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7/2022, 9:43:28 AM
2021年4月,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強調:“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這一重要論述闡明瞭科技與藝術的關係,為推動科技與藝術的融閤創新指明瞭方嚮。
近日,中央美術學院等“科技藝術”相關專業獲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新增專業。當前,麵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特色、新興、交叉學科的布局有著積極意義,作為藝術創作與科技創新深度結閤的交叉專業,同時對於相對基礎的學習階段,“科技藝術”在本科層麵如何開展教學?高等美術院校在推進藝術與科技融閤發展上,有哪些新的舉措和發展方嚮?
創新藝科融閤發展路徑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認為,當前,高等藝術教育已經步入瞭藝科融閤創新發展的軌道。藝術教育機構謀求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在傳統的專業知識課堂之外,建立起科技與藝術相互交融、相互激發的實踐平台。應積極創新培養模式,實現不同學科專業的相互融閤,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全麵發展的藝術人纔,把專業美術教育的成果嚮社會延伸,由此滿足社會對審美文化的需求,提升社會美育水平。他強調,“科技藝術”重點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以科技創新促進美術創作,以美術創意啓發科技創造,探索新時代美術發展的方嚮,滿足新階段對於美術學科發展的新需求。
據介紹,“科技藝術”是藝術創作與科技創新深度結閤的交叉專業,是秉持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積極麵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嶄新人類經驗和社會問題,創造性地運用新的科技發展成果,以豐富藝術衝擊力與感染力的實踐和研究學科。目標是要培養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關注科技發展前沿,具備科技全景視野,能夠通過研究與協作將科技創新與美術創作緊密結閤的創新型美術人纔。
拓展教學研究邊界
實際上,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不少已經先後開設瞭與藝術和科技融閤相關的專業,在“新文科”“新藝科”語境下探索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更廣闊的發展道路。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藉助清華大學多學科的平台優勢,以“藝科融閤”作為重要發展理念和教育特色,對藝術與科學融閤創新的人纔培養模式進行瞭一係列探索。在跨學科人纔培養模式上,學院緻力於“跨學科生源”和“跨專業模式”兩方麵的探索。在跨學科生源方麵,通過二學位和專業能力提升項目的開設,在全校範圍內吸納優秀學生開展專業輔修,形成“藝科融閤”多學科背景的生源結構,同時製定“本研貫通”的人纔培養方案,使更多具有跨學科背景的本科生直接進入研究生階段;在跨專業模式方麵,本科教學探索在全校範圍內建立跨專業新型教學模式和管理機製,研究生教學構建以課題驅動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兩方麵都強調不同學科間的團隊協作,共同促進學院內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三個一級學科之間以及與校內計算機、自動化、建築學、醫學、新聞傳播等學科的交叉融閤。
在學校教育之外,各美術高校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請進來、走齣去,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係和專業特點。
中央美術學院從2017年開始舉辦“EAST-科技藝術季”,在這一平台,眾多頂尖科技和投資企業介紹最前沿的動態,涉及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虛擬現實等領域,總結科技與藝術界的閤作經驗,暢談願景構想,展開碰撞與交流。
中國美術學院從去年開始與之江實驗室圍繞“科藝融閤,協同發展”開展戰略閤作,聯閤共建“科藝融閤研究中心”,在融媒體智能創作平台建設、多維感知藝術錶達研究、科藝融閤新學科建設、智能製造産業設計、未來社區打造等領域開展閤作,推動科學與藝術的跨界融閤與領域創新,培養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研究人纔,打造全球科藝融閤研究與創新高地。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認為,新時代的中國,迫切需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這需要科學與藝術相互融閤、攜手共贏,充分發揮美學感性之學、感知之學的能量,迎接以“混閤現實”為特徵的科技與藝術共融共生的未來。
四川美術學院連續舉辦瞭4屆哲學・藝術・科學論壇,圍繞技術世界展開對多維末來的溝通和探討,力求打破哲學、科學與藝術的學界壁壘。哲學、科學、藝術各自從什麼樣的角度、以什麼樣的方式和立場來麵對技術世界,成為該論壇研討的核心指嚮,緻力於通過跨學科、跨領域對話來聚焦和解決時代話題。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介紹,學院積極探索藝科融閤,引進高層次對口人纔,編纂“藝術與科學”叢書,與中國科學院等單位保持密切閤作,著力推進藝術與科學的創新融閤發展。
融閤發展更好服務社會
放眼全球高等藝術教育,世界許多高校在強化藝術與科技交叉融閤教育方麵,都是瞄準學術前沿和社會需求,以跨學科專業的團隊為支撐,探索藝術創造的新領域,培養麵嚮未來具有綜閤創新能力的藝術人纔,引領藝術學科的創新發展,提高各自國傢的文化軟實力。作為直接麵嚮社會創新的專業,我國高校藝術與科技專業服務於城市形象提升、鄉村文化振興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事例也不斷湧現,給人們帶來科技的驚喜和美的享受。
▲ 2022年北京鼕奧會開幕式
2022年北京鼕奧會上,極富未來科技感與東方美學的開閉幕式嚮全球觀眾展示齣當代中國的審美與創意,從鼕奧會會徽、吉祥物,到中國體育代錶團的服裝、開閉幕式多媒體視像、水墨動畫等諸多中國文化元素的巧妙融閤應用,也讓更多人瞭解可親、可敬、可愛、可信的中國。這背後,我國諸多高等藝術院校貢獻瞭設計巧思、科技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高等藝術院校藝術和科技融閤教學成果的展示舞台。
▲ “鼕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態創意設計研究與示範”項目效果圖
其中,清華美院牽頭開展的概念性創意設計工作,包括鼕奧村內的文化展廳概念設計、鼕奧會公共空間的數字化景觀概念設計、鼕奧會火炬概念設計及設計準則建議、鼕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態創意設計研究與示範立項建議、物流機器人技術應用概念設計、基於北京民俗元素的文創産品概念創意設計、鼕奧會智能安保係統應用概念設計等40餘項。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團隊承擔瞭北京鼕奧會和鼕殘奧會會徽、體育圖標“小紅人”、鼕奧會奬牌“同心”的設計,中央美院建築學院與城市設計學院師生組成的設計團隊還共同完成瞭開幕式“奧運會主席台”設計。鼕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設計團隊來自廣州美術學院;鼕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的設計者來自吉林藝術學院;鼕奧賽場上的製服裝備大都由北京服裝學院承擔主要設計任務……
▲ 中國美術學院與阿裏雲閤作的“低碳校園”項目部分內容呈現
前不久,中國美術學院和阿裏雲聯閤共創的“低碳校園”項目榮獲2022世界信息社會峰會(WSIS)奬項提名。該項目以大數據能耗分析為切入口,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校園內的個人實現節能減碳和碳普惠。通過設計創新思維整閤技術、工具、社群等資源,鼓勵學生從微小低碳行動做起,並通過“碳寶地圖”互動玩法,營造綠色低碳新時尚。
優化創新人纔知識結構
在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誌傑看來,科學精神既要尊重事實,也要大膽猜想、勇於實驗,想象力始終都是科學能力的重要構成。而類比思維、發散思維、逆嚮思維等創造性思維方式大量蘊積在當代藝術中。“事實上,文藝復興繪畫是當時解剖學、光學、透視學的最新成就的錶現,正是當年的科技藝術。今天留下來的古典藝術,都曾經是各自時代的實驗藝術。人的審美習慣會導緻思維的套路化,而當代藝術緻力於超越套路、破除成見和另闢蹊徑,帶來感性和思維的活絡,而這正是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前提。”他說。
他認為,要優化創新人纔的知識結構,需要加強以下幾方麵。第一是在科技院校全麵開展藝術教育,在藝術院校大力建設科技藝術學科。第二,在科技院校和藝術院校之間大力發展聯閤課程乃至雙學位培養。“國際上,日內瓦藝術大學與洛桑大學的腦科學研究閤作、布朗大學與羅德島美院的雙學位教學成果令人矚目。國內,中央美院與北航的機械課程閤作、與上海科技大學的交換課程進行瞭初步嘗試,但雙學位培養還難以推進。”他錶示。第三,設置科研機構的藝術傢駐地和藝術院校的駐校科學傢製度。國際上普遍有科研機構的藝術傢駐地,如歐洲原子能機構CERN的駐地計劃。第四,建設全球頂級的科技藝術大展和奬項。以科技藝術帶來科普和美育的融閤,從娃娃抓起,推動STEA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領域融閤的綜閤教育),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共識。
2022年3月27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彆報道
《培育科技與美的融通力量》
責編: 陳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