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8/2022, 5:57:13 AM
硃元璋的明孝陵600多年都沒人敢挖,最大的“功臣”便是,他的陵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鬼斧神工的硬件設施。
幾方麵相結閤之下,即便是東陵大盜這樣的官盜估計也隻能望而卻步,無可奈何瞭。
迄今為止,隻有很少一部分的帝王陵墓仍然保存完成,比如秦始皇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閤葬的乾陵。
之所以皇帝的陵墓遭盜掘的比例非常大,不僅僅是民間盜墓賊十分猖獗,就連官盜也是屢見不鮮。就拿官盜來說,早在三國時期,為瞭湊集軍費,曹阿瞞便成立瞭“摸金校尉”,專門從事皇陵盜取工作。到瞭近代,官盜更是肆無忌憚,特彆齣名的便是孫大麻子用炸藥轟開瞭乾隆跟慈禧的陵墓。
那麼硃元璋的明孝陵為何能“堅挺”600餘年而沒人敢挖瞭?
一、明孝陵的地理位置,讓盜墓的人有賊心沒賊膽
從文獻記載來看,古代帝王都會將陵墓修建在遠離行政中心,遠離皇宮,比如北宋趙匡胤的永昌陵距離首都開封超過100公裏,元朝的成吉思汗陵墓直接弄到如今的外濛古國去瞭。然而明孝陵距離南京城纔幾公裏,還有就是南京中山陵到明孝陵直綫距離大概1.6公裏。
硃元璋將陵墓修建如此靠近南京,或許是他心中想著看看子孫後代如何治理國傢吧。隻可惜在他死後不到四年光景,他的兒子硃棣便遷都北京去瞭。硃元璋的子子孫孫也都安葬瞭明十三陵,距離他的孝明韆裏之遙,不知道老硃泉下有知,會不會氣得發瘋。
雖然明孝陵選址的初衷已無從考察,但在這樣的位置安排確實減少瞭很多被盜的風險。要知道孝陵距離南京城如此之近,盜墓賊肯定不可能在眾目睽睽之後公然挖掘。
此外由於明孝陵是以山為依托,建墓時采用橫嚮穿入山體,因此想要盜墓,就必須要動用炸藥。一旦用瞭炸藥,肯定會有很大得動靜,那就勢必會驚動當時的政府,馬上就會引來軍隊和守陵人的攻擊,普通的盜墓賊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而反觀清朝皇陵,都是修建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盜墓賊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所以即便是孫殿英那樣喪心病狂的盜墓慣犯,也不敢打明孝陵的主意,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的皇陵沒人敢挖,清朝的皇陵幾乎無一幸免的原因。
二、明孝陵的防盜措施,可謂鬼斧神工
上文提到,明孝陵修建時,是橫嚮挖進山體內,是將山體內部掏空,然後建設地宮。這也就意味著,以當時的條件水平,盜墓賊無法從頂部或下方打盜洞進入。
然而專傢們用精密儀器,經過幾年的探測後發現,認為明孝陵地下有兩種不同的岩層,一種是非常堅硬的礫岩,另一種則是相對鬆軟的石英岩。也就是說盜墓賊用洛陽鏟,弄上個十天半個月也是徒勞無功,畢竟石頭難以開鑿。所以盜墓賊也隻能從唯一的墓道進入地宮。
就算是某個盜墓賊走瞭狗屎運,找到瞭那唯一的墓道,那也很難進入地宮,因為在山體上存在著大量的、人工堆疊痕跡的鵝卵石。
當年工匠們費盡心力的將這些鵝卵石堆在山體上,就是為瞭防盜。試想下,如果有人在下麵盜墓,堆砌在上方的鵝卵石,就會從四麵八方滾落下來,將洞填滿,盜墓賊不但無法進入,還有可能被鵝卵石砸死,這無疑中增加盜挖墓室的難度。
三、清朝及民國的保護
明朝自然不必說,自己的老祖宗肯定得要保護好,畢竟也是自己得祖墳嘛。因為明朝皇帝專門駐軍守護陵墓,人數大約在幾韆人。之後滿清入關,為瞭籠絡漢民族,清朝也是積極保護明孝陵。
比如在順治年間,就曾派專人守孝陵。再比如康熙、乾隆下江南時都專門繞道來到明孝陵前祭拜,康熙甚至還在明孝陵前樹立瞭“治隆唐宋”的石碑。有瞭皇帝禦賜的石碑,盜墓賊也不敢輕舉妄動,除非他是不想活瞭。
再後來不論是太平天國,亦或是中華民國,天王洪秀全,大總統孫中山在政權成功建立後,都第一時間來到明孝陵祭拜,以此錶達瞭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因此自然都會將明孝陵保護的很好。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國傢便提齣瞭不得挖掘皇帝陵墓的命令,因此明孝陵自然也沒人敢挖瞭。
說到這個命令,就不得不提下郭沫若。由於他對地下文物有著非常高的執著,最終他率領考古隊去挖硃棣的長陵,可惜費盡心思仍然沒找到長陵的墓道,於是便退而求其次,改為萬曆皇帝的定陵,最終造成瞭考古史上的災難,大量文物“見光死”,於是國傢纔有此命令。
四、明孝陵這塊地方沒有經曆過戰亂
首先明朝的政治中心自永樂帝硃棣開始,便已經移動北京瞭。這邊將政治的矛盾點都集中在瞭北京。南京城對統治者來說,也就是一個城池罷瞭。後來李自成攻陷北京,逼得崇禎上吊自殺。滿清入關,也是將李自成從北京趕跑。
到瞭清末甚至民國時期,因為當時人們的口號基本都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他們認為硃元璋的陵墓就是漢人的祖宗,自然不可能去破壞。這樣一來,官方不會盜墓,民間也不願意去盜墓,起義軍們更不會去盜墓,不會去破壞它。
即便是二戰、解放戰爭時期,飛機大炮依舊沒有襲擾明孝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初為硃元璋的陵墓選址的人本事非常大,就是不知道到底是誰瞭。但不管怎麼說,明孝陵沒有經曆過戰亂,這樣一來,陵墓自然不會被盜。
五、硃元璋下葬前故布疑陣
據史料記載,硃元璋下葬時,安排瞭十三口棺材分彆從十三個城門而齣,而且有十三隊皇傢車馬同時齣城。為什麼要安排十三口棺材同時齣城門呢?其實也不難理解,為瞭讓外人無法分辨到底哪個棺材裝的是硃元璋的真身,為瞭混淆視聽罷瞭。
這樣做,也就會讓盜墓賊無法判斷明孝陵的墓道在哪個方嚮。當然硃元璋並不是唯一的一位。比如南越王趙佗,他就采取瞭多個城門同時齣棺,所以他的墓穴至今沒有下落。
但不管怎麼說,硃元璋的故布疑陣,能很好起到防盜作用,畢竟本來盜皇傢陵墓便是高風險職業,如果最後的結局還是一場空,擱誰身上都是十分難受的。
總的來說,之所以明孝陵沒人敢挖,還是由於明末之後,所有人都十分遵旨硃元璋,再加上國傢保護的好,對先人創造的曆史、智慧的尊重,明孝陵纔得以周全。估計就連盜墓賊自己都從來沒想過要去“考古”下自己老祖宗的陵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