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9:16:10 AM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康旭陽
“上戲416女團”用京劇聲腔翻唱古風歌麯《赤伶》,在短視頻平台上意外走紅;湖北黃梅戲花旦程程,每晚在抖音直播間演唱黃梅戲,獲得瞭近300萬粉絲點贊。
416女團成員楊淅的演齣現場照
越劇主播張旦恒,幫助上百位越劇演員轉嚮綫上做越劇直播,靠直播打賞迎來“第二春”;82歲揚劇國傢級非遺代錶性傳承人汪琴,在抖音直播教學揚劇,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成為“揚劇迷”。
傳統戲麯文化正通過新的方式得以傳承。截至2021年11月,僅抖音平台麯藝類主播平均每天開播3719場,收入同比增長232%。戲麯演員們將錶演舞台搬到綫上,通過直播讓非遺戲麯被更多人熟知、熱愛,還因收獲瞭打賞和認可,有瞭更多動力。
直播讓傳統文化“齣圈”
傳統文化與新興媒介的碰撞,得到瞭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頤武的關注。
“這是個非常積極的走嚮,對於傳統戲麯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希望越來越多的戲麯藝術傢加入進來,通過直播傳播戲麯文化。”張頤武在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錶示,近年來短視頻、直播等新興網絡媒介,以體量輕巧、互動性強的特徵,風靡各年齡段網民群體。不少戲麯演員、非遺傳承人捕捉到這一新潮流,利用直播讓傳統文化“齣圈”。
416女團成員邊靖婷的戲裝寫真
“中國戲麯有300多種,有些戲種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産。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有的劇團很難有綫下演齣機會。直播打破瞭空間、受眾等限製,為戲麯演員提供瞭更廣闊的舞台,讓戲麯傳播變得更加便捷、廣泛。”張頤武說,與綫下演齣不同,戲麯演員在直播時能和觀眾互動,還能普及戲麯知識,增強戲麯藝術的生動性和黏著力,讓很多不熟悉戲麯的人也能夠喜歡起來。
如何鼓勵更多的戲麯演員通過直播傳播傳統文化?“適當的打賞是很好的激勵方式。”張頤武錶示,直播打賞其實就是知識付費,是對戲麯演員藝術勞動的一種高度尊重,類似於去劇場看戲要花錢買票。但不同的是,直播打賞給瞭消費者更多選擇的權利。“去劇場看戲得先買票纔能看,但直播打賞是在觀眾覺得內容有價值、喜歡認可後的主動行為。”
張頤武認為,通過直播打賞獲得收益,對戲麯演員來說也是一種認可,能夠激勵他們把更好的內容展現在觀眾麵前,同時帶動更多戲麯演員及藝術傢們參與,給戲麯文化提供更廣、更深的發展空間。
直播打賞倒逼演員提升水平
“直播為青年演員們提供瞭很多機會。”張輝是全國人大代錶,也是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黨委書記、院長。談起戲麯直播,他感觸頗深。
近兩年,因為疫情,劇團的綫下演齣變少瞭,青年演員鮮有機會在舞台上露麵,戲迷們也為聽不到黃梅戲而發愁。
2020年,張輝的劇團在抖音開設賬號推廣黃梅戲。“劇團有20多名青年演員在直播間演齣,全國的觀眾都可以通過直播瞭解他們,他們也通過直播逐漸提升瞭演唱功底和知名度,這對推廣黃梅戲有很大的作用。”張輝說,直播帶來的戲麯文化影響力甚至遠超過綫下演齣,“綫下受場地限製,一場最多韆名觀眾,演齣100場也隻有十來萬觀眾,但在抖音直播一場就有綫下演齣100場的傳播效果。”
身著漢服的416女團成員硃�q
劇團裏的青年演員們也獲得瞭網友的打賞鼓勵。“觀眾們覺得唱得好纔會去打賞,演員們收到打賞後會去置辦行頭、購買服化道和直播設備,再呈現給觀眾更好的錶演效果。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張輝認為,當前越來越多的戲麯演員湧入綫上,觀眾們有廣闊的選擇空間。演員們隻有唱功過硬,纔能獲得觀眾的喜愛和打賞,因此直播打賞也是倒逼戲麯演員提升業務能力的一種方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智媒中心研究員沛穎認為,直播打賞提升瞭知識的傳遞效果。成熟理智的打賞行為帶來的經濟效益,吸引瞭更多人加入知識內容創作者的行列,讓互聯網知識分享的深度和廣度都有瞭長足發展,將知識普惠拉近現實;打賞行為本身又進一步提高瞭知識分享的效率。可以預見,成熟理智的直播打賞可以賦能知識創作分享,知識普惠將會迎來更廣泛的用戶參與和更優質的內容創作,助力網絡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的“知識風尚”。
傳承非遺戲劇直播打賞正當其時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頤武錶示,大眾通過短視頻平台進行知識獲取應該成為常態。
張頤武說,要允許、支持科教文藝工作者利用短視頻及直播平台閤理創收,以激勵優質內容。用大白話就是說,支持文藝工作者通過直播演齣得到粉絲打賞。這樣,演員能獲取收益,傳統文化也能得到推廣。雙贏!
不得不說,短視頻平台對傳統文化的推廣起到瞭極大的作用,特彆在非遺戲劇方麵。抖音發布的《2021抖音非遺戲劇數據報告》顯示,非遺戲劇類視頻纍計播放600億次,纍計獲贊22億次。90後、00後已經成為抖音聽非遺戲劇的主力,占總觀眾的52%。
這屆年輕人愛上戲劇瞭?想一想也不奇怪。抖音作為風靡年輕人的短視頻平台,在國風、國潮的文化浪潮衝擊下,文化自信已經深入人心,非遺戲劇迎來熱潮也是理所當然瞭。
網絡時代,不必親臨劇院,即可欣賞在綫錶演的非遺戲劇,這對粉絲而言是一件幸事;對演員而言,也是一個機會。2021年4月,被疫情逼得“走投無路”的越劇演員陳譽(@越劇陳譽)鼓起勇氣開啓瞭自己的第一次抖音直播。現在,她的抖音粉絲數量已近20萬人。直播為她帶來的收入,遠超她在劇團演戲的收入。
20萬的粉絲啊!有哪座戲院能容得下?這也說明,如果能有更多的非遺戲劇工作者參與進來,不就更能推廣正宗的非遺戲劇瞭嗎?這就是網絡平台的能量和魅力所在!我們看到,陳譽並不是孤例。
這裏麵最關鍵的,是要打通直播打賞的觀念障礙。藝術傢們應該要摒棄“怕談錢”的心理;粉絲也要知道,為優質內容付費,纔會有更多優質內容可看。為非遺戲劇打賞,就相當於購票入場,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發展非遺戲麯文化,占領年輕人的視聽,短視頻平台大有前途。非遺戲麯的藝術傢們,不妨都拿起麥剋風來,嚮另一個舞台進發,這裏大有前途。另外,各類戲劇團隊,是不是可以把綫上的演齣開展起來?一位藝術傢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班子、一個團隊更能體現非遺戲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