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4/2022, 8:15:51 PM
常態化核酸檢測,會成為取代大規模封控的防疫新形式嗎?
撰文 | 宋昆侖
來源 | “醫學界”公眾號
據新華社消息,自5月3日起,北京市核酸檢測對市民免費,所需費用由財政資金和醫保基金共同負擔。同時,將進一步優化全市核酸采樣網點布局,確保各區設立充足科學的采樣網點,並及時嚮社會公布。
北京市同時規定,自5月5日起,進入全市各類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均須持有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有特定防疫要求的,組織管理方可縮短核酸檢測時間要求。
“醫學界”梳理,近期不少城市都公布瞭常態化核酸檢測方案配套齣行限製政策,浙江杭州、安徽淮南、湖北武漢、江西南昌等城市,以及上海、山東等省份均公布瞭相關通知。
免費核酸
不做影響齣行
以杭州為例,根據最新公布的通知,已在全市布設10000個免費核酸采樣點,市民可通過高德地圖、杭州之傢等客戶端查詢,自行選擇核酸檢測采樣點。
根據規定,未準時完成的市民將在掃場所碼時彈窗提醒或賦碼,不得進入公共場所,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類似的還有:
北京市規定,5月5日起,進入各類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須持7日內核酸證明。
安徽省蕪湖市規定,4月27日完成首次常態化核酸檢測,每5日1次核酸,否則社會麵活動將會受限,不得進入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交通。
山東省規定,5月5日起,對進入各類場所和參加聚集性活動的人員,在交通場所,查驗進入人員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在醫療機構,對所有就診人員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
上述這些區域,在公布常態化核酸檢測防疫政策的同時,公布瞭免費核酸檢測點,以便市民主動配閤防疫措施。
越來越多的城市,在跟進和效仿這一政策。
市民吐槽不便
官方正在逐步優化
免費核酸檢測,布設上萬采樣點,且分布在居民小區、車站、地鐵站(周邊)、商場超市、賓館飯店等附近,一定程度上是按照就近就便原則方便市民檢測。但不少市民還是遇到不便之處。
首先,麵臨“續做”難題,即部分市民遇到要想做新一輪核酸檢測,先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纔給做的問題。根據微博網友 @夢想***言 反映,“到核酸檢測點,隻有持有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纔能進”,即存在“續做保質期”,這就要求市民要想實現基本齣行,必須每48小時內做一次核酸檢測,不得中斷。
圖片來自於網絡
其次,根據公布的部分核酸檢測點的值班時間,多數核酸檢測點為“半天營業”,且處在很多上班族的工作時間。一些市民錶示,“想趁吃飯時間去做,剛好彆人休息;彆人值班,也恰好我上班”。
另外,部分市民遇到核酸檢測結果延時齣具的現象,為瞭避免此問題,隻得每天都做,已將做核酸等同於吃飯睡覺的日常化行為。
最後是排隊問題。在早期推進落地政策的過程中,不少人遇到即使逃班齣去進行核酸檢測,也要在監測點排隊長達1小時以上的睏境。
針對上述問題,杭州則迴應正在解決,例如針對排隊問題,已在相關客戶端內上綫瞭 “繁忙提醒”功能,解決可能麵臨的擁擠難題;針對核酸檢測結果延時齣具的現象,提齣“核酸采樣即可正常齣行”。
圖片來源於微博
財政資金和醫保資金共同負擔
山東省是眾多省份中較早擴大這一政策覆蓋全省的省份。山東的通知中明確提齣,自5月4日起,核酸檢測對所有人員免費, 所需費用由財政資金和醫保基金共同負擔 ,其中,發熱門診(哨點)患者、住院患者核酸檢測費用由醫保基金按原規定支付,其餘費用由財政負擔。
幾乎同時,北京市發布公告稱,核酸檢測將對市民免費,所需費用由財政資金和醫保基金共同負擔。
為什麼政府兜底也要開展全民免費的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近日嚮《健康時報》錶示,“這是目前應對奧密剋戎綜閤性、中長期社會成本最小的防疫方式。”
微信公眾號“川閱全球宏觀”由東吳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設立,在一篇題為《常態化核酸檢測的經濟賬》文章中指齣,推進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目的是降低頻繁封控城市帶來的經濟損失。
文章提到,由於奧密剋戎的高傳播性, 截至4月30日,全國已經有29個省級行政區的123個城市涉疫,其中4月宣布實行封控城市的人口達到瞭1.8億,占比全國人口比例為13% 。 由於4月正值疫情在國內全麵暴發,如果假設未來每個月全國涉疫人口都保持在這個比例,且常態化核酸檢測要求這些城市的居民每48小時核酸,則全國一個月內因常態化核酸檢測所須支齣為200-500億元;如果將這一政策推廣到全國一二綫城市,則每個月常態化核酸的費用上限達到韆億規模。
文章認為,這裏須考慮的是在齣現疫情時不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就是封控的經濟損失。據估算,從武漢疫情結束後國內的曆次封控經驗來看,全麵封控兩周造成的(本地)經濟損失為該城市當月GDP的32%左右,局部封控的損失要小得多,約為10%。
武漢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教授宇傳華則在接受采訪時錶示,“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開展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在疫情傳播風險大的情況下,常態化檢測是一種非常經濟、快速、且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但如果疫情風險不高時,齣現有些問題也是值得考慮的。”
不過,麵對越來越多城市推進這一政策,難免讓人擔心財政和醫保基金能否承擔的起這麼高額的花費?有專傢認為也許需要額外的財政工具來支持,甚至除瞭讓居民承擔部分成本外,發行特彆國債也是重要且可行的選項。
來源:醫學界
責編:宋昆侖
校對:臧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