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18:49 PM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俚語源於西漢開國丞相蕭何與大將軍韓信之間相惜相殺的故事。想當初,譽為''兵仙''的韓信之所以輔佐劉邦打敗戰神項羽,全賴蕭何''月下追韓信'',力薦之下纔得以登台為將,大展其軍事奇纔。
然,功成身敗。韓信輔佐劉邦打下大漢天下後,便是他受難之時。他的慘死,其實也拜蕭何所賜。韓信哪裏會想到他視為伯樂的蕭何會騙他入宮,幫助呂後害他?就在韓信入長樂宮後,呂後身邊的宮女一擁而上,用布袋包裹,一陣棒錘,又用竹劍亂刺,活活將一代名將刺死,死時不過35歲。
於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便流傳至今,成為韓信一生最為經典的概括,意思是韓信的成功與失敗,都因蕭何而起。那,蕭何為什麼這樣對待韓信呢?
你我不妨在曆史的長河裏一探究竟。
一、韓信與蕭何
韓信齣生於公元前231年,淮陰平民之傢。蕭何齣生於公元前257年,豐邑小吏之傢。二人原本無交集,全因共同輔佐劉邦起義開創大漢天下而聞名,在''漢初三傑''中各占一席之位。
公元前209年,風捲雲湧的秦未農民戰爭爆發後,韓信最初投奔於項梁,後歸附於項羽大軍。他曾多次嚮項羽獻策獻計,奈何項羽看不上,就是不認可不采納。
韓信見項羽輕視自己,便於公元前206年憤而轉身投奔斬白蛇起義的沛公劉邦。幸得夏侯嬰的推薦,受任治粟都尉這樣一個管糧草的小官職務。
顯然,劉邦對轉投的韓信起先也瞧不上,不那麼看好。
那時,主吏掾齣身的蕭何深得劉邦的信任,已是其帳下重要的謀士。蕭何對韓信的抱負早有耳聞,多次與之交談後,便颳目相看,認定談吐不凡的韓信乃不可多得的軍事天纔。
二人就這樣惺惺相惜,成為彼此欣賞的朋友。蕭何準備適時嚮劉邦力薦韓信,意欲共同傾其所能,幫助劉邦一統天下。
二、蕭何月下追韓信
哪知,韓信就在此時逃跑瞭。
原來,已封為漢王的劉邦因封地關中地勢偏狹,難以發展。劉邦的部下,有一部分便認為擋不住西楚霸王項羽的進攻,遲早會被剿滅。兼之有些是徐州一帶的鄉民,想傢心切下,便開小差逃亡而去。
韓信因感傷於投奔劉邦仍得不到重用,便也隨之離開。
得到韓信逃跑的消息後,蕭何心急如焚,來不及嚮劉邦報告,便跳上戰馬,趁著月色,連夜將蕭何追瞭迴來。
這就是''蕭何月夜追韓信''的故事。
起初劉邦對蕭何此舉很是不解,還有些生氣,認為蕭何親自去追韓信這樣一個芝麻小官,簡直是小題大做,浪費時間。
當蕭何嚮他詳細介紹韓信瞭不起的軍事天纔,又苦苦力薦,說:
''主公若甘願做一輩子的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劉邦一下驚醒,求賢若渴之心瞬間激發。
當即下令齋戒七日,設壇築台,擇定良辰後,以九賓禮隆重授拜韓信為大將軍,令他統帥漢軍平定天下。
自此,在劉邦的重用下,韓信充分發揮瞭自己的軍事纔能,與蕭何、張良等一乾文臣武將立下瞭赫赫功績,成為大漢開國元勛。
韓信還被劉邦封為與天王、地王、君王同齊的''三齊王'',還授予''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能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五不死的待遇。
三、蕭何設計害韓信
然,功高震主。
劉邦建立大漢後,擔心英勇善戰、戰無不勝的韓信若起兵謀反,誰人能敵?就連西楚霸王戰神項羽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在''垓下之圍''中隻得自刎於烏江。
想想這樣的後果都可怕,豈不不寒而栗?於是,劉邦便想瞭很多法子約束韓信。
先是解除兵權,將韓信的''三齊王''改為楚王,後又貶其為''淮陰侯''。
就在韓信鬱鬱寡歡時,又有人嚮劉邦的夫人呂後密報:韓信因彭越被處死,心懷不滿,欲密謀造反。
此時,正是公元前196年,劉邦不用韓信,正親率大軍攻打在邯鄲叛亂的陳郗。
呂後便急召蕭何,商量如何處置未能領兵齣徵的韓信。
蕭何明白,此時此景下韓信斷然不會乖乖就範,肯定會稱病不齣,不願入宮受審。冒然擒拿之下有可能節外生枝,便嚮呂後獻計說,可以劉邦攻打陳郗得勝為由,宮中為之慶賀而宴飲群臣,由他親自去韓信府上,騙韓信進宮後當即用''五不死''之外的方法一舉擊殺。
果然,韓信沒有懷疑知遇自己的蕭何藏有異心,在蕭何一番連騙帶拐的謊稱中,身不由己昏昏然地隨之來到長樂宮。
呂後見韓信隻身趕來,鏇即''使武士縛信'',又令宮女用布袋將他罩住後,用竹劍將他刺死。
這就是《史記》記載的''韓信壞事於蕭何''的典故。
四、蕭何何以如此對待韓信?
韓信就這樣遇難於長樂宮鍾室。這位軍事天纔的傳奇人生與不幸遭遇,讓後人不甚唏噓。
明代詩人楊守正在《拜將壇》中雲:''登壇不是蕭何薦,高祖何緣得見奇。''
亦有詩嘆道:''反復誰知相國情,韆古難消鍾室恨。''
可見,蕭何反常對待韓何的做法,的確讓人難以理解。畢竟他這樣齣爾反爾的行徑,使得韓信慘死,是非常痛心和遺憾的事。
難道是蕭何與韓信二人在交往中有瞭緻命過節?
其實並沒有。蕭何力薦韓信後,二人便在一條戰壕裏結下瞭更為可貴的戰友情誼。韓信也一直視蕭何為知音,對他特彆尊敬。
蕭何也從來沒把韓信當做敵人看待。
隻是,忠君的蕭何一生追隨劉邦,他將匡護大漢天下一直視為畢生的使命。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為瞭劉邦得到軍事奇纔的輔佐,所以不遺餘力地幫助韓信擁得展露頭角的平台。
''蕭何設計害韓信'',固然有蕭何自保的考慮,更主要的因素是,在劉邦、呂後忌憚韓信尾大不掉之下,蕭何擔心大漢天下的穩定,不希望再有兵戎之亂,而不得不幫助呂後設計除掉韓信。
這,便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悲催,亦或是天命昭昭使然。
韓信也罷,蕭何也好,都將是煙雨長廊裏的一粒塵埃;百年過後,終究隻留下一束嘆息之光,或深或淺地照耀著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