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12:13:08 PM
“你知道錢是怎麼産生的嗎?古代的五銖錢有多重?銀子為什麼叫做紋銀?”在中國國傢博物館新近推齣的中國古代錢幣展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據悉,該展覽從國博館藏20餘萬枚錢幣中精選齣1800餘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彆文物200餘件,係統呈現瞭中國古代錢幣發展曆程及其豐富內涵,以錢幣為載體,反映瞭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和燦爛成就。
中國國傢博物館此次推齣的中國古代錢幣展,所展齣的錢幣多是從原始海貝到早期的刀布幣和圜錢,再到持續2000年之久的方孔圓錢,直至清末的機製銅、銀元,傳承脈絡明晰,品類繁多。其中既有形態各異的金屬鑄幣,也有元代以來各色紙幣;既有流通貨幣,也有反映中國古代民俗文化的鎮庫錢、宮錢、供養錢、生肖錢、厭勝錢、遊戲錢等;既有體現中國古代高超書法藝術的代錶錢幣,也有反映古代造幣工藝發展水平的各種錢範、母錢和鈔版。據悉,中國古代錢幣展為常設展覽,自開幕後長期嚮公眾開放。
為探尋中國古代錢幣的發展史,筆者對具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和燦爛成就的中國古代錢幣進行瞭相關史跡的追尋和分析,從中歸納齣以下三個部分,並舉“古貝幣”和“雕母錢”兩種古錢幣為例,供古錢幣研究者和收藏愛好者參考藉鑒,從中汲取有關知識並使之進一步得以傳承和光大。
在古代,精良的鑄幣技術是國傢發行貨幣,保持長治久安的關鍵。先秦時期,中國的鑄幣工藝包括“選料、配料、備坯、製模、澆注、刻字”等多個環節,看似單調的鑄幣工藝卻包含著打擊私鑄、銀錢流通、鑄幣貯存、熔解重鑄等諸多因素的考量,上述幾個方麵,就逐漸衍化為今天發行領域內的貨幣反假、現金流通、庫房管理、清分操作等相關業務內容。
我國古代錢幣名稱詞匯豐富多彩,解讀這些詞匯,分析來源,不難發現,錢幣的命名充分體現瞭社會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或體現精神崇拜,或浸染社會心理,或緣於曆史典故。而貨幣發行文化是國傢在長期的貨幣發行的曆史進程衍化中逐漸形成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製度文化、業務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麵,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貨幣發行文化建設的根本動力與源泉。
曆史上,中國自古鑄幣收益較高,北宋江州廣寜鑄錢監的毛利率達15%,鑄錢本身已成為財政收入,還可以通過鑄錢獲得更高額的盈利。漢初郡國可自由鑄造錢幣,一些貴族、富商操縱造幣權,富比天子。七國之亂時,鑄幣為其提供瞭強大的財力支持。漢代成立瞭鑄幣機構――上林苑,被曆代沿襲,鑄幣稅成為國傢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專門機構,實行建章立製的管理模式成為貨幣發行管理方式的通例,由此,也說明規範性製度對於發行業務以及社會安定乃至國傢經濟的重要性。
最近,在山東博物館“三韆玲瓏――中國海洋貝類展”上,展齣七枚商周時期的貝幣,這些貝幣曆經三韆年歲月,仍晶瑩玉潤,在嚮觀眾講述著古老的故事。據資料介紹,距今4000―6000年前,沿海先民食用後的海産貝殼堆積如山,廣布於遼東半島至廣東沿海,今人謂之“貝丘”。在貝丘中,有的還混雜著多種海魚骨骼、魚鱗及捕撈工具。有的貝丘遺址含有軟體動物20多種。可見,我們的祖先涉獵的貝類有很多種類,先民們也在生産和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積纍著海洋貝類的知識。
關於貝幣的價值,根據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推算:玉璋的價格是貝幣八十朋,摺閤十田土地。十枚貝殼為一朋,約一百畝土地為一田。也就是,一個貝殼竟然能買到一畝地!難怪《詩經・小雅・菁菁者莪》中的主人翁那麼高興,因為“既見君子,賜我百朋”!說到這裏就産生瞭一個問題:古人為什麼會選擇貝殼作貨幣,特彆是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什麼要以産於韆裏之外的海貝作貨幣呢?因為,貝殼本身是名貴的裝飾品,這就使它本身具有使用價值,這也是它能成為貨幣的重要條件。
由於貝殼堅硬耐磨,不易損壞,適閤作為貨幣反復使用而不減少數量,加之貝殼個體小,既容易串成較大的使用單位,又容易分散成較小的使用單位,同時中原地區不易多得,因而價值較高。另外,韆貝韆象,舉世無雙,也是其最大價值。所以,今天的貝幣已經成為收藏界的珍品,由於稀奇稀少,其收藏價格說其“價值連城”也不為過。
近年來,在一些商代墓葬裏曾齣土瞭不少海貝、骨幣以及銅幣、锡幣和金銀幣,就可以充分證實這一點。當時計算“貝”的單位叫“朋”,“朋”的文字本義是一串或兩串並聯的“貝”,5個或10個“貝”為“一朋”。由於貝的來源稀少,以後逐漸用骨幣代替。先民們把“貝幣”作為貨幣,不僅對中國的古代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對中國文化、風俗等具有深遠影響。從現在的中國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與錢幣産生關係的事物,如貨、賈、賄、財、貪、貧、費、賠、贖等,這些字的含義多與“貝”字聯係著。這也充分說明我國在創建和使用文字之時,貝已經是貨幣瞭。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叫兒女為“寶貝”“貝貝”,也有一定寓意。所以說,“貝幣”雖小,卻集經濟、曆史、文化等多種含義於一身。
在收藏界,錢幣收藏愛好著都知道有一種古錢幣叫“雕母錢”。所謂的“雕母錢”,是指以手工雕刻而齣的“母錢”,也稱為“祖錢”,它是古代貨幣鑄造中最為關鍵的流程産物,也是衡量貨幣鑄造,特彆是銅錢鑄造好壞的“風嚮標”。在貨幣鑄造中,需要進行第一步的就是“製作錢模”,首先由專業工匠以手工雕製母錢,並呈送中央政府進行審定,再由中央政府頒發給地方鑄幣機構鑄母,鑄母或直接用雕母翻鑄數枚母錢作為鑄造貨幣的母錢,俗稱“鑄母”。
在首都博物館,就收藏瞭一種錢徑3.3厘米、重14.8剋的“雕母錢”,它是我國錢幣類文物中的佼佼者。該錢較行用錢略大一些,銅質用料十分精良,雕工亦細膩,外緣平整無瑕,錢體厚重,輪廓標緻,深峻有力,錢文縴勁,包漿溫潤。正麵“同治重寶”四字寄郭,十字直讀,楷書,類宋體,背麵由上至下為漢文紀值“當十”二字,由左至右為滿文“寶源”二字。與多數銅錢不同的是,此錢中間穿孔未完全鑿穿,但仍留有一小圓孔,俗稱“金口未開”。
同治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其意為東西兩宮太後臨朝同治之故。同治帝幼年即位,得益於恭親王奕�D、曾國藩、李鴻章等名臣輔佐,齣現瞭清代後期少有的復興時期,史稱“同治中興”。其政治上,采取修正內部統治的秩序,製定“師夷長技以製夷”方嚮,大舉發展洋務運動;軍事上,收編地方武裝力量,成功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經濟上,大幅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文化上,大興科舉,利用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纔,維護自身統治;外交上,與外國列強謀求共同閤作,大量購入外國軍火武裝。
滿清入關後,為穩定國傢政權,在幣製方麵清代延續前代的做法,開始大量鑄造年號錢。在鑄造工藝方麵,同樣延續瞭前代的做法,實行翻砂鑄幣的工藝,該工藝需要經過製作錢模、製作範型、閤範固定、澆鑄錢幣四個步驟,由宋應星所撰的《天工開物》,亦是這一時期的科技名著,書中對翻砂鑄幣有著詳細的記載。當時的鑄幣機構是寶源局,隸屬於工部,是明清兩代官方設立的貨幣金融機構,專司錢幣的鑄造。清代沿襲明製,在工部和戶部分彆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並在各省設立地方鑄局。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規定每省隻設一局,並統一將各省局的名稱冠以“寶”字為首,次用該省一字如浙江的稱“寶浙局”。各省設立的鑄局存放增減頻繁,先後設立的多達數十所。至清光緒年間,僅存北京的寶源、寶泉兩局,外省鑄局相繼停廢。遂光緒三十一年(1905)寶源局被裁撤,退齣曆史的舞台。一般認為“金口未開”的雕母錢,多半為沒有正式啓用的雕母錢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此文就不再進行詳細深究。
由於此類“同治重寶”行用錢存世量龐大,姑且可認為是原有雕母錢數量在已滿足鑄幣條件,故未被啓用,以至於因為某種緣故所遺留下來。據清代泉學傢鮑康《大錢圖錄》記載,各錢局在每次開爐鑄錢時,先會取精煉黃銅製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鑄若乾母錢,最後用母錢翻砂鑄流通錢,因雕母係手工雕刻而成,故每一枚都有不同之處。雕母在錢幣鑄行流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質,加上錢局使用後往往存檔入庫,故民間流傳甚稀,因其工藝的特殊性,使雕母具有流通錢無法比擬的藝術觀賞價值和重要的收藏價值。因此,目前在社會上存量較少,由此變得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