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2:45:22 AM
“
黃金裝戰馬,白羽集神兵。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
”,提及何應欽,這個在近代中國戰爭中舉足輕重、在國民革命軍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一生戎馬,身居要職,多次臨危受命,擔當獨當一麵的戰陣雄帥。
“
韆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很難想象,擁有這樣常人難以企及、輝煌一生的何應欽齣身貧苦,個人的起點並不高,能有後來位極人臣、軍功卓著的顯耀。
除瞭個人努力之外,還需感謝一個人,他的伯樂王文華,也就是在王文華手中,何應欽有瞭施展一身纔華的空間,也從此步入軍界,開啓瞭自己平步青雲的一生。
那何應欽的伯樂究竟何許人也,身為一代名將,又為何英年早逝,他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何應欽
齣身農村,投身革命
光緒末年,時值中國受到外族入侵,飽受欺淩,一個小男孩就在這樣風雨飄搖、風雲激蕩的環境下,降生在瞭貴州的一個小山村中,並沒有像網絡小說中韆篇一律的男主角一樣傢境貧寒,受人欺淩。
王文華所在的傢族在當地也算是名門望族
,世代經營,有著大片土地和産業,這樣的優渥富裕的環境給瞭他當時普通孩子所不可多得的上學的機會。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王文華少年時所接受的教育是在傳統書院中進行的,所習也是古典章籍,八股文章。
此時的中國已被列強用槍炮叩開瞭封閉的大門,逐漸長大的王文華感受到瞭政府無能,實事艱難,靠“之乎者也”是改變不瞭這個積弱積貧的國傢的,有瞭“自強覺醒”意識的他擺脫瞭傳統教育的束縛,投入到瞭新式教育的懷抱,考入貴陽優級師範。
讀書期間,心懷國事,渴望變革又報國無門,最終受國父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感召,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於改變的泱泱中華的革命之中。
王文華
一代將纔,西南領袖
“
江山代有人纔齣,各領風騷數百年
”,感受於革命之艱辛,一個文人的力量在這個亂世之中發揮不齣十一,於是痛定思痛,投筆從戎,從此開啓瞭自己戎馬生涯、四海為傢的一生。
武昌起義之後,清帝退位,此時擁兵自重的袁世凱假藉擁護革命,實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後復闢北京,想要繼續延續韆年來的封建統治。
消息一經傳齣,
一時間人群激憤,民怨沸騰,
無數鮮血和生命所換來的共和,最後卻名存實亡,曆史的倒車再一次齣現。
此時已經身為貴州軍總司令的王文華對於袁總統的所作所為也是大為不滿,經過多年戰爭的曆練,自己早已不是那個隻會提筆寫詩的文人。
20世紀初,王文華響應中山先生“保國運動”之號召,率軍齣徵北洋政府所控製的川湘兩地。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王文華的黔軍兵勇將猛、所嚮披靡,在曆經殘酷的戰鬥之後,用慘烈傷亡、九死一生換來瞭節節勝利。
此時的北伐軍民心所嚮,在經曆瞭初期的艱難之後,贏來瞭全麵開花的捷報頻傳,王文華更是忠勇更是被孫中山稱為“
西南後起之秀
”。
招賢納士,改弦更張
“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纔
”,隨著護國運動的成功,袁世凱悄然退位,此時的中國該如何發展,是堅持新政還是換湯不換藥,這在當時軍閥割據的中國是大事也是難題。
草創天祿、雲雷相生的貴州新政府同樣麵臨著這個問題。
此時的政治形勢,分為改革派和保守派,
對於這場權利的遊戲,誰都不敢疏忽大意。
堅持三民主義的王文華自是當時貴州改革派的領袖,掌管軍隊的他首先從軍中做起,引進受過新式軍事教育的人纔,誠意滿滿,開價極高。
當時畢業於日本振武學堂的何應欽,歸國而來,講究論資排輩和人情世故的軍隊,
對於這個剛剛迴國又毫無人脈的新人並不熱衷。
沒有太好去處的何應欽在履險如夷之時收到王文華的熱情相邀,自是感激涕零,引為知己。而王文華也通過大批的引進新式人纔,在軍中大換血的同時提升軍隊戰力。
宵小作祟,英年早逝
“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自古沒有不流血的革命。護國運動的成功並沒有換來中國各省的精誠團結、實行共和、共謀發展,依然是軍閥割據,各自為政的亂局。
其中勢力最為強勁,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對於“共和理念”依然是虛與委蛇,一時之間,中國的前途命運又是虛與委蛇、暗潮湧動。
“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享受到權利滋味的各地政府少有心懷中國統一、民族大義,怎會輕易將手中的軍隊和權利上繳新政府呢?
早已洞悉一切的王文華對於通過和平手段來解決已經沒有瞭信心,加上北洋政府的又一次背叛,新政府力量不足的情況。
王文華決議發動軍事政變,建立新政。掌握大部分軍事力量的王文華在何應欽等心腹力量的周密計劃下,用電光火石、應接不暇的操作,逼迫原首腦退位。
而此時身在上海,以為大局已定的王文華卻沒想到,即將迎來的不是自己主持貴州軍政的局麵,
而是受人暗害,黯然離世的結局。
王文華自己也沒想到,最後嚮自己下手的是自己一手培養的軍中之人。
其部將忌憚王文華歸來之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及對於自身權利的性質,於是暗中雇傭殺手,在王文華在酒店中酒足飯飽,毫無防備之時,一擊斃命。
嗚呼哀哉,本該大有作為,建立一番功業的王文華就這樣草草收場,身為一代名將沒能死於疆場、馬革裹屍而死於權利的更迭下陰謀和暗算,英年早逝,草草收場。
讓人感慨命運無常的同時,也讓人對那個艱難的時代有所知曉。
而王文華忠肝義膽的錶現,也如一顆流星劃過那個黑暗的時代,用自己璀璨而短暫的一生,照亮瞭革命後人,照亮瞭前進的方嚮,“
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