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fufu、蔻蔻、米蘭達
撰文 / 蔻蔻、米蘭達、fufu
插畫 / Always
編輯 / KY主創們
我朋友身邊有一位同事,經常嚮她抱怨自己的生活:
全世界最糟糕的事總是發生在我頭上…
我現在身體很差,吃不下東西。
我就是沒有人愛啊,從小傢裏人就待我不好……這個世界都不會有人愛我的。
起 初,朋友很同情同事的遭遇,總是想辦法安慰她,為她提供幫助。 可是每當朋友提齣解決方案是,同事總會直接否決:
你要不去醫院看看吧,檢查一下身體。
不想去。去瞭也看不好的。
或者,因為朋友提供幫助的行為而感到被冒犯:
需要我幫找找靠譜的心理谘詢嗎?專業人士可能更能幫助到你。
你不想聽我說話就直說,不用這樣把我推給彆人。
朋友嚮我說起這件事,希望我給她一點建議。她希望能夠幫助到對方,同時也不希望繼續現在這樣讓人疲憊的溝通方式。
聽描述,朋友的同事很可能被受害者心態所睏。受害者心態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我們都應該警惕受害者心態?如果你或你身邊就有這樣的情況,又該如何改變?
我們的身邊可能會有這樣一類人。Ta們永遠在抱怨,覺得所有人都是自己的敵人。可每當彆人想要幫助ta時,卻又總給自己找藉口,甚至反過來攻擊他人。
這樣以消極且無力的思維方式,讓ta們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辜的受害者,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受害者心態(victim mentality)。
通常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都有以下幾種標誌(Brennan, 2021):
- Ta將自己生活中的不順怪罪於彆人身上
- Ta堅信這個世界都在與自己作對
- Ta覺得自己無力應對生活中發生的任何問題
- Ta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經走投無路瞭,並且用消極的態度處理事情
- 當彆人給ta提意見時,ta會覺得彆人是在攻擊ta
- Ta會為自己産生的負麵情緒而感到慶幸
- Ta的周圍也充斥著那些責怪彆人、自我抱怨的人
- Ta無法審視自己的錯誤並為此做齣改變
受害者們秉持著一種負麵的人生觀,認為所有的事都不是ta們的錯,永遠都是周圍的人的責任,又或是這個社會的責任。即使我們想要幫助、提供意見,ta們也能整理齣一大堆藉口不願改變。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認為自己就應該是不幸的,堅信任何人和事都無法阻擋壞事降臨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ta就不再會為瞭改變自己生活而努力,因為一切改變對於ta來說都是徒勞。
Gabay等人(2020)針對這一現象進行瞭研究,發現 長期的受害者心態會逐漸形成一種人格特質,並且這種特質很難轉變。
研究人員歸類瞭具有受害者人格特質的人的四大特徵:
1. 需要他人承認自己是一個受害者;
2. 認為自己在道德上是純粹無暇的,任何反對、批判或者“加害”(這裏並不一定存在實質的加害行為)自己的人則是完全不道德的;
3. 反復迴憶自己被人傷害的經曆並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
4. 對於他人的苦難絲毫沒有同情心,因為自身的苦難大於他人的苦難。認為自己有權傷害他人,意識不到對方的痛苦;
在Gabby等人的研究中,還發現長期自視為“受害者”的人的內心隱蔽的攻擊性——ta們隨時準備好報復彆人。
實驗讓被試者們參加瞭大富翁遊戲。研究人員告訴被試,對麵的玩傢(其實是電腦)有一定可能會搶被試的錢。結果發現,受害者心態更強的被試更容易提前將錢搶到自己手上,以防止對方搶自己的錢。
研究人員解釋道, 有強烈受害者傾嚮的人對於可能造成的傷害更為敏感,即便傷害尚未發生 。Ta們更容易認為自己傷害彆人的行為正當的,是齣於自保的。
許多受害者心態的形成其實都可以歸根於一次沒能愈閤完全的創傷(Campbell, 2021)。
有受害者心態的人許多都曾是過去創傷性經曆中真正的受害者,ta們在重復的打擊中感受到——無論自己如何用力抵抗都不能改變自己終將被傷害的結果。久而久之,即使有人願意為自己提供幫助,ta們都不再相信事情會好起來(Campbell, 2021)。
例如那些曾經曆過嚴重的校園霸淩的人,可能在畢業很多年後依然能夠在自己的任何一段關係中都體會到社交痛苦(social pain),似乎自己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是受害者(Vaillancourt et al., 2013)。
雖然沒人在一開始就想要成為受害者,可不少處於受害者心態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走齣來。這是因為, 受害者的身份能給予ta們一種“特權” 。
弱者的身份讓受害者們在人際關係中處於被照顧和包容的狀態。大部分人對於弱者都會有惻隱之心,或者視幫助受害者為義務,甚至會在無法提供支持時産生愧疚。
這樣通過讓他人懷有愧疚而為自己效力的行為,其實也是受害者權力的展現。Ta們可能會以這種方式去操縱他人——小到需要他人的陪伴,大到要求他人為自己改變。而正是因為這樣的愧疚感,讓他人即使想要離開與受害者的關係,也不敢真正做齣離開的行動。
與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相處是令人疲憊的,如果不幫忙,我們常常於心不忍;如果試圖提供幫助,往往又會發現對方似乎並不是真的想走齣ta所抱怨的睏境。
長期如此會導緻身邊的人共情疲勞 。二人形成一方長期做照顧者,另一方長期做索取者的情況,形成瞭一種有毒的依賴共生關係。 (想要瞭解更多,來看看➡️ 到底是我太粘人,還是ta愛無能丨過度依賴者:一場操縱與憤怒的遊戲 )
Tip 1. 認可但不必認同對方的情緒
Tip 2. 樹立邊界,避免替對方解決對方問題
Tip 3. 鼓勵對方放棄孱弱的形象,拾起有力量的形象
KY作者說:
最後,如果你正在與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相處,除瞭照顧ta們的情緒之外,我們也希望你能照顧好自己。正如前文所說,當我們長期單方麵承受來自對方的負麵情緒、被迫照顧對方的心情時,我們自己的內心往往會感到疲憊。
需要意識到,這些相處方法,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為瞭幫對方改變受害者心態。就像我以前的谘詢師對我說過, “Don't chase after someone who is not ready to be helped.” 讓一個人走齣睏境的,首先得是ta自己。
對於ta們不幸的遭遇, 真誠的提醒和保以邊界的支持,或許就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極限 。
如果你是受害者本人,但是你生活中沒有這樣一個朋友可以幫助你鞭策自己走齣受害者心態的深淵,不如試著把自己當作那個朋友,在遇到睏難時提醒自己,自己可以成為更有力量的人。 扮演弱者或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時的便利,卻也會讓我們一次次錯過親手塑造自主人生的可能性。
以上。
今日互動: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嗎?平時都遇到過怎麼樣的經曆呢?來評論區分享吧~
點點 「在看」 ,不要濫用同理心。
References:
Brennan, D. (2021, March 30). What Is a Victim Mentality? WebMD.
Cooks-Campbell, A. (2021, December 10). Victim mentality: How we hold ourselves back by blaming others. BetterUp: The People Experience Platform.
Vaillancourt, T., Hymel, S., & McDougall, P. (2013). The 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peer victimization: Understanding why and how the effects of bullying can last a lifetime. Theory into Practice, 52 (4), 241-248.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