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4:35:33 PM
長河漸落,山川相繆,走過韆年的羈絆,將目光放逐三國,那是怎樣濃墨重彩的一頁。江山代有纔人齣,各領風騷數百年:一門父子三詞客;三顧茅廬臥龍處;生子當如仲謀矣。
但有一人卻是光輝濛塵,對比令人惋惜的龐統,這位更讓人感嘆,若他常伴君身,蜀漢光復未可知呀!
誰還沒有個幡然醒悟的時候呢?
年少輕狂之時,不愛文學愛武學。對於孔教三綱不屑一顧,而著手於習武走天下。成為瞭血氣方剛的有誌青年。然而在習武的環境的熏陶下,造就瞭他一身江湖氣。
江湖氣是什麼?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麵對朋友更是兩肋插刀。
翌日,得知友人與歹人發生衝突後,他毅然決然地為朋友齣頭,然對方不敵徐手,最終亡於劍下。
而律法正己,豈容他人踐踏。 徐庶殺人後,自知在劫難逃,遂遁入江湖,隱姓埋名,徐庶一名由此而生 。
要不怎麼說徐庶是難得一見的可造之材呢?一般人發生這樣的事,大多是選擇苟且度日,然而我們的主人公不一樣。他痛定思痛,深覺劍身不如筆杆子。 故而棄武從文,專心研讀兵法。
知識改變命運,古來如此。正是因為這一思想的轉變,為他後來的人生做瞭很好的鋪墊,也為三顧茅廬寫下序言。
學霸的世界是令人羨慕的,在 苦讀兵法後,已然是滿腹經綸,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而起,青雲直上 。
劉備接連失意後,隻覺世事無常,自己分明有驍勇戰將,何以敗走?彼時一隱世告訴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武士的天下,要想江山可得,謀士是必不可少的。”
於是劉備找上瞭徐庶,二人經過親切友好的交談,劉備覺知此人深謀遠慮,心中自有丘壑。遂拜為軍師,奉為上賓。
軍師不愧是軍師
徐庶在其位後,不負眾望。劉備駐紮新野招兵買馬,荊州又是兵傢必爭之地,曹操得知後,派遣曹仁李典進軍樊城,企圖一舉奪之。據部下迴報境況,二人指揮以五韆人攻之。
而徐庶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地指揮著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齣兵迎敵。運籌帷幄之下,加之關張趙三人的武力加持,此戰告捷。
曹仁怒不可遏,誓與三軍對抗到底,竟是連同仁李典的話都作耳旁風。亟招兩萬五韆人再舉進攻。兩軍對峙陣前,不分高低。
曹仁隨即擺下“八門金鎖陣”,試圖以此大潰劉備。徐庶早年巡遊拜師發揮瞭作用,此陣正是之前所通曉的,此時正好可以學以緻用瞭。
事情按照曹仁的意料之外,徐庶的意料之中進行著,他交給趙雲破陣之法,打敗曹軍。徐庶猜測曹仁此人賊心不死,勢必捲土再來。
軍營中,布下天羅地網以待來軍。果不其然,曹仁“深夜造訪”,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劉備已今非昔比,有徐庶坐鎮,不僅沒有達到偷襲的目的,反而讓劉軍所獲,失意樊城。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在劉備看來,自己是得到瞭有用之纔,問鼎中原是指日而待的,乃是幸事。巧瞭,曹操也是這麼想的。
他在此戰中看到瞭徐庶的纔能所在,如若流失此等人纔,實乃罪過。於是抓走徐母,以此要挾他為自己效力。 徐庶感念母親的含辛茹苦,遂淚彆劉備,轉投曹軍。
早年間,徐庶拜在水鏡先生門下,與諸葛亮、龐統等是好友。他深知諸葛亮經天緯地的纔略, 想到自己要被迫去往曹營,遂嚮劉備力薦孔明。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一段“三顧茅廬”的禮賢下士的故事由此展開。
身在曹營心在漢
曹操如願“請到”徐庶後,自以為事業可以一日韆裏, 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
本著寜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原則,徐庶被養在軍中,做瞭可見可不見的謀士。
即使他有萬般纔能,為著劉備的知遇之恩,此刻也全都濛塵而光彩不現。
滿腹經綸無處可施展,自古壯誌難酬多寂寥,徐庶亦是如此。可這此間情感,怕是隻有徐公自己知曉。
太和二年,諸葛亮奉命率軍北伐,偶聞與他一同的石韜官職都不高,未免感慨:“莫非是魏國人纔濟濟,就連這二人都得不到重用?”
幾年後,徐庶病逝,葬於彭城。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擄獲徐母,讓她寫信請徐庶為自己效命,且自稱正統,徐母為人剛直,不為所動,指齣其奸雄麵目,遂自盡於曹營, 而徐庶也由此在軍中蹉跎一生。
理想與現實
我們都知道,演義畢竟還是小說。我們都知道徐庶是個有城府,曠世之纔的人,得知自己的母親慘死於曹操之手,又怎麼會在其手下繼續供職?即使是常人也不可能做到,況乎其哉?
史上徐庶最後位至三公,是名副其實的肱骨大臣。 倘若他真的是“一言不發”,曹氏再怎麼惜纔,也不會任由他屍位素餐。
對於正史的徐庶,我們所能瞭解到的都是來源於彆人傳記裏對他的隻言片語,然三公之位絕非無所作為得來的,至於為何正史沒有關於他的記載,反而是活在彆人的視角,其中或許有不可言說的秘密與情非得已吧。
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樣的一個纔比龐統的能人,卻不足以讓史官為他在冊上書寫一二,卻偏偏又被君主所倚仗,兩相矛盾之下,更為這段曆史添加瞭傳奇色彩。
也許因為史書上的大片空白,纔為羅貫中騰齣瞭妙筆的空間。或許他也是感嘆這段故事,或許他也是為他感到唏噓不已。故而讓他在筆下熠熠生輝,從曆史形象上的無可描摹變成三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史官做不瞭的由筆者來繼續。我們無法得知徐庶的私德如何,但有一點可以知曉:徐庶若是一直輔佐在劉備身邊,魏國難得統一。
曆史沒有誰對誰錯,隻不過是大勢所趨,偶然也是必然。我們感嘆他的壯誌難酬是站在蜀國的立場,而麵對中國大一統來說,他起到瞭關鍵作用。
其實在哪任職並不重要,是不是被載入史冊也不重要,最要緊的是當時人物心中所求是否是閤乎心意。我們從來不缺乏人纔,而是難得一心為自己的事業所奉獻終身的決心毅力。
就像徐庶,他當初也許並不在意自己是否能夠名垂韆古,隻是做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價值的事情。我們為人處世如果也有這樣的純粹之心,何談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