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8/2022, 4:54:04 PM
耶律大石(1087-1143年),契丹皇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遼朝滅亡後,率領部分契丹人西徵,建立起一個威震中亞的西遼帝國,將耶律氏的國祚又綿延瞭近百年。
耶律大石作為一個契丹貴族,自幼除瞭學習契丹語外,還學習漢文,精通漢文化,並且,他的馬上功夫也十分齣色,可以這麼說,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契丹俊傑。
遼天祚帝天慶五年(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28歲的耶律大石參加遼朝科舉,他作為契丹皇族和眾多的漢族士子同場競技,竟然得中進士!他也成為《遼史》中記載的遼朝唯一一個契丹進士。
可惜耶律大石生不逢時,此時的遼朝已至末路,在他中進士的第二年,即1116年,女真人完顔阿骨打建立起金國,隨即就嚮遼國發起連續攻擊,遼朝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寜省遼陽市)、上京臨潢府(今內濛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內濛古寜城西大名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在幾年的時間裏相繼陷落。
1124年夏,耶律大石看到遼朝大勢已去,於是率200契丹鐵騎,嚮西行去,這一次遠行,耶律大石重塑瞭契丹皇族最後的輝煌。
早年遼國曾在西北重鎮鎮州建立瞭一座可敦城(今濛古國哈達桑東北),這是遼國管轄最邊遠的地方,耶律大石率部經過一路艱辛,終於到達這座還有遼兵鎮守的城池。
在耶律大石到達的前一年,遼天祚帝的兒子耶律雅裏還逃到這裏,被擁立為帝,可惜他短命,不久就去世瞭。
此時,可敦城裏的遼兵正是群龍無首,而耶律大石的到來,立即成為他們的希望。
耶律大石進城後,為瞭重振契丹雄威,他竪起瞭興復遼朝的大旗,並得到邊地各部的支持,召集到精兵萬餘人,自立為王。
此時的天祚帝還活著,因此,耶律大石還尊天祚帝為君主,他在可敦城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一待就是五年。
隻不過,天祚帝在1125年就被金國俘虜,被降為海濱王後,軟禁到長白山地區,四年後(1129年)病逝。
耶律大石雖然立起瞭復國的大旗,但他很清楚,憑藉自己這點力量還不足以東徵挑戰勢頭正旺的女真金國。
1130年,耶律大石做齣最重要的決策:繼續揮師西進。他決定去徵服西方的土地和人口,壯大自己,實現“養兵待時而動”的戰略,最終實現復國的目的。
耶律大石西徵的第一個立腳點是葉密立城(今新疆額敏縣),這裏水清草肥,正是養馬練兵的好地方,附近有一萬多名的遊牧契丹人前來投奔,耶律大石的軍事力量得到大大增強。
當時在這裏還有眾多的突厥人部落,耶律大石徵服瞭這些突厥人後,修建城池,將葉密立城建設成瞭可敦城之後的第二個根據地。
1132年,耶律大石在群臣的擁立下登基稱帝,號“天�v皇帝”,建元“延慶”,依然以“遼”為國號,中原的史學傢稱耶律大石建立的遼國為“西遼”。同時依據當地突厥人的習慣,他的突厥稱號叫“菊兒汗”,即“眾汗之汗”。
耶律大石的西遼,完全仿照中原王朝的建製設立各級官員,政治製度仍保持瞭遼王朝的傳統,且整個西遼的宮廷與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漢字,其錢幣上都印有漢文年號。
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駐紮後,聲名遠揚。當時的虎思翰汗國長期受到周邊部落的侵擾,其統治者派遣使者前往西遼,希望得到耶律大石的庇護,歸附西遼。
於是,耶律大石毫不費力地進駐虎思翰汗國的都城八拉沙兗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剋馬剋),並在此建都,改名為虎思翰爾朵(契丹語:強有力的宮帳),改年號為康國元年。
耶律大石治國有道,不斷擴大西遼的疆域,1137年,西遼軍隊和西喀喇王朝交戰,獲勝,同年又攻打高昌,迴鶻王不再稱汗,改稱“亦都護”,至此西州迴鶻王國成為西遼的屬國。
1141年,西遼在擴張的道路上遇到瞭最大的對手――塞爾柱帝國。
當年的西喀喇王朝已經淪為塞爾柱帝國附屬國,西喀喇汗馬赫穆德一再請求宗主國塞爾柱帝國的蘇丹艾哈邁德・桑賈爾(馬赫穆德的舅舅)齣兵攻遼。
經長期準備,桑賈爾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的異教徒發動聖戰,從呼羅珊、锡斯坦、伽色尼、馬贊德蘭、古爾等國集結瞭十萬多西域聯軍。
耶律大石率遼軍與西域聯軍在撒馬爾罕(中亞古城,烏茲彆剋斯坦第二大城市)以北的卡特萬草原對峙,並於9月9日展開會戰,這就是中亞史上著名的“卡特萬之戰”。
此戰中,耶律大石以少勝多,擊敗10萬聯軍,伊斯蘭教第一次屈服於一個不信教的政權。卡特萬戰役後,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齣中亞,西遼王國成為中亞新的霸主。
卡特萬之戰,使西遼確立瞭在中亞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聲名威震亞歐。之後,西遼又嚮西北進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王阿提西茲投降,做瞭西遼屬國。
這一連串的勝利,使耶律大石迅速完成瞭稱霸中亞的偉業:北到巴爾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達鹹海,東到新疆中部,西南界阿姆河,成為瞭整個中亞最強大的國傢。
耶律大石的西徵,上演瞭契丹皇族最後的榮耀,他建立的西遼,在亞歐大陸的曆史上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契丹”一詞成瞭中亞各族用來稱呼中國的專用詞,這個名稱又經中亞傳到俄羅斯和歐洲,俄語和英語中的“中國”,都是契丹一詞的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