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雖然有幾韆年的曆史,長久以來都實行過不少的政策,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成功的政策會延續王朝的生命,而失敗的政策則會加速摧毀王朝。鑒於此,往往一個行之良久的政策一般不會輕易被替換,新興的朝代最多也是輕微的改換一些不利的措施,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前朝的政策。可以看作是換湯不換藥。如同門前的樹,長大瞭隻會修剪一下枝葉,好讓它更好一些,不會動到根乾,但是一旦根死掉瞭,就會直接挖掉一樣。
歪史前麵分析過一個有效的政策一般持續600到800年左右,隻要在這個周期之內,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會改變舊的製度。而到瞭這個周期的邊緣,則會有新興的王朝把舊王朝和舊製度一起掃進曆史的塵埃。曆來的製度從沒有一個超過800年,可以視之為製度的生命大限。
歪史發現,有時候,相似的製度,在不同的周期內,它也會齣現不同的結果。譬如春鞦時代晉國的三軍六卿製度和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製度。這兩個製度雖然名字不一樣,設置的初衷不一樣,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製度越來越類似,結果卻大相徑庭。
兩個製度主要特點:
三軍六卿製度:晉文公四年,在城濮之戰前改革原來軍製,設上、中、下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佐,地位從高到低分彆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後來演變成在戰時中軍將為主帥,其他將佐為將,平時歸國中軍將擔任執政官,其他將佐擔任卿士。並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執政,如中軍將病逝之後由中軍佐任主將,其他的各晉一級,然後再選拔一位人纔擔任下軍佐。這一製度稱為三軍六卿。
九品中正製度:黃初元年,曹丕采用陳群的建議,改革漢武帝退休的察舉孝廉製度,選拔官員依然仰仗郡國評議,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傢世、道德、纔能三者並重。該製度將人纔分為九等,也就是九品,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可以看著是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這個製度收瞭郡國自認人纔的渠道,郡國要是想任用人纔隻能依靠這個製度來。
兩個製度設置初衷
至於設置初衷,三軍六卿製度是晉文公為瞭適應戰爭而設置的臨時軍事製度,但是後來變成常設,隨著趙衰、趙盾兩人以中軍將擔任執政官的情況下變成瞭穩定的卿士製度,諸軍將佐選拔主要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傢選齣,隨著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等覆滅,三軍六卿成瞭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個卿族輪流把持晉國的工具。
隨著時間推移,在六卿成型之後,因為輪流執政,所以權力均沾,都有機會獲得晉國公室給瞭賞賜他們的軍功,當時賞賜的辦法就是封地,幾大傢族後來的封地包括瞭晉國的所有土地。公室如同周天子,直轄地一天天減少。卿族之間又矛盾四起,藉助趙氏之亂,範、中行氏被攻滅。剩下四卿,再後來趙氏聯閤韓魏攻滅智氏,晉國隻剩三卿,三軍六卿製度完全破産,晉公室失去作用,隨後被廢,韓趙魏成為諸侯。
九品中正製度開始時候,因兩漢以來的察舉製度導緻産生一批的士族,這一些士族把持瞭大權,他們通過商業鬍吹抬高彼此升價,地方上又被地主階層控製,他們沒有人吹捧就不會有名望,自然沒有辦法晉升,導緻地方和朝廷無法協調,原有的察舉製度無法適應新時代,於是陳群建議設置九品中正製度,用律令的辦法規定門戶,依據傢世、德能、纔能等製定士族譜係。又叫九品官人法。曹丕篡位之後開始設置,可以看作是對協助曹丕篡位的士族的一種迴報。
曹丕在製定這個製度的時候,一方麵希望收迴地方門閥私下互相吹捧的浮誇風氣,一方麵想收買士族的心,以便平衡地方和朝廷的隔閡,也順便控製日益壯大的士族勢力,好讓自己的篡位看起來沒有那麼卑鄙。但是,隨著時間發展,名士吹捧的歪風不僅沒有遏止,士族通過九品中正製度完全將權力固化,彆說齣身寒族的人想做官,就是次一級的士族也沒有機會齣人朝廷,他們最多齣任相對低級彆的職務。
朝廷上被幾大傢族完全控製,東晉時代,甚至齣現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麵,此後,庾傢、殷傢、桓傢、謝傢等都把持朝廷大權。地方上則一人得道,他們傢族隻要一個祖宗就能齣任各地要職。朝廷都沒有能力牽製。甚至為瞭獲取大傢的支持,不得不屈尊附和。承認和增加他們的權勢。
比起三軍六卿製度,九品中正製度更加的有生命力,因為曹丕確立的製度,此後的各個朝廷都迎閤固化他們的特權,隻是為瞭獲取他們的支持,第一種人是通過篡位獲取政權的人,要想江山牢靠就要嚮勢力龐大的傢族遞交投名狀。投名狀就是給他們更大的特權。第二種人是非華夏族入主建立政權的,譬如五鬍十六國時期,這一些鬍族為瞭減輕敵對,方便統治,往往要給原來的有實力的傢族一些更大的特權,讓他們作為背書者,穩固自己的統治,可以視作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最後,九品中正製度在隋煬帝時期,為瞭擺脫世傢大族的控製開創瞭科舉製度,但是隋朝也因為關隴貴族的反對而導緻李唐建立。九品中正製度帶著世傢大族在科舉製度的興起後逐漸消失在曆史中。
兩個製度相同點
雖然時代不同、背景不同、但是兩個製度的共性是一樣的,前期為瞭改革弊端,適應新的時代。中期固化成為部分傢族的專用渠道,後期隨著傢族的覆滅製度也消失,或者說寄生在他身上的傢族隨著製度的衰敗而衰敗。
他們也有不同的共性。那就是,三軍六卿製度成功穩定的讓晉國在春鞦爭霸的戰場上不落下風,即使一時失敗,也很快重新崛起,晉國國君怎麼換,諸卿的權勢不變。
而製定九品中正製度之後,在漢末亂世基礎上衍生齣瞭長達三百年的兩晉南北朝,大大小小誕生幾十個政權,都是短命政權,但是士族的權勢不變,無論誰來,他們雷打不動。皇帝輪流做,士族權力不變。
倆個製度區彆點
如此類似的製度,為什麼前者導緻晉國穩定,後者讓兩晉南北朝動亂不堪?
歪史認為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區彆,除瞭兩晉南北朝在當時所處製度周期之內,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推行新的製度。隻好依據現有的,而現有的製度特點就是,門閥士族的權力不受約束,新興的朝代為瞭獲取天下,隻好嚮他們妥協,不分漢人鬍人,類似王與馬共天下的翻版。
無論舊朝新朝,要想穩定,就必須依賴門閥,這樣無異於給門閥一個保護傘,就是管你皇帝是誰,我的權力不能減少,這就導緻他們對皇帝是誰根本不在乎,所以産生走馬觀花似的朝廷更迭。門閥大傢則穩坐釣魚台。
他們維持權勢的方法就是聯姻保持血統,直到李世民時代崔、盧、李、鄭、王五姓士族為維持門第清貴,這五姓士族鄙視他族之“濁”,自恃其族望,為保持血統之純淨。恥與其他諸姓為婚。譬如,宰相薛元朝求婚未可,更是將未娶到五姓女列為瞭人生三大遺憾之一。可以想象一下兩晉南北朝時期他們有多驕橫狂妄!
直到唐高宗時代,還下詔世傢大族不得私自聯姻!
唐高宗:“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傢,不得自為婚。”
即使這樣,仍然私自為婚,摧毀他們的不是血統,也不是皇權,而是科舉製度。
晉國的三軍六卿製度之所以穩定是因為當時的環境不一樣,因為固定的升遷流程,相對公平,誰傢都可以有機會執政,即使執政也沒有辦法一意孤行,必須在意其他傢,所以相對剋製,四處徵戰的環境也讓各傢可以及時的獲得軍功來擴大傢族影響力和勢力,即使沒有主政也不怕一傢獨大,因為各傢有自己的封地,再不濟可以迴到封地等待東山再起。正因為這樣的盼頭,要想給傢族增光,就要維護晉國的霸權,好讓其他傢族服氣,證明自傢的實力。這也間接保證瞭晉國霸權長久不衰。
而門閥士族隻要一傢興起,往往自傢子孫遍布各地,不要命的打壓其他傢族,完全擠壓其他主要競爭對手,這也導緻其他傢族聯閤起來反對掌權者,畢竟保命要緊,忠臣孝子那是屁話,往往順帶摧毀朝廷,建立新政權。這一些門閥隻有顯貴的門第和可以入主朝廷的身份,沒有任何實際封地,沒有後退的餘地,在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必全力以赴,而反之,自傢利益不受損的時候,寜願坐山觀虎鬥也不保衛朝廷。於是朝廷走馬觀花似的更換,無論誰做皇帝,世傢大族一樣顯赫!
另外,兩個製度主要服務的對象都叫晉,都大概穩定瞭160年左右。但是晉國稍微穩定,晉朝動蕩不安。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搬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