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12:16:25 PM
在“‘五育融閤’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題目中,有兩個關鍵詞, 一個是“高質量” ,這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提齣來的,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 第二個是“五育融閤” ,這是我們團隊這些年一直在研究的。在我看來,無論是高質量發展,還是五育融閤,都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熱點、趨勢、前沿。
01
為什麼是“五育融閤”
我認為“五育融閤”的提齣是為瞭滿足三個方麵需要。
第一是國傢需要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去年參加瞭很多學校的“十四五”規劃的研製、研討和論證,收獲很大。每所學校所規劃的視野格局、切入點、角度和策略都不一樣,非常豐富。
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瞭一些問題,例如學校在規劃中明確寫道要依據《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說明這份綱領性的文件是很重要的,在中國教育發展中起到瞭巨大的推動、引領作用,但是這份文件已經過期瞭。
那麼,現在學校做的規劃要依據什麼文件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是在2019年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文件中提齣:“更加注重全麵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閤”。近兩年,中央、國務院密集齣台瞭各種各樣的政策文件,這些文件其實是對《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不同領域、不同專題上的具體化。
第二是滿足育人需要 ,要育好人,育齣理想的人,一定要通過“五育融閤”的方式。
第三是滿足高質量教育發展的需要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很多的路徑,但是“五育融閤”是不容忽視的,是撬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大路徑。
02
如何理解“五育融閤”
(一)“五育融閤”從哪裏來
第一,從曆史中來。 1912年,蔡元培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中,首次錶達瞭作為“教育方針”的“五育並舉”主張:“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因此曆史的源頭在蔡元培先生的這篇文章中。
第二,從政策文件中來。 2019年,中央、國務院齣台瞭《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齣瞭 “堅持五育並舉”,強調“突齣德育實效” “提升智育水平” “強化體育鍛煉” “增強美育熏陶” “加強勞動教育” ,以此“全麵發展素質教育”。
第三,從現實中來。 “五育融閤”提齣來後在學界有很多的爭議、爭論,這很正常。同一個概念,大傢的理解會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的人認為“五育融閤”是個僞命題,因為“五育”本來就是“融閤”的,本來就如此,這個觀點我能理解。但是,經過仔細推敲,這是一種應然狀態,“五育”是本來就在一起的,是不應該分離的。應然是理想狀態,實然是現實,理想和現實常常是有很大距離的。為什麼要教育改革?就是要針對新的問題進行改革,改成理想的教育。
說到實然,現實的狀態是什麼呢?第一是,“五育分離”或“五育割裂”的“現代問題”,錶現為“疏德” “偏智” “弱體” “抑美” “缺勞”,導緻“片麵發展” “片麵育人”,遠離瞭“全麵發展” “全麵育人”這一教育宗旨。
因此,為什麼要“五育融閤”來解決這些問題呢?針對這些問題,變成應然的理想的狀態。
第二個是“融閤”本身,有兩種融閤。第一個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融閤,一個人的成長中本來就有五育在成長中滲透的,是天然、自然的五育融閤。還有一個是要策劃、設計的,通過課程、教學、預先的目標,通過課程教學的實施,從而融閤。
教育需要計劃、設計,不能隻是依托於純自然的融閤。今天我們所研究的融閤,就是通過人為的介入,通過努力實現我們心中的理想的五育融閤。
第四,從國際中來 ,在世界經閤組織(OECD)確立的當代亟需的“核心素養”中,蘊含瞭“五育”特性。
例如,“交互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的能力,交互使用知識和信息的能力,交互使用技術的能力”,其實質是“智育”和“勞動教育”;
又如,“在異質群體中有效互動的能力” “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閤作能力” “管理並化解衝突的能力”等,則融閤瞭“德育” “智育”和“美育”;
再如,“自主行動能力”:“適應宏大情境的行動能力” “形成並執行人生規劃和個人項目的能力” “維護權利、興趣、範圍和需要的能力”等,體現的是“德育” “智育”和“勞動教育”的兼容。
另外,歐盟(EU)於2000年提齣瞭“新基本能力”的概念,2002年又提齣瞭8項核心素養,包括母語素養、外語素養、教學素養和基本科技素養、數字素養、學會學習、社交和公民素養、主動與創新精神、文化意識與錶達等,不僅是整體涵蓋,更是綜閤融通瞭“德智體美勞”等五育內容。
(二)“五育融閤”是什麼
第一,“五育融閤”是一種“育人假設”。 很多的理念、理論的背後都是有假設的。經濟理論的背後有兩大假設奠基瞭所有經濟學的理論――資源是稀缺的,人性是自私的――沒有這兩個假設就沒有經濟學。那麼,教育學的假設是什麼?教育和教學的前提是奠基於阿爾巴特的一句話:人具有可塑性,人的成長就有可能性。如果人不具有可塑性,人沒有可能性,就沒有教育瞭。
同樣,五育融閤蘊涵瞭“育人假設”。它預設人的成長發展不僅是“全麵發展”,更是“融閤發展”。所有教育活動對人産生的育人成效很難截然分離為這是“德育”,那是“智育” “體育”,或者,“美育”僅在這裏體現,“勞育”隻在那裏浮現……如果將“五育”視為教育的五種“可能”,那就意味著任何一種教育行為,都同時包含瞭“德智體美勞”的可能性。
第二,“五育融閤”是一種“育人階段”,是一個發展的階段。 首先是五育並舉的階段,“五育並舉”強調的是“德智體美勞”都“缺一不可”,是對教育的整體性或完整性的倡導;
第二個是五育貫通的階段,“五育融閤”則著重於實踐方式或落實方式,緻力於在貫通融閤中實現“五育並舉”;
然後是五育共生的階段,追求五育共生共長的最高境界。在根子上,傳統育人方式的弊端就在於“五育沒有並舉” “五育不夠貫通”,因而“五育沒有共生”。
第三,“五育融閤”是一種“育人實踐”。 “並”與“融”的差異在於:“並舉”之“並”更多具有“名詞”或“副詞”的特性,“融閤”之“融”,主要是“動詞”,它意味著“行動”和“實踐”。
第四,“五育融閤”是一種“育人理念”。 “五育融閤”蘊含瞭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或育人理念,即“融閤理念”,它與“融閤實踐”一樣,直指以往製約“育人質量”提升的主要瓶頸和難題:各育之間的相互割裂、對立,甚至相互矛盾。
它帶來的不是相互分離、割裂的“德育論” “智育論” “體育論” “美育論”和“勞育論”,而是“五育融閤論”。這是五育融閤以後帶給德育研究的新的發展方嚮,在關聯、融通五育的意義上,探討新時代的德育的發展。
第五,“五育融閤”是一種“育人思維”。 “五育融閤”體現的是係統思維,包含瞭“有機關聯式思維” “整體融通式思維” “綜閤滲透式思維”等。
傳統教育之所以存在不夠“融閤”的頑疾,根源在於思維方式的“點狀” “割裂” “二元對立” “非此即彼”等,從而導緻各種教育之力的相互抵消、相互排斥,無法形成“教育閤力”,難以産生“係統教育力”。
就像前段時間網上爭議的兩個觀點:清零論、共存論,變成瞭對立的兩個理論,非此即彼,要麼清零,要麼共存。實際上,觀點視角不同,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關係,應該是融通的關係,是過程性的階段性的區分,先要清零,然後再學會與病毒共存。最理想的是在清零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與病毒共存,而不是對立、非此即彼。
第六,“五育融閤”是一種“育人能力”。 對於學生、教師和校長,各自具有不同的意義。我有一個觀點,所有理想的政策、美好的教育理念,必須化為育人能力,變為能力,這些政策和理念纔能長到人的身上,長到校長身上、長到學生身上、長到教師身上,如果長不到這些人的身上,理念、政策再美好,也可能會落空。
應該如何形成能力呢?在學生那裏,意味著一種全新的“學習能力”:今後的學習,不僅是“綫上綫下混閤式”學習、“人機交互式”學習,也是“五育融閤式”學習,形成基於融閤、為瞭融閤和在融閤之中的學習興趣、意識、方法、能力與習慣;
在教師那裏,“新能力”昭示著:要有“五育融閤”的“教學新基本功”,既要善於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充分發揮每一堂課、每一個教育活動綜閤性的“五育效應”,也要善於融閤利用各育的育人資源,實現基於融閤、為瞭融閤和在融閤之中的新型教學方式。
03
如何通過“五育融閤”
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除瞭解決“辦學條件” “動力體係”等約束條件的問題之外,在推動過程中,要有七個“突齣”:
其一,突齣“整體”。 核心要點是圍繞“五育融閤”和“全麵培養體係”的關係,進行整體設計、整體實施和整體評價。所謂“整體”,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加法思維”,避免將各育進行簡單疊加,轉而在整體的框架內,在五育相互關聯的層麵上,全麵思考並整體設計各育的具體實施。其中,整體評價是“關鍵中的關鍵”。
其二,突齣“融閤”。 核心要點是這裏的融閤,不是“五育融閤”之“融閤”,而是為瞭推動基於“五育融閤”基礎教育治理新體係構建所需要的“融閤”。具體包括:發展目標上的“公平與質量的融閤”,走嚮“優質均衡”;社會不同教育主體上的“傢校融閤”,還有各種教育力,如“社會教育力、學校教育力和傢庭教育力的三力融閤”;不同教育空間、場域和媒介,如“綫上教學與綫下教學的融閤”。
其三,突齣“過程”。 核心要點是“五育融閤”能否成功推動基礎教育治理新體係的構建,達成公平而有質量的目標,“融閤過程的高質量”是重中之重。當發展目標確立之後,接下來的關注焦點,將轉移到“高質量的實施過程”和“高質量的融閤過程”。它將同步帶動“評價對象”的重大轉嚮:以“五育融閤過程”為對象的評價,成為基礎教育治理新體係的評價重心。
其四,突齣“機製”。 核心要點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的“五育融閤”,最終都要憑藉“機製”來落地生根,尤其是基於五育的“融閤機製”。它要迴答並解決三個操作性問題:
第一是建立基於“五育融閤”的“工作係統”。對“什麼與什麼融閤” “誰與誰融閤” “在哪裏融閤”等具體問題作齣明晰迴答。例如,“五育融閤”的發生地,至少包括教育內部係統(如在學校發生的“五育融閤”)、教育外部係統(如在社區齣現的“五育融閤”)和教育內外的聯閤係統(如傢庭、學校與社區共同推進的“五育融閤”)。
第二是促成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關聯和相互作用。它解決的是“誰與誰如何融閤”的問題。這種相互作用體現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之間的相互作用,具體展現齣宏觀設計如何為微觀運作創造條件,中觀運行如何聯通宏觀和微觀等;顯現為教育內部係統、外部係統、內外聯閤係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具體錶現為“五育之間的相互作用”,産生“牽一育動四育”的連帶效應。這種體現“互動關聯”的“融閤機製”,究其根本是“過程機製”。
第三是探索基於“五育融閤”的育人質量評價新機製。首先建立的是體現“五育融閤”的評價新標準,包括區域評價標準、學校評價標準、課程評價標準、學生評價標準和教師評價標準等。
這一新機製需要破解三大評價之難:一是整體評價之難,如何改變“孤立方式”,即孤立評價“德育成效”“智育成效”“體育成效”“美育成效”和“勞育成效”,或者“疊加方式”,將“各育”評價體係疊加之後,變成所謂“融閤評價”,轉而以“五育並舉度”或“五育融閤度”為評價單位,進行“整體評價”?
二是融閤評價之難,如何以“融閤”為評價對象,“融閤”的標準何在?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纔算是“五育融閤”瞭?
三是操作轉化之難,如何讓“整體評價”和“融閤評價”通過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方式、評價機製來落地轉化,化虛為實?
其五,突齣“主體”。 核心要點是五育融閤的實現,三類主體的作用至關重要,即“教育行政部門領導” “校長”和“教師”。
以“教育局長”為代錶的“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是否具備基於“五育融閤”和“全麵培養體係”下的大格局、大思路,是否善於圍繞“五育融閤”進行區域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
對“校長”而言,則是能否建立適應“五育融閤”要求的學校治理體係,形成體現和滲透“五育融閤”的學校管理新體製和新機製,包括重組學校內部的組織體製架構,重建學校課程機製、教研機製、傢校閤作機製等,創造生成能夠實現並滿足“五育融閤”目標、要求與需要的新的學校學科體係、教學體係、教材體係、管理體係。
在“教師”那裏,一旦“五育融閤”成為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新常態,作為承擔“五育融閤”的主要責任人,教師自身有沒有“五育融閤”的融閤意識、融閤勇氣、融閤能力和融閤習慣,能否在“立德樹人”這一大基本功下,形成基於“五育融閤”的教學新基本功?
如同信息時代教師要有數字化勝任力,混融教學需要教師有混融教學勝任力一樣,走嚮“五育融閤”的新時代,教師需要有“五育融閤勝任力”。這些對於“教育主體”或“教育人”的領導挑戰、管理挑戰和教學挑戰,預示著另一場重大轉型或轉嚮的到來:教育行政乾部培訓、校長培訓和教師培訓,將全麵轉嚮“五育融閤”。
其六,突齣“實驗”。 核心要點是以“五育融閤”為根基的“基礎教育質量新體係建構”,麵臨太多需要應對的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它們無法通過思辨、推理和想象而來,隻能通過大量艱苦的具體融閤實驗來摸索成型。
亟需以 “五育融閤”為對象,展開持續深入的“實驗研究”。努力改變傳統局限於思辨研究的痼疾,充分發揮實驗應具有的“描述” “解釋” “預測” “乾預”和“運用”等多種功能,探索自然科學實驗、文科實驗與教育實驗等三種實驗路徑,在“五育融閤”實驗融通整閤,在跨學科協作實驗中探究“五育融閤”的實踐路徑、影響因素和形成機製等。
通過持續實驗,為修復不利於“五育融閤”教育不良生態的治理改進提齣科學的乾預策略;為國傢和地方齣台相關教育政策提供“來自實驗”的實證研究基礎;為基於五育融閤的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改革提供“齣自實驗”的具體方案和路徑。
在實驗推進過程中,可通過區域實驗、學校實驗、教學實驗和班級實驗等不同層麵、不同領域的實驗,展開不同路徑的創新實驗,包括“以德帶全”的新德育實驗、“以智帶全”的新智育實驗、“以體帶全”的新體育實驗、“以美帶全”的新美育實驗和“以勞帶全”的新勞動實驗。
通過實驗,整體研究大、中、小學之間不同學段、不同教育治理生態場域的“五育融閤”銜接方式,並在實驗全程中廣泛搜集多種數據,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為各個層麵的“五育融閤實踐”提供大數據支撐。
其七,突齣“課堂”。 核心要點是探索“五育融閤課堂”的模樣。這是我和我們團隊最近特彆關心和聚焦的課題,如何讓“五育融閤”進課堂。
首先,教學設計的樣子應該是什麼?如果帶著“五育融閤”的眼光來解讀課標、研究教材、研究學情,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最近我們在做“五育融閤”的教案設計討論,“五育融閤”的教案首先要從哪裏開始呢?需要去挖掘教學內容中五育的元素,一堂課的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都體現在什麼樣的方麵。
前段時間,我在上海金山區的一所學校聽瞭一節美術課,主題為“故土情懷”,是篆刻傢鄉的一堂美術課。這堂課將上課本土化資源、技術課程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在評課的過程中,一起挖掘瞭這堂課的五育融閤的元素體現在哪裏。
有小德,還有大德。小德就是通過這堂課讓孩子們對傢鄉文化産生熱愛、認同、自行,大德體現在課堂中講到的“金石氣”,它的背後是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和認同、自覺。
智育方麵主要體現在課堂中讓學生比較篆刻刀法、流派,這背後就是對學生智育思維的滲透和培育,學生需要有所依據的思考和錶達。感悟刀法之美、綫條之美,小小篆刻裏的方寸之美。
勞動教育就是通過勞動成果培養勞動態度、習慣養成。體育就體現在篆刻中的毅力。當時有一個細節特彆打動我,在篆刻的時候,很多木屑會冒齣來,老師會特彆提醒學生木屑冒齣來不要吹,吹瞭以後會吸進口裏,到瞭肺裏會損害身體,這裏還有瞭健康教育。小小的篆刻有瞭非常豐富的五育內涵。
第二步就是要想辦法將這些融閤起來,通過情境、故事等不同的載體進行融閤。
之前我還聽過北京的一位數學老師的一節課,課上老師給學生講瞭一個故事,關於牙膏。美國有一傢公司開會,討論如何解決牙膏銷量逐年下降的問題。有技術人員提齣瞭一個方案,把牙膏的口徑擴大一毫米,後來銷量提升瞭32%的故事。那麼作為數學老師如何在這個案例中滲透德育呢?
把牙膏的口徑擴大一毫米,是一個商業的邏輯、經濟的頭腦,但是從德育角度怎麼看呢?這位老師就引入瞭全國人大代錶的一個提案,從中發現我國生産的牙膏普遍都是將口徑擴大一倍,如果縮小一毫米的話,牙膏的使用量會減少75%左右。由此引申齣來瞭“儉以養德”這樣的道理,就生發齣瞭德育,不僅僅是賣牙膏的問題,這樣就將德育和智育很自然地融閤在瞭一起。
那麼,教學過程的樣子是什麼呢?這就要思考五育融閤以後,教學過程的展開邏輯是什麼呢,如果沒有五育融閤理念的教學過程的邏輯又會有什麼不同呢。還有教學反思的樣子,帶著五育融閤的視角讓老師說課反思課堂,哪些部分進行瞭融閤,哪些部分融閤還不夠到位。
我認為,五育融閤的課堂不一定要追求麵麵俱到,但是無論如何融閤,都不能少瞭德育,德育無處不在,可以滲透在每一個教學內容中。
這些都觸及到瞭五大睏境――日常怎麼辦、學科怎麼辦、評價怎麼辦、教師怎麼辦、校長怎麼辦。
我認為,“五育融閤”是新時代的一場重大探索和偉大實驗,需要不同教育主體的融閤努力、融閤實踐。尤其是“以德帶全”,實現五育並舉融閤育人。這是五育融閤追求的目標、魂魄之所在。期待我們大傢共同努力!
END
文章來源 | 中小學校長論壇
微信編輯 | 李中華 付雨晴(實習)
微信監製 | 趙滿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