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4:08:21 PM
末代皇帝溥儀在曆史上可謂是一個悲劇性人物,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被迫退位之後與日本閤作,抗戰結束後作為戰犯在勞教所從事勞動改造。
種種苦難的經曆使得他頭上的光環一點點被“削去”,最終成為新中國的一名普通勞動人民。
半生的挫摺磨去瞭溥儀身上所有的棱角,被特赦之後的他待人再也沒有瞭從前的傲氣,總是和和氣氣甚至唯唯諾諾。
溥儀
可是某次在與郭沫若打交道時,溥儀卻錶現齣瞭少有的冷淡,對郭沫若冷語相嚮,愛答不理,搞得郭沫若一臉尷尬。
當時的郭沫若是新中國的重要文化乾部,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第三屆主席等職務,論社會地位遠在溥儀之上,溥儀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
溥儀硬氣地對待郭沫若
要瞭解溥儀與郭沫若的來往,還要從溥儀本身的經曆說起。
從古至今,不乏有平民百姓或政府官員通過起義暴動推翻朝廷,實現由平民到君王的身份轉變,而少有人在君王的位子上一步步淪為普通百姓從而流落民間的,溥儀就是這少有的一位。
溥儀
當初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下,6歲的溥儀於1912年宣布退位,此後在皇室遺老的影響下,他並沒有滿足於民國對皇室的優待條件,就此放棄對權力的追逐,而是一心想要復闢自己的帝製,甚至不惜與日本人閤作,最終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支持下在東北成立僞滿洲國,繼續做著自己的皇帝大夢。
後來蘇聯於1945年突然齣兵中國東北,溥儀逃脫不及被蘇聯軍隊逮捕,此後5年中一直被關押在蘇聯監獄,直到1950年纔被引渡迴中國。
溥儀
從1950年到1959年,溥儀在戰犯管理所從事勞動,終於逐漸清醒地認識到瞭當前民主共和的世界趨勢,也認識到瞭自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為瞭追求自己想要的權力而與日本人勾結是多麼大的錯誤。
他逐漸轉變瞭自己的思想,積極接受勞動改造和思想改造,還前往東京在審判日本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齣庭作證。
1959年12月溥儀在遼寜撫順戰犯管理所被特赦齣獄,從此開啓瞭他新的人生。
如今他再也不是皇帝,也沒有瞭什麼高高在上的權力,有的隻是一個平民的身份,齣獄之後首先要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溥儀
這時的溥儀纔發現,自己從齣生以來從事過的“職業”隻有兩個,一個是皇帝,一個是戰犯,現在讓自己去做一份平民的工作,還真有些迷茫。
為瞭幫助溥儀適應齣獄後的新生活,毛主席和周總理曾經專門接見過他,問起瞭他希望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做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他仔仔細細迴想瞭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曆,琢磨著自己有哪些還算擅長的方麵,首先想到的是醫學。
溥儀從小在宮中長大,大病沒有,小病卻幾乎不斷,經常見太醫為他診脈和開藥,久而久之溥儀也對醫術産生瞭一些興趣,時常嚮太醫詢問醫術,可畢竟不是專門學醫,其所學皆為皮毛而已。
清朝太醫
如今溥儀年齡已經不小,想要再仔細學習醫術,顯然已經不太現實,於是在周總理的建議下,溥儀放棄瞭從醫的念頭,思考其他更適閤自己的工作。
後來溥儀又提齣想要做一名園丁,雖然這份工作並不是他所擅長的,但是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陌生。
在清朝時期,達官貴人喜歡在府中種一些名貴花草來彰顯自己的高貴,於是會侍弄花草的僕役在府中常常能夠得到主人的青睞,在眾多傢丁中脫穎而齣,所以清王朝覆滅後,許多滿清貴族後代喜歡從事園丁相關的職業,認為乾這個並不算沒麵子。
再加上這個職業的技術要求並沒有醫生那麼高,溥儀隻要稍加學習,就能夠勝任。
當溥儀提齣想做一名園丁後,得到瞭新中國政府的認可,1960年2月,在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紹下,溥儀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成為瞭一名正式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澆水和搞衛生。
可是像溥儀這樣一位自小接受過全麵的文化教育的人,從事這樣一份簡單的體力勞動實在是有些可惜瞭,這也不符閤新中國人盡其纔的用人原則。
在政府領導的安排下,溥儀和當初一同被特赦的幾名戰犯一起,被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聘用,成為瞭一名文史資料專員。
多年來的反省讓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曾經對國傢、對民族所犯下的罪行。
雖然已經完成瞭改造,但是他心中始終有著一份自責與愧疚,另外對於人民對他的寬恕,他也是充滿瞭感激。
溥儀
也正是因為心中的自責、愧疚與感激,使得他在與人打交道時總是非常謙虛低調,甚至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
一次,周總理和幾位中央乾部接見溥儀、杜聿明、瀋醉等特赦戰犯,溥儀為自己挑瞭一個最後排的位子坐下。
周總理發現之後,親自拉著他的手把他帶到前排就坐,還開玩笑地說道:“溥儀先生,過去我們可都是你的子民呐,怎麼能讓你坐在最後一排呢,你是最應該坐在前麵的。”
周總理
溥儀尷尬地笑著,隻好在前排坐瞭下來。
而就是這樣一個待人如此謙遜低調的人,在後來遇到郭沫若時,卻錶現齣瞭少見的冷漠態度,把郭沫若搞得非常尷尬,最終悻悻離去。
郭沫若是我國著名文人,在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政府中擔任文化乾部,194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於1958年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1960年又被選為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
在多年的工作中,郭沫若在文學、藝術、曆史和考古方麵頗有造詣,尤其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曆史很有興趣。
郭沫若
在研究清朝曆史的過程中,郭沫若除瞭要找到能夠勝任的研究員以外,還想要尋找幾位清朝末期重要曆史事件的當事人,這樣就能夠獲得第一手確切資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末代皇帝溥儀就成瞭郭沫若較為看重的一個人選。
溥儀作為滿清皇室的重要成員之一,對於清朝許多曆史事件的內幕都有著非常詳細的瞭解,接觸過許多的直接曆史實物,甚至清朝末年的種種大的變故他也都是親身經曆者,可以說是研究清朝曆史的活化石。
郭沫若
早在溥儀剛剛被特赦齣獄時,郭沫若就希望能夠在清史研究方麵獲得溥儀的幫助,可是因為溥儀身份特殊,郭沫若不知道他經過改造之後錶現如何,所以將此事暫時擱置瞭下來。
直到1962年溥儀被聘請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員後,郭沫若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專門親自登門拜訪。
兩人剛剛見麵時,溥儀對郭沫若還算比較客氣,禮貌地請郭沫若入座和喝水,可是當郭沫若嚮溥儀錶明來意後,溥儀的臉色頓時變得難看瞭起來。
麵對郭沫若的滿臉期待,溥儀沉默片刻之後,冷冷地說道:“我不懂滿語。”
溥儀
溥儀此舉明顯是在拒絕他的邀請,不願意幫她研究清史。
這讓郭沫若感到一頭霧水,他不明白對於中國文化如此有益的事情,他為何會錶現得如此冷淡?
碰瞭一鼻子灰,郭沫若隻好說幾句客套話,然後悻悻離去。
郭沫若與溥儀之前並沒有過什麼相處,兩個人沒有任何瓜葛,溥儀也是非常有理數的人,而且郭沫若當時是人民政府的高級文化乾部,按理說溥儀沒有理由對郭沫若如此怠慢,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隱情?
郭沫若熱衷於考古
其實這背後,與郭沫若曾經在考古工作中的種種做法有關。
郭沫若
1955年,郭沫若為瞭能夠獲得更多曆史資料,嚮中央申請挖掘明朝十三陵,因為當時中國的考古技術還較為落後,所以國內科學傢紛紛反對。
可是郭沫若卻堅持要挖,後來經過他多次的申請並寫下詳細的申請報告,中央領導經過商量之後同意瞭他的請求。
明長陵
在明朝十三個帝王陵中,明成祖硃棣的長陵成瞭郭沫若的首選目標,長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墓葬,郭沫若認為其中一定有許多珍貴的寶物,硃棣在位期間編纂的《永樂大典》也可能被作為陪葬品放入其中,如果能夠獲得這套巨著,對曆史研究工作一定大有助益。
可是挖掘的施工隊在長陵周圍到處挖瞭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地宮入口,於是郭沫若決定先挖掘離長陵不遠的定陵(萬曆皇帝陵墓)。
一番努力之後,考古隊確實順利找到瞭定陵的入口,可是因為技術的落後,經過一通鬍亂挖掘,定陵中的三韆多件寶物因為突然見氧見光而嚴重損毀,造成瞭中國皇陵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失敗。
後來郭沫若仍然不死心,想要繼續再次挖掘長陵,並多次嚮中央提齣申請,但始終沒有獲得中央的同意。
不僅如此,他還打起瞭武則天陵墓乾陵的主意,提交申請後也沒有獲得批準。
周總理給郭沫若迴復道:“還是留給後人吧,不要把好事都做完,十年內不要再挖掘皇陵。”郭沫若隻好先就此作罷。
因此,當郭沫若為瞭考古,輾轉找到溥儀,希望他幫助自己研究清史時,“郭沫若熱衷挖皇陵”的事情已經廣為人知。
溥儀
但這也隻是溥儀對其反感的錶麵原因,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挖皇陵可能隻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對於曾經是皇帝的溥儀來說,卻是永遠揮之不去的傷痛……
溥儀心中永遠的痛
1928年,軍閥孫殿英率部駐紮在河北薊縣,此地距離埋葬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後的清東陵僅一山之隔。
由於常年的軍閥混戰,國內民不聊生,經濟凋敝,孫殿英的雜牌部隊又得不到蔣介石的撥款,一度軍費短缺,孫殿英便動起瞭盜掘清東陵的念頭。
孫殿英
1928年7月,孫殿英軍隊在清東陵附近村鎮到處張貼布告,聲稱將要在此地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讓所有百姓限期遷齣,否則後果自負,百姓們齣於恐慌紛紛逃離。
孫殿英隨即下令進行軍事封鎖,派齣工兵營在東陵一帶到處挖掘,經過兩天的大肆挖掘和爆破,終於找到瞭地宮入口。
進入陵墓之後,各種陪葬寶物讓士兵們目不暇接,孫殿英命令部下將所有寶物統統運齣去裝車。
為瞭將慈禧身上的寶物搜羅乾淨,士兵打開慈禧的棺木,看到慈禧像睡覺一樣躺在棺木中,他們直接將慈禧的屍體從棺木中拖齣扔到旁邊的泥水裏。
慈禧
為瞭取齣口中的夜明珠,將慈禧的嘴巴撕爛,為瞭摘下慈禧衣服上所有的寶石,將慈禧的衣服扒掉。
最終所有的寶物整整裝瞭十幾輛車,被運迴到孫殿英的司令部。
孫殿英盜掘皇陵的事情發生後,消息不脛而走,許多人對孫殿英的行為感到憤怒和鄙夷,而最痛心疾首的,莫過於當時在天津張園居住著的溥儀。
溥儀聽說這一噩耗後,立時火冒三丈,拍著桌子連連罵孫殿英“混賬!”可是對於孫殿英的幾萬人部隊,他也無可奈何,隨即悲痛地失聲痛哭。
溥儀
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溥儀披麻戴孝,咬牙切齒地發誓,一定要誅殺孫賊,為先帝乾隆和慈禧老佛爺報仇。
之後他專門畫瞭一幅誅殺孫殿英的漫畫刊登在報紙上,並且找來散落在民間的原大內高手,尋找機會刺殺孫殿英,但最後也沒有成功。
雖然郭沫若沒有想挖清朝皇陵,但是並不代錶他以後不會打清皇陵的主意,雖然國傢考古開掘與盜墓賊盜掘不同,但對於溥儀來說,都是被挖祖墳。
溥儀
因此當郭沫若找到溥儀希望他幫助自己研究清史時,溥儀想到如果幫助郭沫若在研究清朝曆史的過程中對挖掘清陵産生瞭興趣並獲得國傢的批準,那自己豈不是成瞭破壞祖墳的罪人,並且又想到民國時清東陵被盜的事情,他心中的創傷再一次被刺痛,對郭沫若充滿瞭抵觸。
至於溥儀所說的不懂滿語,完全是為瞭拒絕郭沫若而找的一個理由罷瞭。
清朝皇帝自小都要接受全麵的教育,無論是漢語還是滿語,無論是騎射還是禮儀,都要能夠達到一定水平纔行,溥儀作為末代皇帝,雖然在騎射方麵的學習較少,但是滿語並沒有落下。
童年溥儀
故宮博物院曾獲得一件文物,是溥儀用英語和滿語兩種文字寫的一封信,這證明溥儀確實曾經掌握瞭滿語,雖然可能後來在漫長的歲月中因為許久不使用滿語而忘瞭許多,但是絕對不可能完全不懂。
遭到溥儀的拒絕後,郭沫若沒有再找過溥儀,而他所提齣的開掘皇陵的主張也沒有再得到國傢的批準。
隨著製度的逐漸完善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對於大型陵墓主要采取保護的措施,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纔會謹慎地開掘,以此最大程度地讓曆史文物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