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8:43:30 PM
清同治時期,一艘滿載著瓷器的平底沙船在長江口發生意外,在水底沉寂瞭大約150年。
2022年3月2日,“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在上海正式啓動,這艘神秘的古船即將帶著它滿倉的文物珍品重新迴到世間。
15年前“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齣水曾經轟動世界。據探測,長江口二號古船比“南海一號”規模更大,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發現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在啓動儀式上,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上海市文物局局長方世忠錶示,長江口二號古船“是近代上海作為東亞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實物見證。”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傢文物局局長李群則錶示:“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是世界首個古船考古發掘、整體遷移、文物保護與博物館建設同步實施的考古和文物保護項目,它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為世界水下考古貢獻中國技術、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長江口二號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撈並遷移至楊浦濱江,屆時,上海船廠舊址將利用兩個老船塢和曆史建築籌建為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
考古發現
上海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近代伊始更是迅速崛起,成為遠近聞名的國際都會和世界大港。上海的長江口,正是處於長江“黃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國南北海岸綫的中心點。古往今來,在這繁忙的航綫上和復雜的水域裏,埋藏有不計其數的水下遺珍和未解之謎。
2011年,上海市文物局啓動瞭水下文化遺産普查工作,通過陸地調查走訪、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收集到長江口水域150餘條水下文物綫索。然而,在這片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江海交匯水域,探尋水下文化遺産猶如“大海撈針”。
長期以來,渾水環境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瓶頸,上海長江口水域尤其突齣。為此,考古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開展跨界閤作,研發“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運用無人艇等海洋物探掃測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聯閤調查。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重點水下考古調查時,通過聲納掃測等技術發現瞭一艘保存較為完整的鐵質沉船,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一號”。經過水下考古潛水探摸,確認該沉船為民國時期的鐵質軍艦。隨後,考古人員擴大掃測和探摸範圍,又在該沉船北部發現另一艘體量較大、保存完整的木質古沉船,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從此,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故事逐漸呈現在世人麵前。
水下探摸
從2016年開始,國內各大專業考古機構每年都會對該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學科研究。經過六年努力,初步探明瞭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基本情況。
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木質帆船,確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於5.5米深的淤泥中。古船殘長約38.5米、殘寬約7.8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攬樁、主桅杆、左右舷、上甲闆等結構完整。從目前的勘測情況看,古船船型疑似為明清時期在上海水上運輸廣為使用的平底沙船。
考古學傢選取前後其中4個艙室進行瞭小範圍的清理,均發現艙內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齣土瞭紫砂器、越南産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金屬鑽頭、鑽杆以及黑色礦物等大量文物。2021年7月至9月的水下調查,又清理齣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彆是古船中部分齣水瓷器底書“同治年製”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瞭重要的依據。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繼35年前發現的廣東宋代南海一號”沉船之後,中國水下考古又一裏程碑式的重大發現。南海一號殘長約24米,齣水文物超過18萬件。而長江口二號古船比南海一號規模更大,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發現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打撈遷移
近幾年水下考古調查顯示,長江口二號古船受水流衝刷嚴重,特彆是隨著長江口水勢流嚮改變,河床由淤積轉變為快速下切,緻使古船加速露齣河床錶麵,船體麵臨嚴重安全威脅。
為防止長江口二號古船遭到自然與人為破壞,專傢建議需盡快打撈齣水並移入固定場所進行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研究及展示利用。
目前全球水下沉船考古的打撈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提取船上文物後拆解打撈沉船;二是采用圍堰抽水進行考古發掘後再打撈沉船;三是特製沉箱將沉船、文物與其周圍海水、泥沙按照原狀一次性吊浮起運整體打撈。
由於長江口水體濁度極高,水下能見度幾乎為零,平潮工作時間又很短,無法完成科學的水下考古測繪、拍照作業;水下考古和建造圍堰所需時間和成本巨大,圍堰後考古還將長時期阻礙航道。而整體打撈則能以最短時間、最小成本、最大程度保留曆史信息遷移沉船。因此,上海市文物局在充分聽取專傢意見,評估沉船麵臨的風險,綜閤分析三種考古和保護方式,報經市委市政府和國傢文物局同意後,決定對長江口二號古船采取整體打撈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水下文化遺産。目前,長江口二號古船已列入中國水下考古重大項目。
由於長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此次水下沉船打撈無法使用“南海一號”分段沉箱的打撈方法――即沉箱套入沉船,在底部挖槽並貫穿鋼梁後起吊。為此,負責此次古船打撈任務的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采用世界前所未有的創新方案――“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代沉船。屆時,將以頂進發射機架驅動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長江口二號古船底部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沉箱,沉箱長達51米、寬19米、高9米,可以把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其附著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的包裹起來,加上打撈設備的自身重量,沉箱總重量近1萬噸。
沉箱齣水後,為瞭順利護送長江口二號古船到達黃浦江邊存放地,上海打撈局還為沉箱量身定製一艘“中部開口”的工程船,沉箱可以嚴絲閤縫嵌入其敞開的中部。隨後,工程船將“懷抱”長江口二號古船駛往目的地。按照計劃,長江口二號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撈與遷移任務。
保護利用
長江口二號古船保存極其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大,足以支撐建成一座極具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
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決定選址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充分利用兩個老船塢和保留的曆史建築來籌建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
未來,作為曆史建築的老船塢也將“華麗變身”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館。考古人員將在這裏逐步揭開這艘清代古沉船的諸多未解之謎。同時,它將是一座活態的博物館,可同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展示教育,以及考古與非遺活態體驗和國際水下文化遺産的科學研究等。
在2021年1月發布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已被列為“十四五”上海市重大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