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心中的母親與故鄉炊煙
硃壽江||安徽
我的故鄉在皖東之隅,長江北岸一個比較大的村莊裏,在我童年時代傢裏弟兄多,生活艱難,記得念小學時學校離我傢很近,約一公裏不到的路程,不管中午放學還是下晚放學在路上都要瞭望我傢煙囪是否冒著炊煙,因為到時候肚子就餓瞭。
乳白色的炊煙,或升騰於清晨,或彌漫於黃昏,我傢炊煙升起的地方,必有母親忙碌的身影,那是我記憶的起點。傢鄉的每一縷炊煙都上演著一個清貧而簡樸,平凡而溫馨的故事。
走進煙氣繚繞的廚屋,看著縱情燃燒的柴草,一會兒便會被熏得灰頭土臉,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想著一鍋稀溜溜的紅薯粥,或者母親做的麵粑粑、米飯,燒茄子、江豆,哪裏還在乎煙熏火烤的滋味?
六七十年代的鄉村,最常見的風景就是裊裊炊煙,它也是五零後、六零後一生抹不去的美好記憶。
當我走齣故鄉外齣求學時,那縷縷炊煙常常闖進我的夢鄉,讓我魂牽夢縈。我像飄搖的風箏,炊煙像一條長長的絲綫,把我與故鄉村莊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後來我在城裏工作,也能看到炊煙升起,但心中升起的卻是故鄉的炊煙,還有對母親的思念。在記憶裏,我把故鄉的生活片段,認真地篩選、截取、編輯、閤成,製作齣一部多彩的鄉村風景電影,在夜深人靜時,一遍遍地在腦海裏播放。我多想迴到故鄉,迴到童年,再看看那一縷縷縈繞在我心頭的炊煙。
離開農村四十年瞭,每年春節或清明都要迴到久彆的生我養我的村莊,我看到的隻有孤零零地幾根炊煙,有氣無力的搖曳著。我的母親已走瞭七年,那個曾經溫暖廚房也變得冷冷清清。我這纔確定,我終於迴不去瞭,也不可能再見到傢傢戶戶屋頂上冒齣的炊煙,因為村裏農戶人傢早已用上瞭液化氣竈,那種用磚泥砌成的大鍋竈現在幾乎看不到瞭。
人越到老時越喜歡迴憶兒時的情景,我有時陷入在深深失望和留戀交織之中。小時候,經常爬上高高的大樹,遙望著村裏各傢各戶悠悠升起的炊煙。
炊煙,本為生活的煙火,添上瞭一層真實之上的詩意,使原本美好的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如王維詩句“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就描寫瞭黃昏炊煙的景色。但故鄉的炊煙就不是孤煙瞭,每傢每戶冒齣的炊煙形成一道濃烈煙霧景色。
當朝陽還未升起,天空微微發亮,故鄉的炊煙便開始在晨鳥的唱和中冉冉升起,各傢的屋頂不約而同地吹起瞭長長的白煙。天未明便同時生火做飯,這是勤勞的農民養成的生活習慣,這也是人們朝夕相處培養齣來的一種默契。不是人們長期的守望相助,絕對不可能創造齣這樣的美好境界。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尚未完全消失,人們開始荷鋤牽牛而歸,倦鳥漸漸入林,雞鴨牛羊也準備歸圈。不久,每傢屋頂上又開始錶演炊煙升空的節目,那高高低低的炊煙有節奏地律動著,仿佛一段段優美的鏇律。有時候是筆直的炊煙如一道白光直插雲霄,有時候是傾斜的炊煙如白色的綢帶隨風搖曳,有時候是散亂的炊煙像霧氣一樣在村裏徘徊。勞纍一天的人們,享受著純綠色無汙染的飯菜,大鍋煮的飯燒的菜確實好吃,幾乎忘記瞭一身的疲憊。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女兒早成傢立業,隻不過他們對故鄉沒什麼概念,更不會對故鄉的炊煙有特彆的情感,因為他們沒有像我一樣,整個少年時代都浸泡在故鄉的生活裏。對於故鄉的炊煙,他們沒有喜悅,當然也沒有傷感。畢竟,我與傢鄉的炊煙相處過,每天都經曆,而他們沒有。
相處過、每天經曆的東西,有一天,它永遠消失瞭,真的會讓人茫然。
村裏老人還在,老屋還在,原來的土場土路,現在全部變成混凝土場路瞭,傢傢戶戶通上自來水,幾乎每傢每戶都有衛生間、用上熱水器洗澡瞭,過去在外的茅廁已填實綠化,村莊變整齊,道路乾淨多瞭,並伴有路燈,一到晚上原寂靜的村莊也燈火通明熱鬧起來,這幾十年農村確實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這一切的變化我忽然大悟:原來是我們趕上瞭最好的時代,農村發展如此之快,城鄉差距已逐漸縮小,是黨的“三農”富民政策起到瞭決定成效。
近十年,故鄉的炊煙巳漸漸消失於故鄉的上空,這讓我有些失落,也充滿愁緒,但我內心的眷顧不會消失。炊煙是我童年的一首詩,無論怎麼吟誦,都不會失去激情;炊煙是我夢裏的一首歌,這首歌定格在我腦海裏,成為我童年最難忘的記憶;炊煙是我心裏的一幅畫,它和那些靜默的老房子,一動一靜,似乎漫不經心,實則渾然天成地組成一幅繚繞於記憶中的畫捲,畫捲裏有人間的繁忙,也有人間的悠然和樂趣。炊煙是是生活的花,花一開,生活就有歡笑;炊煙是故鄉的霞,霞一抹,鄉村裏便多添幾分嬌媚。我思念故鄉的炊煙,它是我心中對故鄉永恒的懷念,也是我對童年以及遠逝母親的思念,因為那時故鄉炊煙的模樣,仍會時時在我心中裊裊升起,而且,依然是那樣的親切、溫馨和迷人,還有幾韆年來流傳下來的農耕文化……
—END—
【作者簡介】
硃壽江,筆名:火楓一葉,男,安徽和縣人。係中國散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安徽省作傢協會會員,和縣詩詞協會書記。在《安徽日報》《神州》《散文百傢》《鴨綠江》《作傢天地》《參花》《詩歌月刊》《延河》《唐山文學》《牡丹》《齊魯文學》《長江叢刊》《青年文學傢》《人文之友》《山海經》等報刊雜誌及網絡文學平台發錶400餘篇70多萬字作品,多次大賽獲奬,有作品被《當代詩人文集》《當代作傢文集》入編成冊。已齣版13萬字的散文集《楓葉紅瞭》。
儒林文創工作室聲明
1.工作室不接受投稿,創作以約稿形式進行,工作室不定期邀請一些思想品行端正、有良心的作者進行友情創作;
2.工作室關閉打賞功能,謝絕一切無謂的打賞,還文字以乾淨純潔;
3.工作室不追求閱讀量,創作人員不得惡意刷票、炒作,若發現涉嫌損害工作室名譽者,即予取消創作人員資格;
4.工作室本著“快樂文學、輕鬆文學”的創作理念,不設置與文字無關的任何要求;
5.工作室以“慈善、公益、道德、良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原則上不提供稿酬,但鼓勵優質創作,對一些優秀作品(與閱讀量無關)工作室將給予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奬勵。
儒林文創工作室
E-mail:keivin@sina.cn
微信號:keivin2016
謝謝您的關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我們是中國文學的良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