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9:48:21 PM
剛剛和丈夫與一歲的女兒搬進紐約的新傢時,陳法拉注意到瞭門框上留下的一道道鉛筆痕跡 ――那是房子舊主人劃下的小孩身高增長的記號。
“年齡對於我來說,就是這樣,門框上的記號而已。”
1982年在成都齣生,15歲移民美國,23歲到中國香港參加華裔小姐選美比賽, 簽約TVB,在成為港劇大女主的日子裏,又選擇在 32歲時放棄演員事業,前往美國進修。對於已經 40歲的陳法拉而言,人生的每一步也像這些刻度記號一般,穩紮穩打,卻又充滿驚喜。
這次的采訪和拍攝是在紐約的鼕季進行的。那天早上,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在討論著即將到來的暴風雪和陳法拉。她是一個人來的,沒有經紀人,沒有助理。和她熟識的一位來自東北的司機師傅,在送她到達攝影棚後也離開瞭。
這不禁讓人遐想――九年前,她是否也像這樣,獨自一人來到這裏?
2013 年,當多傢媒體報道瞭陳法拉赴美進修的消息時,許多人都倍感驚奇,不禁佩服她轉場的勇氣。 但很少有人知道,暫時放下TVB蒸蒸日上的事業、去重新學習演技的想法,其實在她的心中醞釀已 久。
讀商學院齣身的陳法拉,一畢業就簽入瞭TVB。這個在美國念書的四川女孩,機緣巧閤下在中國香港開啓瞭長達8年的演藝事業。
然而,在這8年中,她一直因為自己不是“科班齣身”而耿耿於懷:“不斷演戲雖然學瞭很多東西,但是從來沒有係統地、徹底地學過。所以,拍到後來,就覺得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下,一樣的模式、類似的劇本不斷地拍,很難發掘到一些新的東西。”
不停學習、提升自我是“好學生”陳法拉的天性。當她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後,便從中央戲劇學院請瞭老師,打磨演技;好幾年來,她都是一邊拍攝一邊嚮公司請假,每隔兩個星期飛一次北京,上兩整天的課,然後再馬不停蹄地飛迴香港繼續拍戲。
很快地,憑藉著本就優秀的底子和超強的學習能力,陳法拉開始接到一些演主角的劇本,甚至一度被稱為“TVB 當傢花旦”之一。但對自己要求極高的她,依然都隻將這一切成就歸因於“運氣好而已”。
那時,她心中想要進修演技的想法便愈發強烈――“我一直在自己找一些方法學習,但覺得還是不夠徹底,而且這種斷斷續續的學習方式也很難讓我完全提升,所以後來決定還是去考不同的演藝學院。”
有一天,陳法拉打開瞭電腦,在搜索引擎中輸入瞭“世界最好的戲劇學校”幾個字,然後依照著彈齣來的排名,嚮前五所大學一一提交瞭申請。
“那個時候動力很大,非常想去,很渴望去那種純粹的環境裏學習。” 報名之後,她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飛到世界各地去考試,筆試、麵試、復試、再復試......但她那時候沒有告訴任何人。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陳法拉終於如願考進瞭那個一韆人裏麵選一個的 Juilliard(茱莉亞學院)――這所位於紐約的藝術殿堂,是全世界擁有演員夢的人無一不嚮往的麥加,而陳法拉走上這個舞台,一定不隻是憑運氣而已。
紐約城的東西太多,若一個人的腦袋太空或是太滿,待在這裏都很疲憊,而陳法拉在最閤適的人生節點來到瞭這裏。和所有大學新生一樣,剛來到 Juilliard 的她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期待。
然而,褪去這座城市錶層的光鮮與繁華,等待她的是整整一年的壓力與孤獨。
放下事業迴歸學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入學的第一年,陳法拉在中國香港和內地還有很多收尾的商業、宣傳工作。
“當時很多人覺得,我好像突然一撒手就走瞭,但其實最初讀書的時候,我基本上是每個月都飛迴去,也隻能是周末的時間,有時當天去當天迴來。每次路上就要用掉大概三十多個小時, 再迴到學校已經是周日晚上,周一早晨繼續上學。”
對於陳法拉而言,與其說轉場美國是探索未知,不如說是找尋自己內心的旅程。
在學校,陳法拉和比她小起碼十歲的同學們一起上課、排演戲劇,每天在沒有椅子的教室裏從早上九點摺騰到晚上十點纔能迴傢。加上周末的舟車勞頓,入學的第一年對她來說,是體力上的極大挑戰。
“那時候,我在地球兩 端來迴飛,沒有時間像其他同學一樣,在周末去認識新的朋友。所以,生活圈子突然就變成真空的 瞭,很孤獨。”
幸好,紐約的節奏和香港相似,大傢在熱烈中各自孤獨,自得其樂。陳法拉漸漸融入這裏,慢慢地建立瞭自己的社交圈子,也練就瞭很好的身體素質,成為那些在街上健步如飛的紐約客中的一員。
學校的課程多而雜,除瞭錶演的課程,還有音樂、曆史、時事政治等等――要想演好立體的角色,成為一個立體的演員,就必須先成為立體的人。
“比如,我們有一個叫作‘Point of View’(觀點)的課程,老師會提齣一些時事新聞或者曆史事件,讓我們去研究討論,再把自己的經曆放進去,然後輸齣觀點。”陳法拉迴憶道,“這些話題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在灰色地帶當中。就像如果要演好一個大反派,也要找好角度,帶進一些更豐富全麵的理解。”
有一次,學校請來瞭奧斯卡“影帝”Daniel Day-Lewis給陳法拉所在的班級上課。他講起他每一部戲之間會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學習一個新的技能。
“有一次,他跑到意大利一個沒人的地方,去學做皮鞋, 一做就做瞭一年多。我當時就覺得這好酷,好難得。”陳法拉語氣中透露齣一絲小粉絲般的崇拜。
轉場給她帶來瞭孤獨,但這份“孤獨”也給予瞭她夢寐以求的機會磨煉演技,也讓她更好地認識瞭自己。“畢業後,我發現學到最多的,不是技巧上的東西,而是怎麼樣去生活,怎麼樣去觀察世界,怎麼樣去建立各種各樣的觀點...... 所以學瞭半天演技,纔明白沒有一套演技可演。”她笑著說道。
生長於四川,到美國念書讀商科,參加選美,簽入香港 TVB 演戲,考進 Juilliard,轉場好萊塢――這一切人生決策在旁人看來是那麼齣其不意,但在陳法拉身上卻又如此順理成章。
在陳法拉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都在舞蹈學校工作,那裏也是她第一次接觸藝術的地方。在她五六歲時,事業心非常強的媽媽選擇瞭去北京師範學院進修兩年的課程。正所謂“有其母必有其女”,多年後,陳法拉的決定和當時的媽媽如齣一轍。
在那兩年,跟著爸爸生活的陳法拉學會瞭獨立,也很能吃苦,從沒有那種嬌生慣養的性格。“那時候,我小學老師總說,陳法拉從來都是那個髒髒的、黑乎乎 的、瘦瘦的小孩,我就像一個男孩一樣長大的。”
正因為父母的“散養”式教育,陳法拉從小就有主見、有擔當。從小時候自己決定今天吃什麼,到後來讀大學選什麼專業,畢業後去香港發展,父母都很少左右她的決定。
“那時候,我爸的朋友跟他講: ‘你看你女兒一個人在香港,連廣東話都不會講,怎麼混娛樂圈?’我爸就會說:‘她自己懂事,能應付得來。’” 這種信任與支持讓陳法拉可以無拘無束地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因為是自己選擇的路,所以會更加無悔地走下去。”
這兩年的疫情讓陳法拉意識到,社會可以變化得很快,而人們也具備飛速適應變化的能力。
“我真的很難想象,在以後的社會裏,我們是不是還在講男女平等?是不是還在講女性麵臨的限製?” 現在,女性有很多來自社會的責任和標題,“但是除瞭年齡、性彆、國籍等等,我好希望大傢能跳齣這些條條框框,找到人性的共通點。” 陳法拉時常這樣想。
暴風雪前的天空一直是陰沉沉的,但陽光還是在沒人注意的時候,透過影棚的玻璃窗,流淌進來,淡淡地鋪在她的一襲白裙上。
陳法拉提到,這是她第一次嘗試這種風格的拍攝:“以往會有一些固定的模式,正麵的、看鏡頭、側麵的...... 這次更隨性,更即興,有更多發揮的空間,我還蠻喜歡的。” 她赤著雙腳坐在台子上,仿佛在擁抱著自己。
去年 2 月,陳法拉和丈夫迎來瞭一個可愛的女兒。“我現在就經常和我老公爭論,他想讓我們的女兒去他的母校哈佛,我想讓她去讀 Juilliard,但其實我們還是希望不要加任何限製給她,讓她去自由發展。她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會自己做一些選擇。肯定也會有很多錯的地方,但這也是她學習成長的機會。”
剛和丈夫、女兒一起搬入紐約的新傢時,陳法拉注意到瞭房子上一任主人在門框上留下的記號―― 一道道鉛筆痕跡後麵跟著一串串日期數字,記錄著成長與驚喜。
看著這些痕跡,她頗有感觸:“我看著那些半米、一米二、一米三一條條的綫,就好像看著這個小孩成長,很有意思。年齡對我來說,就像這些記號。”
和很多人一樣,陳法拉也曾一度恐懼變老。
“我記得以前選美的時候,有一個女孩,她年齡比我們大好多,25 歲,我們其他人都是 18、19、20 歲。我那時就覺得,25 歲是好大的年齡啊,但後來自己到瞭 25 歲,又覺得 30 歲好大......一路走到現在,我好像沒有那麼在意年紀瞭,把生活過得滋潤,我就覺得很開心瞭。”
但對於一個演員來說,年齡已不單純是時間流逝的記號,更是一種被消費的商品條件。陳法拉深諳其道――
“在商業社會裏,其實最大的消費群都是二三十歲的人;到瞭四十、五十、六十歲,消費群就變得很少。所以,從商業運作的角度,無論是時尚、電影、電視劇,哪怕是整個娛樂行業,都是想去賺年輕人的錢,所以他們也就必須找那個年齡層的人去錶達。”
然而,陳法拉認為,靠商業的自然選擇是遠遠不夠的,她眼中的影視行業,是肩負著更多社會責任、打破年齡壁壘的存在。
“不光是年輕女孩,成熟一些的女性,甚至是老年女性的故事,也有它們的社會和藝術價值。所以,我也希望製造商不僅僅是跟著錢走,而是讓各種年齡層的人去講不同的故事。我覺得商業社會有時候需要人為去平衡,因為光靠自然消費力量,會很容易走到一個極端。”
當被問到“如果不演戲,會做什麼?” 這個問題的時候,陳法拉錶示,她其實經常在采訪中遇到這個問題。
“每次我的答案都不一樣,我纔發現原來我還有這麼多未實現的夢想。”她笑著說。
陳法拉一直很喜歡用雙手創造東西的感覺,無論是木工還是縫紉,最近她還親手給女兒做瞭一個毛絨兔子的娃娃。
“我把傢裏的縫紉機搬齣來,一邊開著耳機聽音樂,一邊做手工,用手去實體地做一些東西,讓我覺得自己內心很平和,很安靜。” 這種耐心,和她對待工作時潛心打磨演技的匠人精神如齣一轍。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被社會、被周邊的人與環境影響,一些想法其實已經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但要相信自己的內心總會有一些渴望的聲音―― ‘我不應該再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或者‘我不應該再和這個人在一起’ ――不是說聽到那個聲音就毫無顧忌地馬上行動,但起碼要很坦誠地去麵對那個聲音。”
拍攝結束時,天色已經暗瞭下去。陳法拉離開時留下一句:“Stay warm.”
所有人都在等待即將到來的暴風雪。她也在為之準備著。
文章來源:《時尚COSMO》4月刊
編輯:宮哲怡
文:何婧琪
攝影: Karl Simone
攝影助理: David Luo
造型: Michael Cook
製片/藝人統籌: Even Yu @ APEX Communications
製片經理/公關: Guoran Yu @ APEX Communications
化妝: Tatyana Harkoff
發型: Takuya Yamaguchi @ The Wall Group
視頻剪輯:王藝潔
圖片來源
時尚COSMO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