不是吳大帥,而是李宗仁一行。
他們是去與武漢方麵調解寜漢糾紛的。當時,孫傳芳正趁火打劫,陳重兵於江北,自浦口隔江炮轟南京,終日不絕。
李宗仁就是為躲孫部,纔在夜間悄悄登船駛嚮九江的(當時武漢方麵領袖在廬山開會)。然而正當黎明,“決川”駛近安慶江麵時,李宗仁發現長江南北堤岸上大軍如雲,紛紛東下,這顯然是武漢的“東徵”之師(唐生智軍)。
李感到很奇怪:蔣總司令已經宣布下野瞭,為何武漢大軍還在東進?
時間迴到8月6日那天,蔣介石在湯山溫泉休息,當時他剛經曆瞭徐州戰役的失敗,感到萬般沮喪。其實在齣兵前,李宗仁已竭力勸他不要忙著奪迴徐州,但他仍固執己見,後來果遭慘敗。
蔣急召李宗仁會晤,待李一趕到,蔣便對他說:
“這次徐州戰役,沒有聽你的話,吃瞭大虧。我現在決心下野瞭!”
李宗仁大驚,問他何至於此?正逢關鍵時期,萬萬不能下野雲雲。
蔣介石隻是一再說明:
“你不知道內幕,情形復雜得很……”
語氣中充滿瞭無奈。
直到李宗仁抵達廬山,參加會議後,他纔悟到蔣介石的“下野”手法運用之妙。
該會議是由汪精衛主持的,與會者包括譚延�]、孫科、宋子文、陳公博、唐生智、鄧演達等人。
會中,李宗仁按汪精衛的意思,報告瞭南京方麵的情形:說為促成寜漢閤作,蔣總司令已下野,因此大傢應打消顧慮,一緻北伐。
李最後提到自己在“決川”艦上看到的武漢軍隊東下的情形,並提議為釋群疑,應將武漢軍隊停在安慶一帶,不能再前進瞭。
汪精衛聽後,覺得頗有道理,就轉頭問唐生智:
“孟瀟兄,你能否考慮把東下的部隊暫時停在安慶呢?”
唐生智看瞭一眼汪精衛,又將視綫停在李宗仁臉上,斬釘截鐵地說:
“我的部隊絕不能在安慶停止……至少要開到蕪湖!”
會上的氣氛霎時非常尷尬,汪精衛臉上也掛不住瞭。李宗仁感到納悶,軍隊若開到蕪湖,江南一帶的軍心民心都將大為不安,江北孫傳芳的兵也會乘機渡江,唐生智這鬧的是哪一齣?
然而他當時並沒有懷疑唐生智有異動,還苦口婆心地給唐生智解釋安慶附近還産米,唐完全可以將部隊開到巢湖沿岸的魚米之鄉,再北上截斷津浦路,和李宗仁部南北呼應,為何要到蕪湖去為敵人張目?
唐生智此時已經理虧,但仍然態度堅決且傲慢,就是堅持要去蕪湖,還說李宗仁的話不可靠,
“我有我的計劃,彆人管不著!”
李宗仁當時就很不爽瞭,心想當初你唐某被吳佩孚打敗,窮途末路之際,對我求助時簡直可以用搖尾乞憐來形容。
你小小一個閱曆尚淺的師長,能一躍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和“前敵總指揮”,不都是我李宗仁幫你
力排眾議爭取來的?如今你手握重兵瞭,竟然立刻反噬,態度還如此惡劣,果然如湘籍軍政老前輩譚延�]和程潛所言,這小子靠不住!
譚延�]
等李宗仁後來討唐並知道真相後,他更是幾乎被氣暈過去,這個唐鬍子,狼子野心啊!當然這是後話瞭。
與唐生智一番辯論後,李宗仁纔頓悟瞭蔣介石“下野”的高明之處:寜漢閤作的癥結,此時是在唐生智一人。汪精衛已控製不瞭武漢的局麵,亦控製不住手握重兵的唐生智。
蔣介石下野,便可讓武漢失去“東徵”的藉口,唐生智也失去瞭吞並江南的機會。則汪可以再度統馭全局,手中無兵的汪必然又會請蔣氏齣山,聯手對付共同敵人……
廬山會議結束後,為安軍心,譚延�]和孫科願意陪李宗仁迴南京一趟,昭告國人,寜漢已冰釋前嫌。
8月23日黃昏,三人於九江登上瞭吳大帥的“決川”艦,飛速往南京方嚮駛去。第二天天明,船已過蕪湖江麵。李宗仁謹慎地用望遠鏡頻頻窺探江北,驚訝地發現有大軍在分批登上揚帆待駛的百數十隻帆船。
左右隨行人員說,這是自己的軍隊。但身為指揮官的李宗仁心裏很清楚:北岸沒有我軍,這明顯是敵人在準備偷渡!
正在那時,江麵突然迎麵駛來一
艘
小輪船,隻聽船上有人用喇叭筒大呼問道:
“你們是不是李總指揮的船?”
李宗仁方答道是的。對方急忙迴應:陳總指揮在他們船上,務請李總指揮停船一晤。
李宗仁知道瞭,來船是陳調元,他想打聽李的談判消息。於是李宗仁吩咐
舵手
靠近陳船,當他們距離約數十公尺之時,陳調元跑到甲闆上,問李宗仁這次牯嶺之行的經過。
陳調元
李宗仁沒來得及迴答,他隻用手對陳打瞭個招呼,就一直注視著江北的動靜――隻見那數百艘帆船此時已經嚮他們飛一般地駛來,仗著水勢,很快就接近瞭。
李宗仁這下總算看清楚瞭對方:每船所載大概二十、三十軍人不等,他們頭戴童子軍式的軍帽,頸上係著白布帶,顯然就是敵軍!
李宗仁站在甲闆上,大聲對接近的敵船喊道
:“你們是敵人,趕快繳械!”
對方卻保持著沉默。
待其船離“決川”隻有七、八公尺之際,忽有一連長模樣的人一躍而起,從船夫手中搶過一頭帶有鐵鈎的竹篙,欲鈎住“決川”的船沿,並同時喊著:
“衝鋒!登船!”
李宗仁急忙大聲對船上的士兵下令開槍。於是船上的一排攜駁殼槍的士兵一齊嚮敵人射擊;同時船上兩生的四門排炮和四生的一門舊炮也一齊嚮敵人船隻轟擊。陳調元船上的士兵此時也一齊嚮敵船射擊。
敵人自然也不甘示弱,紛紛奮起反擊。在煙霧彌漫的江麵,一場激烈的槍戰就這麼爆發瞭。
李宗仁、譚延�]和孫科由甲闆撤迴艙房內憑窗觀戰。隻見敵軍排山倒海而來,自己船上的士兵簡直應接不暇。
艙內一名副官這時也在憑窗射擊,但他缺乏戰場經驗,槍法又欠佳,總是射不中,後來由老射手譚延�]接槍過來,對著敵人一射一個準,後來竟將蜂擁而來的敵人打得人仰船翻。
陳調元船上的一連士兵也是狠角色,用的是火力猛烈的手提機關槍,將敵軍一個個掃入水中,逐浪沉浮。有的敵船見狀慌瞭神,以緻也失衡跌入水中。而當時正值長江漲水季節,很多敵人就這麼被猛浪捲走瞭。
雙方激戰瞭二十多分鍾後,百數十隻敵船逐漸不支,有的摺迴瞭北岸,有的順流竄至南岸,還有的沉入瞭波濤洶湧的水中……江麵煙消霧散之時,也恰是戰鬥結束之際,充滿瞭戲劇性。
這場水戰,敵軍死傷韆人,而李宗仁船上隻有數人受傷,沒有死亡。
戰後,李宗仁與陳調元簡單聊瞭數句,就分開各走各的瞭。陳調元去蕪湖,李宗仁去南京。
到蕪湖後,陳調元突然收到瞭唐生智的來信,信中唐說已決定東下滬寜,陳調元若肯閤作,就一起進襲南京;如不願,就將蕪湖讓開。
陳調元看信後大驚失色,急電南京軍事委員會,請示如何應付。軍委會復電:若唐逼近蕪湖,陳軍就嚮南撤退,取監視態度先。
話說李宗仁到達南京後,立刻部署瞭軍隊到他們遇襲的大勝關兔耳磯殲敵,並判斷齣敵人是采用聲東擊西的方法,主力部隊應會從烏龍山以東的長江下遊乘虛渡江。因此李也將主力往下遊調。後來敵人的行動果然正如他所料。
但當時在烏龍山腳以東的地區是由友軍第一軍第二十二師防守,由於蔣介石下野,第一軍軍心渙散,屢現失誤,竟然兩次讓敵軍將棲霞山奪去,李宗仁隻有令自己的軍隊與敵軍展開激戰,又兩次奪迴瞭棲霞山。
孫傳芳這次是拼瞭老命瞭,秉持著“破釜沉舟”“背水為陣”的有進無退的決心,帶領著官兵攜帶數日乾糧,船隻在部隊渡河後,全部開往北岸。
正當棲霞爭奪戰激烈之時,李宗仁又得報,龍潭失守瞭。孫傳芳帶著他的“五省聯軍”傾巢南犯。孫本人則跑到龍潭水泥廠坐鎮,指揮督戰。李宗仁軍因寡不敵眾,紛紛後撤,幾乎潰不成軍,場麵一度混亂不堪。
敵人便衣隊更是在堯化門一帶齣現,南京聞風震動,城內一片混亂,人們都打算往湯山逃跑瞭……
譚延�]和孫科也慌亂不已,一夜打無數個電話給李宗仁詢問戰況,譚延�]更是驚慌地問李宗仁:
“德鄰先生,你莫要把我們請到南京來當俘虜呀?”
但有些事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李宗仁軍寡不敵眾、戰況萬分危急之時,竟發生瞭兩件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之事:
其一是白崇禧因事自滬返京途中,正巧被阻於無锡、鎮江之間,因此得以就地調集附近第一軍各部嚮龍潭反攻,與李宗仁部呼應,對孫軍進行東西夾擊;
其二是李宗仁29日清晨心血來潮,乘車跑到第一路總指揮部去拜訪何應欽,竟發現他在打點行李準備撤退到杭州去,其最終被李宗仁硬留瞭下來,不緻軍隊士氣受到影響。
後來,李宗仁製定計劃――8月30日拂曉,三路全綫反攻!一路為何應欽的第一軍。何號令任何士兵都不許退卻,自己也親赴前綫指揮,此外,第一軍的第一、第三、第二十一師等援軍也及時趕到瞭龍潭附近。
另外兩路則由李宗仁和白崇禧率兵分彆由東西兩方同時嚮龍潭之敵反攻。
孫傳芳部與李、白、何部展開激戰,用李宗仁的話說就是
“龍潭周圍數十裏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戰鬥的慘烈,實為筆墨所難形容”。
最終,孫傳芳軍終因體力不支被擊潰,孫傳芳本人也倉皇乘小汽艇逃命。龍潭之戰曆經七晝夜,終以李宗仁方勝利而告終。
然而,唐生智的“東徵軍”當時卻依然在繼續東下,直至進駐蕪湖,唐之野心已昭然若揭;此外,李宗仁還在龍潭戰後所獲的孫軍秘密文件中,發現瞭載有
“友軍唐生智部自上遊夾擊南京”
的字樣,基本可斷定唐生智與孫傳芳早有勾結。
軍委會一再電令唐生智從安徽撤兵,但唐擁兵自重,拒不從命。9月21日,汪精衛返漢組織“武漢政治分會”,唐生智又立刻以“護黨”之名,否定上海組織的特彆委員會,否認南京中央政府。
唐生智的囂張行為引起南京國民政府的強烈反感,以譚延�]、程潛為代錶的要員一緻主張討唐。於是10月中旬,國民政府乃密令軍委會組織“西徵軍”,討伐唐生智。
李宗仁任西徵軍總指揮,白崇禧任第三路軍前敵總指揮,分三路嚮武漢進兵。
不料唐生智的十萬大軍比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幾乎是一觸即潰,隻在湖北蘄春、蘭溪處抵抗得比較激烈,但仍然失敗瞭。再然後,唐軍就徹底失去瞭抵抗能力……
唐生智眼看武漢已成四麵楚歌之勢,就在漢口召集師以上的將領開會,決心下野,令基本部隊退守湘境,徐圖再舉。於是11月11日,唐生智正式通電去職,並掏巨資購買瞭日本軍艦,東駛齣國去瞭。
討唐戰役就這麼如鬧劇般滑稽且倉促地結束瞭。這麼看來,我還真敬孫傳芳是條漢子。
討唐戰役結束後,李宗仁從唐生智部將葉琪、廖磊等人口中證實瞭自己的判斷:唐生智曾利用老師蔣百裏居間,與孫傳芳勾結,意圖夾擊李宗仁軍於京、滬、杭三角地帶。
按唐生智的計劃,他是想等李宗仁軍被他們擊敗後,他趁機收編李軍殘部,再一舉消滅孫傳芳軍,然後北上統一中國。
可唐還是太天真瞭些,他是把“一代梟雄”孫傳芳看成傻子瞭麼?孫早就摸透瞭唐生智,因此決定不等唐軍到達,就先發動攻勢,滅瞭李宗仁軍後,再收拾唐軍。沒想到卻在龍潭大敗。
唐生智聞訊後,頓足嘆息,痛罵孫傳芳,說他不等唐軍到達南京,便渡江發動攻勢,故自招覆滅,禍有應得。
孫傳芳
各懷鬼胎的唐、孫二人同床異夢,最後反被李宗仁各個擊破,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譚延�]曾說:
“唐生智那小子野心大得很呀!”
李宗仁得齣結論:
“野心太大,見識太小!不度德,不量力。”
(全文完)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雪梨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探討,非常感謝!
備注: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