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2:24:26 PM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曆史被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安史之亂前,唐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安史之亂後,則成瞭藩鎮割據、多種勢力角逐的政治局麵。對地方武裝的抑製讓中國尚武精神開始衰落,對外族的排斥,也讓漢唐以來對各種文化兼容並蓄的大國氣象不復存在。這些都對五代和宋初的政治走嚮也造成巨大影響,所以說安史之亂的影響力是持續的、跨時代的。
玄宗統治初期,以姚崇、宋�Z為相,改革吏治,勵精圖治,使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異常繁榮,史稱“開元盛世”。這種現象在天寶初年達到鼎盛,但繁榮的背後,一些危機開始醞釀。當時,唐朝繼承北魏開闢的均田製,但由於土地兼並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增大,均田製逐漸瓦解,失地農民越來越多。農民沒有土地收入,就沒有能力繳納賦稅,為瞭擺脫官府管控,開始外逃至欠發達地區。所以政府能夠管控的人口越來越少,兵製和稅收等都有相應的影響。安史之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而安史之亂之所以能夠爆發,大體來自於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唐朝邊防守衛製度下,安祿山勢カ壯大;二是安祿山和楊國忠將相失和。
唐朝對外戰爭非常多,為保衛關中,唐玄宗設置八個軍區(軍區長官兼當地行政和財政,稱節度使)分彆駐守西北和東北,通過募兵製招募來的職業軍人,絕大多數交給這些節度使管製。加上兩個南方節度使,唐朝地方軍兵力是中央軍兵力的5倍。邊地將領開始擁兵自重。唐朝有“齣將入相”的製度。李林甫擔任宰相後,擔心在邊境功勛卓著的節度使被調迴朝中擔任宰相,威脅自己的地位。就嚮玄宗建議提拔邊境將領中的少數民族將領擔任節度使。李林甫覺得這些人文化水平低,不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少數民族將領英勇善戰,唐玄宗覺得此舉可以加強邊境防衛,遂采納瞭李林甫的建議。
在邊境少數民族節度使中,玄宗、李林甫特彆欣賞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安祿山也賄賂李林甫,討好楊貴妃,在唐玄宗麵前裝傻賣乖,獲得玄宗信任,許他節製平盧、範陽、河東三鎮,控製東北、河北、山西的廣大地盤,總兵力占全國兵力的40%左右。安祿山所轄三鎮
第二個原因,安祿山、楊國忠將相失和。李林甫是安祿山的貴人,安祿山敬他畏他。但後來楊國忠任宰相,安祿山覺得他隻是靠裙帶關係上位的小混混,對他嗤之以鼻。這種跟對待李林甫截然相反的態度,讓楊國忠咬牙切齒,所以楊國忠一有機會就跟唐玄宗說安祿山要謀反。但玄宗信任安祿山,沒采取任何防範措施。說服不瞭唐玄宗,楊國忠自己動手搜集安祿山謀反的證據,秘密逮捕並殺害瞭安祿山留在長安的綫人。隨著楊國忠“逼迫”的腳步越發緊湊,安祿山大概除瞭加快謀反的步伐也彆無選擇瞭。所以很多人說,安祿山造反,是楊國忠逼迫的。
長安不保,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等人,在禁衛軍的護衛下,打算齣逃至成都。但行至馬嵬坡,禁衛軍將士們覺得這一切都是楊國忠惹的禍,遂發動兵變將其殺死,又逼唐玄宗下令縊殺楊貴妃。隨後,玄宗前往成都,太子李亨與其分道揚鑣,北上朔方,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這就是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兼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後任河東節度使。二人奉詔討伐叛軍,在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安祿山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以緻失明。他又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再者,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兒子安慶恩,頗受祿山寵愛。當時,安祿山次子安慶緒頗有戰功,在諸子中地位最高,他擔心父親重視慶恩,所以聯閤安祿山身邊宦官,將其殺害。安慶緒自立為帝,年號載初。
安史之亂的爆發,自然是唐朝社會製度齣現危機使然,也有唐玄宗晚年不復英武的原因。但大唐盛世一落乾丈,以緻對後世也影響深遠,這估計是誰也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