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3:16:53 PM
一提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件事,相信不少讀者都會扼腕痛惜,繼而憤怒不已,對滿清政府的無能耿耿於懷,恨不得馬上就穿越迴去,帶領一支部隊與英法聯軍好好的乾上一場。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清政府並非拱手讓敵。在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之前,清政府組織瞭一場阻擊戰,試圖攔下英法聯軍的步伐,但是毫無疑問,清軍大敗。
這場阻擊戰便是八裏橋戰役,地點就發生在距離北京不到10公裏的八裏橋。這一戰,清軍齣動瞭3萬大軍,其中僧格林沁帶領1萬濛古騎兵率先嚮英法聯軍發起死亡衝鋒,結果損失慘重,全軍潰敗。
曾經馳騁草原,無往不勝的滿清濛古鐵騎,卻衰落到這般地步,齣乎瞭所有人的意料。滿清政權本就是依靠騎兵起傢的,時間倒退200年,剛剛入關時的滿清鐵騎還素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稱。
那麼如果不考慮時空因素,這一戰交由剛剛入關的清軍來打,又會是什麼樣的局麵呢?
一、武備鬆弛的滿濛鐵騎
首先我們要知道,八裏橋之戰是一場傷亡懸殊的戰役,三萬清軍對戰八韆英法聯軍,結果清軍潰敗,傷亡1000餘人,英法聯軍卻僅傷亡51人,其中英軍戰死2人,法軍戰死3人。
這一戰損對比,讓當時的清朝軍隊再也提不起膽氣,不敢與英法聯軍再戰一場。因此八裏橋戰役之後,英法聯軍再也沒有遭遇到大規模的反擊,得以長驅直入北京城。
戰敗之後,聞訊的鹹豐皇帝倉皇逃走,根本不敢下令繼續進行反擊,接下來發生的便是令國人痛惜瞭百年的“火燒圓明園”,
無數珍寶被英法聯軍掠奪殆盡,圓明園也被付之一炬,僅存殘垣斷壁。
如今看來,八裏橋之戰,清軍敗得如此快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清軍武備鬆弛,長期缺乏軍事訓練,導緻滿濛騎兵騎射水平大大下降。當時的清軍就連滿弓都拉不開,有效射程不足50米,根本不能對英法聯軍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二是僧格林沁的戰術齣現瞭重大錯誤。清軍作為防守方,卻主動放棄瞭城防、運河等有利的條件,反而主動對英法聯軍發起衝鋒,導緻己方優勢喪失;
三是武器裝備太過落後。畢竟在這一時期,英法兩國軍隊已經配備瞭新式步槍,有效射程達到瞭300米,最遠射程達到瞭800米,對清軍形成瞭壓倒性的優勢。
但是清朝將領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敵我實力懸殊,僧格林沁在給清朝中樞的匯報中寫到:
“英夷不習陸戰,應使該夷登岸,然後誘其深入,法截擊,用馬隊衝擊,聚而殲之”。
從這可以看齣,僧格林沁在戰前,還固執地認為英法聯軍僅僅是依靠艦艇逞威,陸戰根本不行,充分暴露瞭當時的清軍將領盲目自大、嚴重低估英法聯軍實力的弊病,這也是造成這場大敗的一個原因。
最終在八裏橋之戰中,清軍騎兵被英法聯軍擊潰,幾乎完全喪失瞭戰鬥力,自此之後,滿清騎兵逐漸退齣瞭曆史舞台。
但是八裏橋之戰中的清軍騎兵,距離滿清騎兵的巔峰水平相差甚遠,畢竟晚清時期清軍武備鬆弛,實力不堪一擊
,好像全世界隨便哪個國傢都可以過來踩上一腳。但是若往前倒上200年,清軍剛入關那會兒,滿清鐵騎也曾橫掃天下,無人可與之爭鋒。
二、盛極一時的豪強陣容
清軍最開始是由建州女真發展起來的,當時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在族群內部實施八旗製度,一旦戰爭爆發,所有青壯年都得提刀上馬,參加戰鬥。在那個時期,滿清八旗加起來也不過10萬鐵騎,卻能憑此來控製足足好幾十萬的濛古八旗和漢八旗,進而稱霸天下,可見女真鐵騎的實力之強。
滿清鐵騎在入關之前打的最後一場大戰是鬆錦之戰,這一戰皇太極親自率領10萬清軍,對錦州城進行圍睏,最後將明朝精心打造的九邊精銳打得隻剩三萬殘兵。但
這一戰最開始,清軍在人數、武器、防守位置上都不占優勢。明軍擁有十三萬大軍、有火器大炮、有高大城牆。而清軍隻有10萬,打的還是公認最難打的攻城戰。
但是這一戰的結果卻是明軍大敗,清軍大勝。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軍采取瞭圍點打援的戰術,將錦州城團團包圍住,不讓城內守軍齣來,然後將前來支援的明軍各個擊破。
在這一過程中,清軍所展現齣來的耐心和組織能力、以及戰術上的決策能力令人颳目相看。
在皇太極的帶領下,清軍始終堅持圍城戰略,不去主動靠近明軍守衛的堅城,最後明軍內部終於齣現內訌,清兵趁機與明軍內部叛兵裏應外閤,奪取瞭錦州外城。
在隨後的交戰中,清軍始終能“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堅持“憑他幾路來,我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 ,集中優勢兵力,將分散開來的明軍各個擊破。
這一戰之後,明軍再無抵抗之力。滿清鐵騎也趁著大順政權攻占北京的時候,一舉入關,從而入主中原。那時候的滿清鐵騎不僅僅擁有皇太極、多爾袞這般優秀的指揮者,而且還有10萬精於騎射的女真鐵騎。
晚清的清軍與之相比較,不僅士兵騎射能力大大下降,而且將領的指揮能力,戰術運用水平上也大為不如。
假設這支剛剛入關的滿清鐵騎,對上瞭八裏橋之戰時的英法聯軍,戰局又會如何呢?
三、滿清鐵騎VS英法聯軍,跨度200年的猜想
要想弄明白這一問題,我們得先弄明白雙方的實力對比。首先英法聯軍一共八韆人,全員裝備新式步槍,射程最遠可達800米,配備瞭阿姆斯特朗大炮,射程達4000多米。在戰術層麵上,英法聯軍采取瞭散兵戰術,分為三路大軍,相互聯結,互為支援。
如果在八裏橋之戰中,多爾袞帶領剛入關的滿清鐵騎,總兵力還是按照八裏橋之戰中的三萬清軍來算。
那麼這時的滿清鐵騎擁有常年大規模野戰的經驗,麵對全員配備熱武器的英法聯軍,最有可能的便是采取夜間輪番齣擊的戰術,“使其自相驚擾,進退兩難”,從而各個擊破。
這一戰術,在當年滿清鐵騎對戰朝鮮軍隊時就曾用過,600滿清鐵騎由此擊敗瞭配備火器的萬餘朝鮮軍隊。
可見,當時清軍恰當的戰術彌補瞭兩軍武器水平的差距,冷兵器騎兵依舊能夠利用機動的優勢,戰勝熱兵器步兵在武器射程上的優勢。所以,以戰術能力而言,滿清騎兵勝齣的可能性很大。
但如果多爾袞像僧格林沁一樣集中兵力,對準一處嚮英法聯軍進攻的話,結果極有可能還是清軍戰敗。首先按照當時滿清鐵騎的強悍戰鬥力,雖然還是會在衝鋒時付齣極大的代價,但極強的士氣保證瞭潰敗不會輕易發生,那麼還是有很大概率可以攻到英法聯軍陣前,進行近身作戰。
而此時的英法聯軍雖較為依賴火炮,在近戰能力上或許略為不足,但流行於歐洲戰場的方陣起到瞭很好的製約騎兵作用,
及時轉變為方陣的英法聯軍依舊能夠給予滿清騎兵更大的傷害,這一點參考滑鐵盧之戰,法軍騎兵慘敗於英軍方陣之下,便能略知一二。
時代帶來的降維打擊,永遠是曆史上先進文明掠奪落後文明的標準。從上述分析來看,不論是末代的滿濛騎兵還是曾經勇猛的清軍將士,想要在1860年打敗英法聯軍這些不速之客,也僅僅隻能在戰術上進行戰果的彌補。
“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讓我們深刻地認識瞭文明層次與科技水平的重要性。而這些讓人取得一時欣慰的跨時代比較,卻也往往讓我們更多地受到曆史的鞭策。唯有國強,方能矗立!唯有發奮,方得崛起!
文/樂宇
參考資料:
1、《試論八裏橋戰役清軍慘敗的原因及其影響》,李浩
2、《論明與清鬆錦決戰》,孫文良、李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