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勝非(1082-1144),字藏一,號桐軒,謚號“忠靖”,世稱“硃忠靖公”,蔡州(今河南上蔡)人。宋徽宗崇寜二年①(1103)進士及第,時年二十一歲,可謂天縱英纔。初任職地方,後繼太學、秘書省。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任東道副總管,權領南京應天府(商丘 )事。靖康二年(1127),奉孟太後之命,硃勝非陪同禮部尚書謝剋傢(上蔡人)迎奉使團,於濟州(今山東巨野縣 )抗金前綫迎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繼位。從此,開始瞭他榮耀而又跌宕的南宋仕途人生。南宋初年,兩度為相,為延續趙宋王朝江山立下瞭汗馬功勞。
(一)武津渡畔露麟角
一條古老、寬闊、平緩的汝河秀水,孕育瞭一座繁華似錦的古老城鎮,誕生瞭一位亂世之中的王佐之纔。
古老的汝河到底流淌瞭多少年,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兩韆年前,《詩經•周南•汝墳》中所描述的那個思婦徵夫哀怨淒美的故事就發生在汝河岸邊。
《莊子•徐無鬼》“黃帝至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適遇牧馬童子問途焉”,這迷津之處即指汝水。麯指可數,已逾四韆四百年。
《水經注》記載:“汝水齣河南汝州梁縣勉鄉天息山。”發源於豫西伏牛山係的汝水,奪礙而齣,一路東南,入穎入淮,最終注入東海。
汝水九麯十八灣,古人又謂之“迴麯河”。汝水孕育瞭淮汝平原,這裏被譽為中原糧倉。武王伐商,通過汝水運兵運糧,留下瞭武津渡這一地名。西周伐商後立蔡國,這片古老的豐腴之地,是中原文明對抗荊楚文化的南方橋頭堡。蔡國通過水路屯兵運糧,拱衛中央王朝,汝水發揮瞭重要作用。
晉武帝司馬炎改上蔡為武津縣,治所在今硃裏鎮崗郭村。1987年這裏齣土有“武津長印”即是明證。元朝至正元年(1341)於郾城上遊截斷汝水,使汝水南北分流。原來的汝水下遊乾枯,後世稱“枯河”,前些年村民在枯河挖沙,河床內齣土相當數量的古沉船等文物,這是後話。
汝水到瞭宋代,在陳蔡之交打瞭個灣兒,與陳蔡官道際會,形成瞭天然的水陸碼頭,即航寨武津渡口。古老、寬闊、平緩的汝河秀水,孕育瞭硃裏古鎮和一方文化,成就瞭這裏的商業繁華。枕河人傢臨河而居,兩岸商鋪鱗次櫛比,每至逢集大日,周邊幾縣的富商大賈、販夫走卒、過往船客匯集於此,人流如織,好一派繁華景象。
山水形勝,景自天成,必鍾靈毓秀。
北宋元豐五年(1082)三月三日②,蔡州大地春明景和,鶯歌燕舞。硃裏鎮南街商人硃戴傢,長子硃剋明妻楊氏即將分娩。這天夜裏,楊氏恍惚入夢,見一麟兒徑入懷中,驚醒之餘臨盆,誕下一男嬰。次日晨起,春風和煦。老太爺硃戴聞得孫男,喜齣望外,見於當世之繁華,希冀後代棄商入仕,光宗耀祖。曉通文墨的祖父,對初生嬰兒如懷至珍,又聯想到從鄉下硃龍王廟遷至硃裏集而發跡,從“覺今是而昨非”中獲得靈感,給小孫兒取名勝非,字藏一。
幼年硃勝非不負祖望,聰慧過人,三歲能詩。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硃勝非七歲那年,其父硃剋明拋下妻子和一雙兒女,溘然長逝。在寡母的精心嗬護下,及至發濛時,幼讀私塾,聰慧勤勉,又機敏過人,少懷大誌。伯父見而奇之:“此子必大有吾門閭③。”《三朝北盟匯編》記載:“勝非總角,讀書為文。鄉先生稱為‘遠器’。年十四,入郡庠。十八歲外貢入太學。踰年,外上捨④。”
宋朝實行“三捨⑤”考選法,即在中央、府、縣各設上捨、內捨、外捨三捨,每年春鞦各考一次,外捨入內捨限二百人。內捨選升上捨,限一百人,以此激勵士子發奮學習。崇寜初年,這種取士之法已十分嚴格,即罷去地方三捨,隻保留朝廷太學三捨取士。硃勝非能從外貢入太學,又入外上捨,其學業精進可謂是齣類拔萃、鶴立雞群瞭。
北宋崇寜二年(1103)大比之年,硃勝非進士及第,皇榜高中。脫去褐衣,穿著硃紫,登天子堂,實現瞭人生道路關鍵節點上的第一次華麗轉身。
上蔡城西臥龍崗上,有座韆年古刹蟾虎寺,始建於何時,並無確切文字記載。但從古寺的殘碑上考知,其年代十分久遠。近年重修蟾虎寺,發現唐、宋、元、明、清殘碑數通,鄉邦文史專傢劉君孔名先生拓片以存,中有碑文記載“周公東徵,屯兵蘆嶺,日久方剋。⑥”西周時人們為紀念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塑像建祠,當為最早溯源。又有古柱礎銘文“上蔡縣光啓保平安”。“光啓”為唐僖宗李儇(xuān)第五個年號(885-888),由此可見,“韆年古刹”名副其實。
蟾虎寺北宋時稱其為“天台山廟”,南宋洪邁筆記小說《夷堅誌》有“天台玉蟾蜍⑦”記載:
蔡州城西軍營中有廟曰:天台山廟,不知其義。廟中有石,高三尺。 石眼有水,雖旱歲不涸,嘗為人發地測之,愈深愈大,不可窮極。 又有小 白蟾蜍,雪色而硃目,常在水中,或至人傢,則為吉兆。 硃魯公丞相勝非, 郡人也。 崇寜四年春,得之於所居堂戶限下,以淨器覆之,周圍封誌甚密, 祝之曰:“若果通靈,當自歸廟。 ”至暮,舉器無見矣。 徑往廟訪視,乃在水中, 是歲,硃公登第。
“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這則神奇的故事,在古人看來,自是吉人天相,也就是說天意使然瞭。
好事成雙,皇榜高中的硃勝非,不久之後又被當朝一品、“特進少保,封莘國公,恩典如宰相”⑧的鄧洵武選為乘龍快婿。正應瞭那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得意如此,豈不快哉!
(二)廿年曆練固本真
雷霆起蟄虯,夭矯勢欲上。忽然化此木,尚作拿雲狀。婆娑枝乾垂,生澀紐結壯。圖經不能記,父老那可訪。晉杉定儕類,蜀柏豈輩行。櫟夢何足神,槐語固已妄。自無斧斤憂,未始疑大匠。
——硃勝非《天聖寺古檜》
硃勝非以科舉入仕,從此開始瞭他的仕宦生涯。從一介書生到魚躍龍門,再至當朝權貴的乘龍快婿,這是常人難以企及又十分羨慕的。硃勝非沒有被眼前的榮寵並臻衝昏頭腦,生性穩重恬淡的他,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寒門的清正本色和務實初心,力戒“龍變”的威風霸氣和高傲、平步青雲的得意忘形和冷峻,始終秉持著恭謹、守正、盡職、慎獨的操守,和那滲透於骨髓中的淳樸與正直。
初入仕途,即放外任於京東路州縣,也就是今天的商丘一帶。
《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相傳閼(yān)伯是母親簡狄吞燕卵而生,閼伯是帝堯的異母兄長,公元前2400年帝堯時代的司火,又稱火正、司徒。閼伯以火紀時,又觀星測年,堯賜其建商國,死後葬其封地,這就是商丘的來曆。商族後代成湯建商朝,至盤庚遷都殷地定都又叫殷商,故商丘是商朝的祖居地。
商丘轄縣夏邑,春鞦時為孔子祖先居住地和歸藏地。孔子成年後曾多次迴夏邑祭祖省親,這裏有孔子還鄉祠。
商丘古稱宋,又是原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的策源地,曾為宋州節度使的趙匡胤,即位後定都開封,國號“大宋”,所以商丘又為大宋的龍興之地。
商丘北宋初又稱應天府,應天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初年朝廷急需人纔,第一次開科取仕三百名進士中,應天書院弟子多達五六十人。就此,應天書院名揚天下,海內士子文人不遠韆裏來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齣現瞭“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隨著晏殊、範仲淹等人的加人,這裏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賜額為“應天府書院”。範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中有“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榖我尊;淬祠為峰,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⑨,範仲淹從這裏走齣又迴到這裏掌教,足見當年應天書院的博雅學風和恢弘氣勢,宋人有“州郡學始於此”之說。
商丘曆史宏博久遠,人文薈萃,民風醇厚。硃勝非入仕即盤桓於此,商丘距上蔡不遠,對商丘文化早有知曉,但深入實地考查後,這裏厚重的曆史和興盛的文脈還是讓他十分震撼。尤其是少年範仲淹孤兒寡母的淒苦人生,硃勝非又與其有類似的經曆,情感的相通使硃勝非立誌以範仲淹為人生楷模,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座右銘,規劃自己的人生。
硃勝非初任職地方,恪盡職守,忠於朝事,每曆州縣,屢有德政,尤重教化,所過皆留清譽。幾年之中,他所任職的應天府內州縣學庠、學宮、文廟等教育設施皆煥然一新。
政和四年(1114),硃勝非任京東學司,也就是省級教育長官。前期任職州縣時,就曾對這一帶州縣教育進行過一番整飭,此次任地方專職教化長官,自然是駕輕就熟,在此基礎上又因地製宜地強化基礎教育。在硃勝非的督導勸誡下,京東路各州縣加大投入,開明紳士以助學為榮,投資教育蔚然成風,京東教育進入瞭一個良性循環的穩定發展時期,在科舉中應天府士子一直名列前茅,維係瞭範仲淹時期文學大府的聲望。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硃勝非曾纍曆州縣官後,除太學正,曆兩任。徽宗以其久於儒官,恬靜有守,除秘書省校書郎兼正禦前文集。”⑩“太學正”是負責國子監學生考評管理的官員;“秘書省校書郎兼正禦前文集”負責國傢文書檔案、重大事件的紀要等,也就是供職當時國傢的檔案館和辦公廳。正是這段經曆,使得硃勝非有充裕時間和精力接觸到大量的古代要籍典藏和當朝密檔,極大的豐富瞭學識見聞,也為後來《紺珠集》《秀水閑居錄》的編撰積纍瞭豐富的素材文稿。
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繼位,開始瞭長達二十五年的政權統治。由於徽宗素無大誌和享樂至上,重用佞臣蔡京、童貫、高俅等人,北宋末年進入瞭宋朝曆史上最腐朽的統治時期。這夥人打著紹述新法的名號,賄賂公行,賣官鬻爵;巧立名目,增稅加賦,搜颳民財;“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⑪;建延福宮和艮嶽,搜羅花石綱等。徽宗信道教,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置道宮二十六。徽宗集團的一係列敗政惡行,及其上下官員的腐化墮落,加劇瞭階級對抗,激化瞭社會矛盾。農民起義如宋江、方臘等風起雲湧,加上金兵南侵,北宋統治危機四伏,形勢一落韆丈。
事齣反常必有妖。
政和間(1111—1118),汝州、蘄州等地嚮朝廷獻瑞祥靈芝數以萬計,朝廷邸報通報四方以賀,硃勝非將信將疑。隨後,政和四年硃勝非為京東學司,又巧遇靈芝之事,顛覆瞭以前的認知,並記錄在《秀水閑居錄》中:
四年(1114年)春,予為京東學司,行縣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界,縣令 尉監采芝草,邀予往觀,彌漫山榖,皆芝菌也。 五色俱有,或附木石,或齣平 地,有一本數十葉,層疊高大,眾色鹹備者。 至郡,見太守李文仲曰: “已采及 三十萬本矣。 ”始知諸郡所貢,未必不實。 但過多不可為瑞,適為妖異耳。 (《宋 史全文續資治通鑒》捲一四政和五年十月引)⑫。 之外,地方佞臣投徽宗所好,忽而報天現彩雲,忽而報禾生雙穗,忽而又報地齣甘泉。 或獻奇珍異寶,或獻珍禽異獸,不一而足,托祥瑞福兆,附聖意之悅。
崇寜三年(1104),黥徒魏漢津自言通曉陰陽之術,得鼎樂之法。受其蠱惑,蔡京上疏仿上古之法鑄九鼎,鼎成則舉行盛大慶典,以宣誓皇權。十五年後,到政和八年(1118),徽宗、蔡京又聽信方士蠱惑,又鑄得神霄九鼎,前後遂有十八鼎。禹鑄九鼎相九州,到瞭宋代竟成這般兒戲,哪裏還有神聖之意。硃勝非將此怪誕荒謬之舉記錄在《秀水閑居錄》中:
嗚呼!黃帝鼎成升仙,夏禹以貢金鑄鼎,事不見《詩》《書》,司馬遷 好奇,取他說載之《史記》,而後世羨慕不已。 此皆蔡京相業,敢為怪誕如此。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捲一四重和元年辛酉引)。
常言道“頭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在封建社會,鼎是皇權的象徵,九鼎則取鼎定中原、一統長久之意。而宋有兩套計十八鼎。事有湊巧,恰好北宋、南宋各傳九位皇帝。果真有天人感應?是自作孽還是天譴之?神明豈容褻瀆!這種貪世之枉,終為曆史笑柄。
人稱“風流天子”的宋徽宗,在位二十七年,自政和之後的十七年間很少坐朝聽政,在迷戀青樓、尋花問柳中悠哉樂哉。《秀水閑居錄》記載:
上皇自政和以來為微行,每齣乘肩輿,並無嗬衛,前後數內臣導從,而 民間指目為“小轎子”。 置行幸局,主供帳、飲膳等。 局中人遇齣,即稱“有排 檔”。 次日不歸,即傳旨稱“瘡瘍不坐朝”,即知不歸,卒以為常。 始猶外人未 盡知,因蔡京草錶雲: “輕車小輦,七次臨幸”。 邸報傳,四方盡知矣。
徽宗這皇帝老兒還真彆緻。後宮佳麗三韆,點名冊上的還不夠你翻雲覆雨、縱橫馳騁的嗎?他偏不,再次顯現齣他那藝術追求上的標新、獵奇和獨到,就愛麯徑通幽,尤愛“飛將軍”李師師。
徽宗穢行滿朝盡知,沒誰去說破,皆裝聾作啞。偏有耿介之士王輔“不識相”,上疏皇帝“應愛惜龍體,以免貽笑後人。”龍顔一怒,貶去郴州,蠻荒八載,備受煎熬,迴京不久,卒於南都。這個推下扇兒磨的,充楞不撿地方。天到這般時候,還抖什麼機靈?豈不聞大睜兩眼迷沙,閉上兩眼抓瞎,半睜半閉得發?
靖康之變,徽宗終於把將江山玩兒丟瞭。靖康二年四月,金兵破東京,金銀財寶、後妃佳麗,拱手送人。落得個孤傢寡人,身死異地,嗚呼哀哉!
《秀水閑居錄》中還對蔡京、王黼為相期間的腐化奢靡進行揭露和無情鞭撻。單說王黼為相,“侍妾甚眾,有官封者十八人,八夫人,十宜人”⑬,為正人君子所不齒。
其實,硃勝非還隻是個中下級官員,人微言輕,自知無力迴天,也隻能潔身自好,自求多福瞭。然而,二十年的宦海磨礪,見證瞭徽宗時期的官場腐敗,目睹瞭外敵入侵的強勢,意識到瞭改朝換代的必然,思想的成熟和能力的提升,為將要到來的國事劇變而擔當傢國作好瞭迎接更大挑戰的精神準備。
(未完待續)
上
.
形象宣傳片
.
蔡
上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駐馬店市東北部,現轄26個鄉鎮(街道)、460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60萬,麵積1529平方公裏,耕地165.6萬畝…… 【 ↓ ↓↓ 點擊下圖查看 詳 情 ↓ ↓↓ 】
監製/曹耀強 責編/宋永亮 賈 鵬
製作/李耀穩 校對/肖喜鋒 白賀陽
聯係電話:0396-6921971
郵箱 :shangcaifabu@163.com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