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君主專製社會晚期
,國傢長時間穩定統一,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文化、科技等多方麵取得瞭顯著成就,
推動瞭中醫學的發展
。古人曾言:
不為良相,但為良醫。
由此可見醫者在古時地位之尊崇。而在這一時期,明朝許多官員都有學醫的的習慣,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一、明代官員習醫的時代背景
漢唐時期,官吏對於醫傢持鄙夷態度的,如唐代的韓愈曾說過: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而孫思邈一代醫學大傢也曾說道
:“朝野士庶鹹恥醫術之名
。”但是在明朝,儒傢學術一統天下,受到宋元時期“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者當知醫”的影響,加上儒傢推崇濟世仁心,明代官員已不像漢唐時期的官吏那樣排斥、鄙夷醫傢,對於醫道也逐漸推崇起來。
1、明代醫傢地位的提高
在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一書中記載瞭
範仲淹不為良相但為良醫
的典故,公(範仲淹)曰:“嗟乎,豈為是哉。占人有雲:'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且大丈夫之於學也,固欲遇神聖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捨夫良醫,則未之有也。”這個典故真假不論,但是文正公把業醫排在業儒之後,可見當時醫傢的地位已經不像漢唐時那般令人鄙夷。
明朝風氣承襲宋元時期,業醫者在明代一朝的地位自然也有瞭提高。
明代蘇州有一盛氏傢族,以醫儒兼修聞名於世
。據統計,盛傢在明代業醫者有30人,其中醫官有12人,2人為太醫院禦醫,3人為太醫院醫士,6人為醫學正科,1人為醫學訓科。但是在業醫之外,盛傢同時還是一個業儒大傢族,光是明代一朝其業儒成就卓著者就有13 人,其中進士有6人,鄉貢2人,薦舉3人,博士弟子員1人,無功名者1人。故此我們可以知曉,
在明代醫傢地位之高,僅次於業儒者。
明再如
徐有貞
,明朝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對於醫道亦有自己獨特見解,他本人極為推崇儒醫。他曾說道:“
醫有儒之稱者,謂其儒而醫也
。儒而醫,則其於理必明,於術必精,而存心必正,理明術精而存心正,則必能愈人之疾,全人之生,而不為庸工苟利之行,故醫必儒之為貴也。”
他認為業儒之士已經經過瞭科舉的試煉,識字能力、理解能力都比常人要好,具有洞悉醫學理論知識的能力,習醫能見奇效。同時,由於
業儒之子弟受到儒傢“濟世仁心”的影響,因而不同於唯利是圖之人,行醫隻為濟世救人
,所以他認為醫者中尤以儒醫為貴。位於社會上層的業儒者,轉而業醫或是兼而業醫,都體現瞭這種情況。
不管是儒醫世傢的傳承,還是對儒醫的贊賞,歸根結底都是因為
醫傢地位的提高
,管中窺豹,從徐有貞為儒醫發聲來看,明代官員對於醫道已不如以往那麼鄙夷、抗拒。
2、明代私人刊印成為風潮
自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來,印刷業得到極大發展,至明代時期,商品經濟發達,齣版印刷行業的興盛,
社會刻書風潮的興起,使得醫書大批量齣現,甚至私人刊印醫書成為風潮。
在這一時期,醫學受到社會經濟的推動,名醫輩齣,醫著如雨後春筍絡繹不絕,
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各學科進一步發展成熟,醫傢典籍進入瞭全麵、係統、規範化的總結階段
,而前代醫書古方琳琅滿目,醫學書籍種類繁多,所以對於前朝典籍的需求增大,如張仲景《傷寒論》,劉純《醫經小學》、汪機《醫讀》、李挺《醫學入門》、李中梓《醫宗必讀》等醫書,“爭相傳刻,利濟弘多”,使得市麵上關於醫學的書籍廣泛流行。
而通過對
這些醫傢典籍的總結,
不僅産生瞭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
綜閤性著作
和集古代中醫學之大成的成果,也促進瞭臨床各科的醫書的發展,
促進瞭民間私傢醫書刻本的興盛
。如李時珍《本草綱目》、張介賓的《景嶽全書》和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等,這些醫書都是集前代醫傢精華所著,是明代醫書中的佼佼者。不僅如此,
臨床各科的醫傢典籍
也逐漸增多,如萬全所著的兒科典籍《萬密齋醫書十種》等。
除此之外,
更有通俗易懂的醫療歌訣被編輯成冊,指導日常治療之需
。如治頭暈之癥酒黃散,歌曰:“雷頭風發悶低低,羊糞將來不用錢。搗碎重羅為細末,酒調熱服便安然”,這些歌訣通俗易懂,便於傳唱。梁其姿先生提齣:“在各類通俗類書和手冊的輔助下,任何能夠識文斷字的人,無論動機為何,皆能憑藉相關醫書獲取一定的醫療知識,且能用於指導實踐,治療疾病。”可見,這些通俗醫書的刊印促進瞭民間醫學的發展,也促使醫道的廣泛傳播。
從上可知,明代時期的醫書大量刊印齣版使得中醫學得到快速發展,
促進瞭醫道的廣泛傳播,也促使瞭醫傢地位的提高。
3、明代從醫者良莠不齊
在明代,成為醫生的門檻極低,不僅沒有規範專業的醫學院校,也沒有批準行醫資格的審核製度,業醫的準入門檻極低。
隻要識字,略微讀過一些市麵上良莠不齊的醫書,就可行醫
。對於從醫人員也沒有限製,不論是和尚、道士,還是其他行業,從醫人員良莠不齊。
明代
優質的醫學大傢隻為極少數人服務
,在遠離中央,在地方行醫的,更多的是庸醫。宋代陳自明說:“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而當我們翻閱明代醫者醫案和,不難發現大量被無良庸醫耽誤的實例,許多官員之所以會走上從醫之路,是因為自身或身邊的的親友被庸醫誤治從而喪命。如華亭王宏翰,其母為庸醫所誤,便下定決心究讀醫書,日積月纍有所得,能治頑疾雜癥,成為大傢,著有《醫學原始》十一捲等醫書。無獨有偶。明代山東王光隆,少時業儒,見鄉間無良醫,遂而業醫,精研醫術,活人無數,遇貧患不計報酬,施以醫藥。
由上可知
,明代地方醫療資源的匱乏
。而明代雖然設有包括中央、地方兩個醫療體係,但是中央設立的太醫院,隻為宮廷及皇親貴族所服務,普通百姓無緣求診。地方政府按製應“置府州縣醫學、陰陽學,府置醫學正科一人,陰陽正術一人,秩從九品,州置醫學典科一人,陰陽典術一人,縣置醫學訓科一人”來負責地方的醫療事宜,麵嚮百姓,然而除瞭府醫學官員之外,其他醫官皆不入流,有些職位甚至僅設官名,不給傣祿。
統治者對地方醫學的不重視,使得地方醫療資源的極度匱乏,迫使
大量的地方官員自行學習岐黃之術,以保全傢人,保養自身。
4、明代瘟疫傳染病的幾次爆發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各個大陸居民往來日益密切,不僅帶來瞭新物種,也帶來瞭各洲的傳染病源。
明代是一個瘟疫頻繁爆發的時代
,雖然當時人們對於瘟疫等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等已經有初步瞭解,但是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卻還是難以控製的。
明代存在許多緻死率高的疾病。
如梅毒,又稱
花柳病,
明代醫傢則稱之為“楊梅瘡”,李時珍於《本草綱目》記載到:“楊梅瘡,古方不載,亦無病者,近時起於嶺錶,傳及四方,蓋嶺錶風土卑炎嵐瘴,熏蒸飲吠辛熱,男女淫狠,濕熱之邪積畜既深,發為毒瘡,遂緻互相傳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類有數種。”從李時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指導,當時人們對於梅毒已經有瞭初步瞭解,知曉其傳播途徑,並從中醫角度解釋瞭其病因病機。
但是局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明代醫傢也沒有研究齣係統化、普及化的治愈梅毒的方法。明朝中後期,
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
,緻使人們突破明初倡導的質樸之風,甚至
齣現瞭僭越的狀況。
不僅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貪圖享樂、好逸惡勞為主,講究吃穿用度,而其中
性觀念呈現井噴式泛濫,
明朝青樓業的發展興盛就是性觀念泛濫的一種體現。由此使得當時的性病流行甚廣。
除此之外,還有
瘟疫、天花等諸多烈性傳染病
。在此境地下,明代官員不得不習醫以保傢人及本人的安康,河北王軒,字臨卿,嘉靖四十四年進士,任保寜知府,王軒精通醫術,著有《傷寒六書》。明代官員利用現有醫療資源,探究具有傳染性疾病,不僅能保全傢人及自身,也為中醫學發展做齣瞭貢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明代的對於中醫學的認識也日漸深刻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明代的官員也不像前朝那般排斥、拒絕學習醫道瞭,他們齣於種種目的,開始研讀醫書,這一時期,“不為良相,但為良醫”是他們真實的寫照。
二、明代官員習醫對於明代醫學的影響
明代官員習醫的風潮一吹就是幾百年,貫穿明朝曆史前後,對明朝的醫學事業産生瞭深遠影響。
1、促進明代醫學業的繁榮
明代是我國中醫史上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中醫進入總結整理階段
。而官員尚醫風潮的齣現,則是中醫典籍變得係統化、全麵化的推手。
當時的士人官員有感於醫藥古籍晦澀難懂,且其中錯漏不絕,對此,醉心醫學之人便,苦讀醫籍,鑽研探究,解讀經典,使之通俗易懂。凡能進士及第者,無不寒窗苦讀十年,四書五經無一不精,且要博學多思,方能一路過關斬將,考中童生、秀纔、舉人、進士,其思考學習能力可謂是當時社會的佼佼者,讀書、做學問不在話下,而醫術自是也難不倒他們,對於他們來說“夫良醫之用藥,如良將之用兵,知彼知己,百戰百勝,非偶然也。”如此,
官員習醫自是有先天優勢的。
明代宰相楊士奇曾言:“曆代明於醫者,皆有著書”,以求完善醫理、青史留名。當他們學有所成,自會齣書論著,完善其學,甚至考訂文獻訛誤,醫學為文化之一種,以文字為流傳,不僅功後世參考,也能傳誦韆古。
正是文人官員的尚醫風潮的興起,促進瞭明代中醫藥文化的發展,使得這一時期名醫輩齣,醫傢典籍不斷,齣現瞭
中醫文化發展盛世。
2、提高明代業醫者的地位
在明代,因為處於社會上層階級的官員的習醫風潮興起,也間接
提高瞭明代醫傢的地位。
不少官員對於醫學興趣濃厚,如明代的倪元恢,字念謙,金華人,任江山訓導,後升為會通教諭,其人經史天文皆有研究,以此旁通醫術,並著有《醫略闡秘》,後遺失。
除官員之外,
皇族子弟不乏對醫術感興趣者。
硃橚,即周定王,太祖第五子。硃橚好學,能詞賦,曾作《元宮詞》百章,說明他也曾受過儒學教育,並且相當精通。齣於對醫學的醫學的興趣,他組織編著有《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等醫學著作,對明朝的西南邊陲醫藥事業的發展做齣瞭巨大的貢獻。
官員和皇室子弟作為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因為他們的習醫,研讀經典,使得人們對於業醫者改變瞭想法,不像過去那麼鄙夷醫道,他們不僅對明朝醫學事業做齣瞭貢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瞭業醫者的地位,使得官員習醫這一風潮傳播得越來越廣。
三、小結
綜上所述,明代官員之所以興起學醫之風潮,
受製於當時的社會,明代一朝,正處於大航海時代
,世界聯係日益緊密,在這種背景下,各大洲人民的頻繁往來,不僅豐富瞭明朝百姓的餐桌,也帶來瞭其他大陸的傳染病,當時的科技水平不發達,衛生意識也比較薄弱,對於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認識不夠,也缺乏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疾病,加上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印刷業的繁榮,此時的官員不管是為瞭自身,還是為瞭傢人,抑或是齣於濟世救人的思想指導下,他們都樂意學醫。
而明朝齣於社會上層的官員學醫,也在一定程度上
促進瞭明朝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高瞭醫傢的地位,也影響瞭當時及後世臨床分科。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學史》
2.《明代官員習醫探研》
3.《不為良相 則為良醫—明代蘇州盛氏儒醫世傢研究》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