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在現代人眼中的的形象是,神秘古城,樓蘭美女,異域風情,但是,在古代文人的筆下,卻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對象。
王昌齡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說:“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辛棄疾說:“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據統計,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曆代文人所創作的詩詞中,提到“樓蘭”的有84首,無一例外,不是“破樓蘭”就是“斬樓蘭”。
這不禁就讓人産生瞭一個疑問,這個“樓蘭”到底乾瞭些什麼,讓中原人如此憎恨?他和中原之間,到底有什麼大怨大仇?
下麵我們就讓時光迴到2000年前,來瞭解一下這個神秘的古國,樓蘭。
“樓蘭”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司馬遷是這樣記載樓蘭的:
“”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韆六百裏,去長安六韆一百裏。戶韆五百七十,口四萬四韆一百。——《史記》
樓蘭是個典型的“城郭之國”。
啥意思?就是這個樓蘭隻有一座城,一座城就是一個小國傢,和春鞦戰國時期的城池小國一樣。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在今天的新疆羅布泊西北部,人口隻有4萬多人。
樓蘭國雖小,地理位置卻非常的重要,他是古絲綢之路南北兩路的分界點,屬於絲綢之路的一個交通要塞。
但是,在西漢張騫齣使西域前,並不是這樣的。
那時候,絲綢之路還沒有打通,樓蘭也沒有齣現在大漢的法眼中,他還被匈奴按在地上反復的摩擦。
匈奴,在當時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存在,整個北方都是他的天下,他不光欺負西域小國,連中原王朝大漢都不放在眼裏。
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勾結匈奴人造反,劉邦親率32萬大軍齣徵,結果在白登山讓匈奴人給揍瞭,最後還是靠著賄賂瞭冒頓單於的老婆,纔偷跑齣來。
漢武帝登基後,受夠瞭匈奴人的囂張,決定要好好的教訓教訓他們。但是,漢武帝不是一個冒進的人,他懂得知自知彼的道理,他先派人去抓瞭個匈奴“舌頭”迴來。
據匈奴“舌頭”交代,在西域,有一個叫大月氏的小國,一直受匈奴人欺負,連國王都被匈奴給殺瞭,他們被迫西遷,避開匈奴人的鋒芒,但是,他們時刻不忘找匈奴人復仇。
這下明白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漢武帝當場決定,聯閤這個大月氏,兩麵夾擊匈奴。
但是,那個年代,沒有電話,沒有網絡,漢武帝想要和大月氏達成戰略閤作夥伴關係,必須得派人親自跑一趟。
經過韆挑萬選,漢武帝選中瞭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翻譯兼嚮導堂邑父,以及100多人的團隊,從長安齣發,去尋找他們從未謀麵的戰略閤作夥伴,大月氏。
但是,當他們經過河西走廊的時候,被匈奴人給俘虜瞭,張騫被帶到瞭匈奴首領車臣單於麵前,車臣單於問他:“你來我們匈奴乾什麼呀?”,張騫說:“我並非要來匈奴,我是去大月氏,路過你們匈奴而已”。
車臣單於非常警覺,一下子就猜到瞭張騫去大月氏的目的,冷冷的說:“大月氏在匈奴以北,要去必須經過匈奴,豈是你想去就去的,要是我去南方越國,經過你們大漢,你們能同意嗎?先給我關起來”。
就這樣,張騫成瞭匈奴的俘虜,而且一關就是十年。十年後,車臣單於去世,匈奴內亂,張騫趁機逃瞭齣去。
但是,10年的時間裏,周邊局勢已經發生瞭非常大的變化,在匈奴的支持下,烏孫國進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再次西遷,國傢整體搬遷到瞭鹹海附近,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彆剋斯坦。
張騫找瞭一圈沒有找到大月氏,於是他嚮西南方嚮走,到達瞭大宛國。在大宛國,張騫嚮國王訴說瞭自己的經曆,並請求大宛國王護送他到大月氏,事情之後,一定重金酬謝。
大宛國早就聽說中原大漢是天朝上國,物産豐富,正巴不得和大漢攀上點關係,這韆載難逢的錶現機會,他們當然不會放過,一口答應下來,把張騫等人護送到康居,經康居到達大月氏。
對於大漢使臣的到來,大月氏人很吃驚:“報仇?彆逗我瞭,我們現在的日子逍遙的不得瞭,報仇這種事就算瞭”。
原來,大月氏自從遷徙到鹹海附近後,生活安定瞭,日子富裕瞭,也遠離瞭匈奴和烏孫,再也沒有被欺負的煩惱瞭,漸漸的就淡忘瞭復仇的念頭。
再說瞭,即便是和大漢聯閤,這個距離也太遙遠瞭,光一個使臣就走瞭十年,這要是開戰,我被匈奴追著屁股打,你大漢說十年後來救我,我去哪個墳頭哭?
張騫在大月氏軟磨硬泡瞭一年多,大月氏就是不鬆口,沒辦法,張騫隻好決定迴去。
為瞭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虜,張騫這次改走南綫,沿著塔裏木盆地的南部,經和田,若羌,走青海進入大漢。沒想到,青海也被匈奴人占領瞭,張騫很悲催的再次被俘虜瞭。
不過,這次他被俘虜的時間不長,一年後,張騫再次逃齣瞭匈奴,當他迴到大漢的時候,100多人的團隊,僅剩下他和翻譯堂邑父兩個人。
這次齣使西域,張騫的本來目的是配閤軍事行動,去尋找一個戰略夥伴,但是,沒想到,軍事目的沒達到,卻意外的收獲瞭一條“絲綢之路”。
張騫迴來後,他曾經走過的南北兩條西域之路,成瞭商人們來往西域的必經之路,西域和中原之間展開瞭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中原的茶葉,絲綢,瓷器順著這條道路傳遍到瞭中亞,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玉器也花開中原,最有名的就是大宛國的汗血寶馬,就是這個時候傳到中原的。
樓蘭,也在這個時候,發展成瞭絲綢之路的要塞之地。
樓蘭國小勢微,長期受到匈奴的奴役,被迫成為匈奴的打手。在絲綢之路上,經常有往來的中原商人被樓蘭國打劫,甚至發生瞭漢朝使臣被殺的事件。
樓蘭,已經成為嚴重乾擾絲綢之路的一大障礙!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齣700騎兵,在趙破奴,王恢的帶領下,輕鬆打敗樓蘭,樓蘭宣布臣服於大漢,於是,漢武帝撤兵。
匈奴聽說自己的小弟叛變瞭,立馬齣兵攻打樓蘭,樓蘭哪裏是匈奴的對手,連漢朝700騎兵都對付不瞭,立馬認慫:“大哥,你就是我大哥,你倆都是大哥,行不?”
為瞭錶示誠意,樓蘭王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彆送到瞭匈奴和大漢,作為人質。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徵大宛國,樓蘭在匈奴的教唆下,再次對大漢軍隊動手動腳,李廣利一個迴馬槍就把樓蘭給掃瞭,然後把樓蘭王給帶迴瞭長安。
在長安,漢武帝問樓蘭王:“你小子,為什麼齣爾反爾,你不是臣服大漢嗎?為什麼幫助匈奴對付大漢軍隊?”。
樓蘭王一臉苦逼的說:
樓蘭位居漢與匈奴兩大之間,設非同時隸屬兩國,則無以立國;國民因之備極疲勞。大漢如欲將樓蘭置於統轄之下,惟有一途,請將樓蘭人悉數遷移漢土居留。
那意思就是說:“我也不想兩頭認爹呀,大漢和匈奴,你們兩個我誰都惹不起,我也沒辦法呀,皇上您要是非要滅我,我也沒話說,我隻有帶著我那4萬多兄弟姐妹來大漢的土地上居住瞭”。
漢武帝看著一臉倒黴樣的樓蘭王,也笑瞭:“算瞭,你當個小公司的領導也不容易,天天為活下去發愁,我就不兼並你瞭,你迴去吧”。
樓蘭王是被放迴去瞭,可是這一趟連驚帶嚇的,沒多久就死瞭。
國不可一日無主,樓蘭就派人到大漢,請求讓質子迴去繼承王位,漢武帝說:“不好意思,你們的質子在大漢不守規矩,被我給宮瞭,讓一個閹人迴去當你們國王,有點打臉吧”。
大漢這邊陷入僵局的時候,匈奴人手快,搶先一步把在匈奴的質子“安歸”給送瞭迴去,成瞭新的樓蘭王。
安歸長期生活在匈奴,已經妥妥的成為“匈奴派”,當上國王後,再次充當匈奴的打手,搶劫殺害中原商人。
這個時候,漢武帝已經去世瞭,但是漢武帝時代的老臣霍光還在,那暴脾氣,當場就壓製不住瞭。
霍光你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哥哥霍去病你一定知道,霍光正是在霍去病的提攜下,成為大司馬,在漢武帝去世的時候,成為托孤大臣,輔政漢昭帝,後來更是位列麒麟閣十一位功臣之首。
霍光請求漢昭帝齣兵樓蘭,但是漢昭帝不願意,沒辦法,霍光暗地裏找來瞭傅介子。
這個傅介子,也是個傳奇人物,他本是個小人物,是給漢武帝養馬的駿馬監,當年帶著36個人去大宛國采購汗血寶馬,大宛國的國王說:“老大,不是我不賣給你,是另外一個老大匈奴,不讓我賣給你,我們這當小弟的,也很為難呀”。
傅介子二話不說,帶著36個人就把在大宛國的匈奴使臣給殺瞭,一戰成名。
這次,傅介子仍然帶著36個人齣使西域,但是,卻額外申請瞭大量的金銀珠寶,霍光也不問乾什麼用,大手一揮:“批準”。
傅介子就帶著36個人來到瞭樓蘭。
在樓蘭城外,傅介子對守門的說:“大漢天子給你們賞賜瞭,快讓你們國王齣來迎接吧”。
安歸也是鬼精鬼精的,他自己乾瞭什麼事兒,自己心裏清楚,大漢天子怎麼會無緣無故給他賞賜,於是,他縮在王宮就是不齣來。
傅介子也不著急,說:“既然你們國王不要這麼多的金銀珠寶,我隻好去龜茲,大宛,烏孫,分給他們得瞭”。
一聽傅介子來真的,安歸有點動心瞭,畢竟這一籮筐一籮筐的金銀實在誘人。
可能安歸覺得是在自己的地盤,不會有什麼風險,更閤快,傅介子也沒有帶軍隊,隻有36個隨從,於是,安歸就齣城門迎接傅介子。
拿到瞭金銀,安歸放下瞭戒心,晚上宴請傅介子,喝到盡興處,居然摟著傅介子的脖子稱兄道弟。傅介子在安歸耳邊說:“大王隨我到裏屋,皇上另有賞賜”。
安歸就迷迷糊糊跟著傅介子進瞭裏屋,結果可想而知,被埋伏在這裏人一擁而上,身首異處。
殺瞭安歸後,傅介子接迴在漢朝的樓蘭質子尉屠耆,就是被漢武帝給“宮”瞭的那個樓蘭王子。
尉屠耆當上樓蘭王後,傅介子給他們改瞭一個名,叫“鄯善”。這也是為什麼史記中第一句話就是“鄯善國,本名樓蘭”。
史記中所記載的關於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山川,都是由張騫口述而來。
此後,樓蘭徹底臣服於大漢,並遷都於泥城,原來的樓蘭城由大漢派兵駐屯。
後來,由於孔雀河改道,羅布泊缺水嚴重,樓蘭人被迫遷移,在自然環境的侵蝕下,樓蘭遂成為一片荒蕪之地。
公元448年,北魏齣兵滅樓蘭,至此,樓蘭徹底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從這段曆史中,我們可以看齣,樓蘭和中原,其實並沒有多大的仇恨,他們隻是做瞭一些雞鳴狗盜的事情,之後被大漢順手給滅瞭,對於漢武帝五徵匈奴來說,這實在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瞭。
但是,為什麼後世的文人寫詩文,都要“滅樓蘭”,“斬樓蘭”呢?
可能隻有一個原因,“樓蘭”隻是西域諸國的一個代名詞而已。
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一直受到北方和西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秦漢有匈奴,唐有突厥,明有瓦剌。
古代文人為瞭錶達愛國豪情,就喜歡在詩文裏虐西域小國。而樓蘭,在中原的知名度高,又被大漢徵服過,因此,常常被文人拿來使用。
其實,他們在寫詩文的時候,也並不是針對樓蘭,針對是整個侵擾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比如王昌齡寫下那首著名的《從軍行》的時候,樓蘭已經亡瞭200多年瞭,和大唐之間哪有什麼仇恨,王昌齡也就是用瞭一個比喻手法而已。
這幾年,隨著“樓蘭美女”的齣土,以及各種小說的描寫,樓蘭已經成為人們心目當中的一個神秘之地,由於自然條件影響,樓蘭古城的秘密一直掩埋在黃沙之下。
根據衛星的觀測,孔雀河有再次嚮羅布泊附近移動的跡象,也許,在未來,羅布泊這個地方,會再次成為繁華的綠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