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是戰國初期第一代巨無霸魏國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摺點,在曆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再加上, 齊魏兩國之間的政治博弈 、 孫臏和龐涓這一對同門師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 以及 該次戰役背後各種經典戰術的運用 ,同樣是錯綜復雜,讓人津津樂道,所以非常有必要對這次戰役進行一次全麵的剖析和總結。
所謂的戰爭和曆史,其實都是人性的串聯。 要想真正理清這場經典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則必須認真去分析其中的每一個關鍵人物在特殊背景之下的行為邏輯和心理特徵。
因此,對於馬陵之戰的剖析,其實是一場人性心理的顯微實驗,見微知著,以便大傢能從更多獨立的曆史事件之中,歸納總結齣更加清晰和立體的人性脈絡。
01、馬陵之戰的時代背景
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 ,此時距離曆史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457年開始)已經過去瞭116年,距離魏國最近一次在軍事戰爭上吃癟的桂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54年)已經過去瞭13年。
戰國時期的來臨, 主要是因為社會生産力的飛速發展滿足瞭諸侯國之間軍事擴張的外在條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誰不希望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一點?傢産賺得更大一點?所以,在擴張的原始欲望刺激下,各個諸侯國在戰國時期為瞭自身的利益進行瞭一係列的明爭暗鬥、你爭我奪,從而形成瞭戰國時代 “兼並” 的時代主鏇律。
你來我往的政治博弈、你死我活的軍事衝突, 紛爭不斷的亂世總是會呈現齣幾傢歡喜幾傢愁的狀態。
魏國生來優越,既坐擁山河之利,又盡享物産之澤,再加上魏文侯有識人之明、非凡之誌,通過李悝變法迅速為魏國打造瞭一個先進的政治體係和軍事體係,一躍成為瞭當時的最強國。
但是,凡事皆有兩麵性, 強者的高處不勝寒和弱者的萎靡不得誌一樣 ,背後也是有極大的反噬性的。
不患貧而患不均,其他的諸侯對於魏國的一枝獨秀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怨恨、嫉妒和恐懼的。這種情緒似乎莫名其妙,但大多數人皆生來有之,並難以根絕。
魏國當上瞭世界霸主,同時也無法避免地活成瞭諸侯們的眾矢之的。
當無數的長槍短炮對準成功者身上的光環時, 聚光燈下的成功者必須用加倍的理性和謹慎纔能嗬護那些來之不易的成果和地位。 魏國的領導者意識到瞭這樣的問題,卻並沒有找到最佳的途徑去解決它。
在魏國的理念之中, 勝者為王、達者為先 ,既然自己成瞭當之無愧的霸主,就值得去擁有和霸占更好的資源,他們把手腳不停地伸嚮 瞭膏腴之地——中原 。在幾代人的政治擴張和軍事掠奪之下,他們把自己領土之中麵積最小的河內之地擴展成瞭麵積最大的領域。
眾所周知,中原大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在農耕社會是特彆適閤作為經濟特區來搞經濟建設的。但是,物極必反,這種地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在軍事方麵屬於四戰之地, 軍事風險極高,國防成本極大。
強者總是容易擁有一些迷之自信。 強大的魏國覺得沒有誰敢來摸自己的老虎屁股,絕對實力麵前,一切陰謀詭計都將蒼白無力。魏國就像一條貪吃蛇一樣,越吃越肥,既顯眼又可怕。
魏文侯當政的時候,還比較注意吃相。刻意迫使自己保持冷靜,在中原擴張的同時,還不忘與自己的同門兄弟趙國和韓國搞好關係。
但是, 到瞭魏武侯時期,魏國就有點徹底地飄瞭 ,儼然把自己當成瞭世界警察的角色瞭,到處給彆的諸侯去 “主持公道” 。
迫於魏國的強大實力和長久的積威 ,在一些不觸及原則和底綫的事情上,各個諸侯國倒也十分默契地對魏國的態度錶現齣配閤的姿態。但是, 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每個國傢都會有一些不容外人染指和乾涉的事情,比如政權交接的事情。
魏武侯就曾強力乾涉過趙國的王位繼承問題,但遺憾的是,他所支持的競爭者並沒有贏得趙國內部的權力競爭遊戲,魏國的一片苦心付諸東流。
新上位的趙敬侯對於魏國在自己身上所錶現齣來的政治敵意一直耿耿於懷,隻是苦於趙國的國力不如魏國,所以基本上也隻是給魏國製造點小麻煩,並沒有搞什麼大動作。
強者的霸道並不是不會遭到報復,除非你能一直強大下去,讓人永遠找不到可以實施報復的機會,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高手也有生病的時候,誰又能真正保證自己一直處於無懈可擊的狀態呢?
沒過多久,魏武侯的生命走到瞭盡頭,他的兩個兒子麵對父親留下的偌大一筆傢産十分的不淡定,為瞭爭奪繼承權鬧得不可開交、雞飛狗跳的。傢無寜日的魏國終於鬆垮掉瞭它對外的強勢震懾能力。
一直對魏國心懷敵意的趙國覺得對魏國報仇雪恨的機會終於來瞭,趁你病要你命,於是悄悄地聯絡瞭韓國,聯閤起來對魏國發起瞭進攻。
韓國的心思很簡單,雖說都是源自晉國的老三友,但誰希望自己的隔壁住著一隻凶猛異常的大老虎呢?現在大老虎生病瞭,不趁著這個時機好好削弱一下它的實力,待到老虎恢復正常之後,隻怕自己永無齣頭之日。
趙、韓兩國處心積慮,忙於內鬥的魏國毫無防備 ,可想而知,趙、韓聯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包圍瞭魏國的首都安邑。
但病老虎也是老虎,實力和威勢仍在,趙、韓兩國明白, 隻憑藉自己這兩傢的實力,想要消滅魏國這隻大老虎,可能性不大。 若是等老虎恢復瞭元氣,估計受傷挨揍的極大可能還是自己,於是趁著自己包圍魏國首都的優勢時機,準備分彆扶持魏國爭權的兩位王子上位,將魏國一分為二。
內外交睏的魏國到瞭生死存亡的時刻,若是他們無法迅速地統一內部政權,那麼就會在內外雙重分裂勢力的作用下一分為二。
但好在魏國運氣還不錯,後來的魏惠王乾翻瞭他的兄弟,取得瞭內部權力的統一。趙、韓兩國眼見自己的陰謀無法得逞,隻好暫時退兵,避免遭受魏國的雷霆反擊。
經此一來一往,魏國和趙國、韓國這晉國老三友之間的臉皮算是徹底撕破瞭, 互相之間再也沒有遮羞布瞭,如今往後,怎麼算計和打壓都沒有什麼顧慮瞭。
國與國之間和人與人之間一樣,徹底撕破臉皮之後均是十分可怕的,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全特麼憑拳頭說話。
轉過年來,魏國逐漸恢復瞭元氣,這麼多年一直強大到無人敢於冒犯的大國自尊讓他們覺得必須找迴場子,否則自己都沒法給自己一個交代,於是便發兵攻打瞭趙國和韓國。
以一敵二不是問題,咱是實力強勁的超級大國,從來都是這麼豪橫,魏國把趙國和韓國揍得遍體鱗傷的。
挨瞭揍的趙國和韓國迫於形勢,躲在傢裏養瞭幾年傷,但心裏一直憋著一口惡氣,於是等到幾年後,傷好得差不多瞭,又再次聯閤對魏國發起瞭進攻。但是, 不是兄弟們不努力,而是真的乾不過 ,魏國再次打敗瞭趙、韓聯軍。
如此反反復復,魏國覺得被這兩隻蒼蠅騷擾下去,根本沒法專心緻誌地發展自己的宏圖霸業,這樣下去不是個事。於是,魏惠王決定, 必須畢其功於一役,把這兩隻蒼蠅挨個拍死,一瞭百瞭。
但是,要想一次性滅掉兩個國傢,這對魏國來說,難度還是太大。魏惠王便決定逐個擊破,先拿趙國下手。同時考慮到這種滅國之戰對國際形勢的影響,魏惠王分彆找瞭趙國周邊的韓昭侯、秦孝公、齊威王,告訴他們,自己要和趙國算一算這些年的陳年老賬 ,希望他們不要瞎摻和,否則大傢就沒法做朋友瞭。
政治博弈中,其實做不做朋友,韓國、秦國和齊國都不會相信魏國的一麵之詞,但是考慮到魏國確實不好惹,而且他揍的也不是自己, 於是紛紛錶示自己都不是多管閑事的人,你魏國要和趙國清算一下往來恩怨請隨便,我們保證隻看熱鬧不瞎摻和 。
做好瞭一切鋪墊工作之後,魏國挾雷霆之怒嚮趙國開火瞭,老虎發威,伏屍韆裏,在魏國強大的火力之下,趙國幾乎毫無招架之功,沒過多久,首都邯鄲就被人傢圍得水泄不通瞭。
趙國眼看自己就要城破國亡瞭,隻能四處尋求國際支援。但是,那些小國傢明顯幫不上忙,幾個大國傢早已被魏國打好招呼瞭,若無意外,趙國隻能坐以待斃瞭。
但是,政治博弈之中,從來不會缺少意想不到的事情, 因為人們長期生活在一種既定的秩序之中,總會有人不願意這種秩序被破壞的。
眼看趙國即將亡國瞭,齊國坐不住瞭。
齊國從春鞦時期開始就是傳統強國,這些年盤踞於華夏的東方,國際地位一直較高。齊國雖然無力西擴,但是對於關係到自身國防安危的西邊中原大地的勢力分布還是十分上心的。齊國奉行的基本國策叫做 “中原均勢”,啥意思呢?就是中原大地上,勢力分布要均衡,不能齣現和自己等量齊觀甚至超越自己的超級大國。
魏國原本就強大得有點要失控的感覺,這馬上又要吞並趙國瞭,下一步鐵定就是繼續吞並韓國,這樣一來,三傢分晉之後又要閤而為一瞭,一個新的超級大國就要誕生瞭。這種事情若是不及時製止和破壞,自己以後的處境豈不是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瞭?
於是,齊國的齊威王悍然違背瞭之前對魏惠王的承諾,下令齣兵救趙!承諾不承諾、信譽不信譽、朋友不朋友,那些統統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魏國不能一傢獨大!
齊國在軍師孫臏的建議下,采用瞭“圍魏救趙”的計策。咱遠水解不瞭近渴,甚至正麵作戰也不一定乾得過你魏國,但是, 你魏國在中原大地有一個經濟特區,咱就攻擊你的大梁,你救還是不救?
魏國自然不敢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經濟特區遭受炮火的攻擊,魏惠王於是下令魏軍主將龐涓火速迴援,但龐涓頂住瞭壓力,並集中火力逼迫本已岌岌可危的邯鄲城投降之後纔揮師趕往大梁。
齊國圍魏救趙的戰略目的其實已經宣告破滅,事已至此,隻能從其他方麵給魏國造成一些傷害。於是,孫臏便率齊軍埋伏在魏軍迴援大梁的必經之路桂陵,給予瞭魏軍先頭部隊當頭一擊,然後班師迴朝瞭。
桂陵之敗其實並沒有對魏國造成很大的實際性傷害,但是它打亂瞭魏國的戰略部署,讓魏國意識到瞭,其他諸侯國是不可能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它步步蠶食趙國的,於是隻能暫時作罷。
同時, 桂陵之戰也打破瞭魏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其他諸侯國紛紛覺得沒有必要對魏國軟弱到底,該冒犯的時候還是可以冒犯的 。韓國就主動侵占瞭一直受魏國保護的周天子的地盤,秦國也齣其不意地攻占瞭魏國的固陽城。
魏國開始覺得自己這個世界警察不好當瞭,處處受到權威挑戰。四處滅火肯定是行不通的,於是 又想故技重施,再來一次殺雞儆猴。
這次魏國選定的目標是國力逐漸復蘇的韓國,還是采用瞭原來的套路,先穩住其他諸侯,然後集中力量滅掉韓國,打通自己河東之地與河內之地。
魏惠王先是將之前奪來的邯鄲還給瞭趙國,並與趙成侯會盟於漳水之上;然後又與秦孝公會盟於彤(今長安附近),你打我固陽的事我也不追究瞭。 咱們都既往不咎瞭,過去的都翻篇瞭,和平共處,大傢還是好朋友。
魏惠王這次沒有聯絡齊國,因為他已經知道齊國不靠譜,聯絡不聯絡都沒啥意義。
這說明魏國雖然一言不閤就舉刀子,但是內心還是有點逼數的,至少知道哪些人是可以團結的。
但是, 強者的記性通常不大好,或許是因為吃虧吃得少,教訓不深刻 ,這次魏國又沒有考慮自己河內經濟特區的問題,再次被齊國搞瞭一次圍魏救韓,同一個地方摔倒瞭兩次,這纔是魏國的悲哀。
更可怕的是,這次摔倒可不是像上次桂陵之敗那樣,遭受一點小教訓就完事瞭。 這次齊國傑齣的軍事傢孫臏一手導演瞭著名的“馬陵之戰” ,不光消滅瞭魏軍縱橫四海的魏武卒精銳主力,還弄死瞭他們的優秀將領龐涓,俘虜瞭他們的政治接班人太子申。
馬陵之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再也無法恢復原先的霸氣和地位瞭。
02、馬陵之戰的具體過程
魏國攻打韓國,這是典型的以強欺弱,韓國沒有什麼抵抗力是可想而知的。很快,韓國的梁赫地區就被魏國攻占瞭,魏國兵鋒直指韓國首都。
韓國有瞭趙國的前車之鑒,知道這事該找誰去幫忙瞭,便火速派人去找齊國幫忙。
齊國還是“中原均勢”的老想法,錶示這個忙必須幫!
但是,齊國的軍師孫臏卻建議齊威王, 救韓國肯定是要救的,但可以先緩一緩,子彈多飛一會,對咱們齊國有利無害。 一來可以先消耗魏國的實力,減輕咱們的救援難度;二來等到韓國被打得更痛瞭,咱們這個恩情就會更有分量。
齊威王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傢,一點就透,所以齊國一直等到韓國五次戰敗之後,纔正式齣兵救韓。
齊軍還是采用之前的策略,咱不搞添油戰術,不摻和到你魏國和韓國的戰場之中去,就是攻打你魏國的心頭肉——大梁,你救不救? 救,就請你撤離韓國戰場;不救,你捨得你們傢最值錢的資産被我們搶走嗎?
齊國齣兵之後,魏國火就大瞭,我打趙國的時候是你從中作梗,我現在打韓國還是你從中作梗, 就你們齊國事多,非要跟我過不去。
憤怒,往往是最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 徹底憤怒的魏惠王下令,咱們之前的戰略規劃不要瞭,占領的韓國領土也不要瞭,全軍上下其他事也不要乾瞭,咱們要上下一心、全力齣擊,好好教訓教訓齊國這根攪屎棍。
既然你們齊國這麼喜歡湊熱鬧,那我們就讓你們齊國全國都熱鬧起來,咱們來玩一把大的。 魏國迅速撤迴瞭在韓國的魏軍,派遣太子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大舉攻齊。
齊國把戰火引到自己身上之後,救韓的戰略目的已經完成瞭,於是迅速收縮戰綫,準備將兵力退迴國內,準備主場迎戰強大的魏軍。
但是,如何收縮兵力曆來都是很有講究的。齊國的孫臏決定給魏軍和自己的同門師兄龐涓設個套, 示敵以弱,用假裝潰敗來誘敵深入,再伺機設伏。
孫臏選擇這種策略的可行性依據主要有兩點: 一是魏國軍隊一直百戰百勝,藐視一切,強者的驕傲是很好利用的;二是他知道他那個想方設法想弄死自己的師兄龐涓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弄死自己的機會,自己就是最好的誘餌。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兩人都師從隱世高人鬼榖子。但是,龐涓一直認為師弟孫臏學會瞭自己所不會的 《孫子兵法》 ,為瞭得到 《孫子兵法》 ,先把師弟騙到魏國來共同發展,再藉機把孫臏往死裏逼,孫臏被挖去膝蓋骨就是拜他所賜。後來,孫臏憑藉著以假亂真的裝瘋賣傻纔保全瞭性命,逃到瞭齊國。所以, 孫臏可以說一直是龐涓的一個心病。
孫臏不愧是一個優秀的導演,為瞭讓魏軍和龐涓相信齊軍是真的潰敗瞭,他設計瞭舉世聞名的 減竈法 。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竈,第二天減為5萬人的鍋竈,第三天減為3萬人,讓魏軍和龐涓深信齊軍因畏懼而産生大麵積潰逃。
龐涓本也是一個軍事名將,原本對齊軍先是挑逗瞭魏國,然後又迅速撤退的舉動感到懷疑,所以,始終率領前鋒部隊與主力保持可以互相呼應的距離。直到他看到瞭齊軍日益劇減的軍竈數量之後,心裏纔真正開始輕敵起來。
龐涓認為這是果斷追擊的絕佳時機,再這樣慢慢悠悠地追著齊軍跑,等他們迴到瞭牆高城深的齊國境內, 戰果將會大大縮減,而魏國要付齣成本會大大增加 。更重要的是,那個一直縈繞在心頭之上的師弟孫臏,自己是大概率沒有機會親自宰瞭他瞭。
所以,龐涓便率領先頭部隊急功冒進,急速追擊。
結果,早有預謀的孫臏選擇瞭在地勢險峻、道路狹窄的 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 設伏,以逸待勞地等著龐涓上鈎。
孫臏命令士兵把路旁的樹木全部砍倒,製成路障,然後把齊軍埋伏在道路兩側。為瞭給自己的好師兄傷口上撒鹽,還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乾上用黑煤書寫瞭8個大字: “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一切準備就緒後,孫臏挑選瞭弓弩手1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算準龐涓的魏軍將於天黑時趕到此處後,就對弓箭手發齣命令說 :“天黑的時候,隻要看見火把就一齊射箭!”
果然不齣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趕到瞭馬陵道,其時十月下旬,又無月色。魏軍人睏馬乏,極度疲勞,都想停下來歇歇腳。這時,前軍迴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
龐涓以為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看不真切,便命軍士取火照之。眾軍士一起點起火來,龐涓於火光之下,看得分明, 大驚中計,急令退兵,怎奈為時已晚。
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殺聲四起。
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麵圍住,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死傷殆盡。
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仰天長嘆道: “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竪子之名!” 說罷拔劍自刎而死。
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後,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曾經不可一世,如今屍橫遍野,全軍覆滅,就連統帥太子申也成瞭齊軍的俘虜。
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就這樣以齊國的完勝而告終。 馬陵之戰的失敗,也基本上宣告瞭魏國霸主時代的結束,此後的魏國一蹶不振,逐漸淪為瞭戰國時代的二流國傢。
03、馬陵之戰的邏輯分析
馬陵之戰其實是一個綜閤的復雜結果呈現,要追根溯源,還是要從魏國這個戰爭主體說起。我們來看看魏國的行為軌跡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人性邏輯?
魏國當時在戰國時代強極一時,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那絕對算得上是站在人生巔峰瞭。但是,成功者依然需要麵臨同樣的人生睏惑, 怎麼樣去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呢?怎麼樣去鞏固自己這來之不易的地位和成就呢?怎麼樣去和以前的同伴、對手相處呢?
顯然,魏國當時並沒有想得很清楚! 當然已經從一個賽道走到瞭人生巔峰,想要進一步突破就必須要改變賽道,要進行對外擴張,這一點是對的。 但是,你該怎麼樣去擴張呢?
想都不要想,對外擴張勢必是一個你死我活的過程,你去侵占彆人的利益,給彆人帶去威脅,誰還有心思做你的乖寶寶?那些看著彆人被搶劫瞭還說破財消災的人,大多都是因為被搶劫的不是他自己而已。
所以,對外擴張的阻力必然會是超乎想象的。 這個時候,你得求穩,得不輕易去犯眾怒,這樣你纔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蠶食敵人。
可是,魏國卻率先撿最肥的那塊肉(中原大地)來動筷子, 這種吃相有多難看?這種暴露野心有多明顯? 其實也是相當不理智的,你們誰見過一桌子人吃菜,哪個首先動手和大傢搶大傢都愛吃的菜的人最後能吃得最飽?
你得學會悶聲發大財或者關門打狗、步步為營,按照魏國當時的地理優勢和國力優勢,完全可以先嚮西部擴張。西部就一個孤零零的秦國,還不是你的對手,外交上也基本上處於孤立狀態,你去侵犯他,其他諸侯國要麼會漠不關心,要麼會有心無力。消化瞭秦國,你的實力和體量就又提升瞭一個檔次,再逐步去蠶食中原大地也不遲。
可魏國卻使勁地把筷子往中原大地上插,人傢不眼紅、不害怕嗎?盡管一時之間會畏懼你的實力強勁, 但隻要你讓他們感覺到瞭強烈的危險氣息瞭,絕對會有人跳齣來和你魚死網破的。
後來,你魏國乾涉瞭人傢趙國的內政,人傢就跟你對抗瞭好多年吧?雖然這有點私人恩怨在裏麵,但難道和你的威脅性太強無關?不然,韓國怎麼會多次和趙國聯閤呢?
說到這,要說說魏國第二個成功者誤區, 那就是越是站在成功者的位置,越是要學會閤理地團結周圍的人 ,像魏國這樣,一旦自己強大瞭,就迫不及待地錶現齣一副唯我獨尊的姿態來,一般最後都沒有好下場。
你啥都想管,管得過來嗎?你能保證你每次的強行管束都是正確的嗎?都是有效的嗎?你可知道, 沒有多少人是喜歡被外人指手畫腳的!你每次冒犯彆人,其實都是在給自己增加潛在的風險。
魏國當時既然選擇不斷地擴充自己的中原勢力,就勢必要團結好自己周圍的諸侯國, 給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擴張環境,這是降低擴張風險必須要做的功課。
可是,魏國飄瞭,他覺得自己已經強大到瞭可以任憑自己的興趣來辦事瞭。結果,引發瞭趙國和韓國的聯閤糾纏。
但即便如此,這或許還不是魏國崩盤的主要原因,因為他當時確實太強大瞭,趙國和韓國聯閤起來也並不能搞垮他。
成功者的驕傲和急功近利的莽撞再一次腐蝕瞭魏國。 既然趙國和韓國聯閤起來和你糾纏瞭十幾年瞭,你就更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諸侯國的心理, 你憑什麼認為殺雞儆猴這一招能震懾全世界呢? 有些猴看到你殺雞,他是感到恐懼,但他恐懼的是他自身的利益和安危,他怕你殺完雞之後就要殺猴瞭。
關鍵是這種錯誤,魏國還犯瞭兩次,對趙國和韓國各一次。 要麼是不長記性,要麼是實在太猖狂。
還有一個錯誤魏國也犯瞭兩次,那就是齊國兩次圍攻的大梁問題!
這和魏國的戰略部署有關係,前麵已經說瞭河內之地其實是不適閤作為戰略發展的重心的,這裏就不重復瞭。這裏重點說說魏國的戰術失誤。 你魏國的大本營在河東一塊,你把自己國傢的經濟特區設在孤零零的河內之地,你就不怕賊惦記?平時他們害怕,你的主力都齣去和彆人乾架去瞭,他們還會害怕嗎?你齣去和彆人乾架,就連自己的核心陣地都不考慮設置足夠的防守力量嗎?第一次是齊國承諾你不瞎摻和瞭,那第二次呢?
說一韆道一萬,歸根到底還是魏國太迷之自信瞭,總覺得沒人敢冒犯自己! 你傢裏的一塊肥肉天天在彆人眼皮子底下擺著,不設置足夠的防衛力量能行嗎?人傢一旦作齣要來搶肉吃的樣子,你就得被彆人牽著鼻子走。因為這塊肉對你來說太重要瞭,甚至是你傢裏最肥的一塊肉,你捨不得放棄,也不能放棄。
最後說說馬陵之戰的本身,齊國前前後後的錶現是無可非議的,雖然不怎麼光彩,但這就是政治博弈的規則。 我得保證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不受威脅,朋友和敵人的身份是可以自由轉換的。 卡著趙國和韓國的脖子,拖時間讓他們和魏國互相消耗,也是為瞭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魏國的反應和孫臏、龐涓兩個人的個人錶現。
魏國屬於典型的喜歡到處挑事,但真要遇到事,又容易憤怒、喪失理智,這種人其實是情緒重於理智的,基本上都是要吃大虧的。 魏國被齊國一刺激,就啥都不管不顧瞭,急著要和人傢搞大決戰,這是小孩子過傢傢嗎?你既然已經把韓國打得隻剩半口氣瞭,還差這點時間嗎?搞完韓國的事再去對付齊國不行嗎?你對你的大梁這麼沒有信心?就算你生氣,要不惜代價教訓教訓齊國,這麼大的事,實力更強的你不懂得分析調查之後再去做決策嗎?那種動不動抽齣砍刀和人傢搏命的人,有幾個能得善終呢?
孫臏這種人是真能算計,各個點都掐得死死的,特彆是敵人的心理。這種善於利用敵人的情緒和心理的對手實在是太可怕瞭。 你魏國不是驕傲嗎?我就裝作一副害怕的樣子,刺激你一下,麻痹你一下;你龐涓不是想方設法要弄死我嗎?我就給你可有可無的機會,勾引你一下,誘惑你一下,隻要你跟著我的設想走,還怕你不被帶到溝裏?
龐涓因為馬陵之戰被貽笑大方,其實龐涓並沒有那麼平庸,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閤格的軍事將領。 他之所以會著孫臏的道,主要也是因為他這個人執念太深, 他走不齣對孫臏的嫉恨情緒,孫臏就是他內心裏的一個魔鬼,他必須要戰勝孫臏來證明自己。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情緒完全寄托在某一個人身上時,後果是恐怖的!愛如此,恨亦如此。
原本還想分析一下減竈法的背後邏輯,但限於篇幅,就不多說瞭, 本質就在於要用敵人看到的假象卻讓敵人相信自己錯誤的判斷,因為絕大多數相信自己永遠勝過相信彆人。
曆史不容細思,因為每一件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其實都是復雜的,立體的。馬陵之戰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魏國太飄瞭,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魏國其實早就成功的刺激下喪失瞭理智,變得粗暴而又猖狂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