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12:06:15 AM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增廣賢文》
人生在世,有時候花費巨大精力,執著追求的事情,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是有時無意間地獲得,充滿瞭巨大的驚喜。
正如《增廣賢文》而言,有心栽花,用心灌溉,精心照管,最後花還是枯萎瞭,而隨手插下的柳枝條卻在不經意間悄悄地驚艷眾人。
1978年時,江蘇有三名學生因貪玩,在瑞光寺中掏鳥蛋,結果意外掏齣韆年寶貝――真珠捨利寶幢。
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隱藏多年的寶貝,卻以如此齣乎人意料之外的方式重新現世,不得不令人感慨世事難料,也驚嘆命運的玄妙。
蘇州瑞光寺塔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247年,重建於1008年。
據相關史料記載,漢末三國時期,孫權稱帝後,為瞭迎接從西域遠道而來的康居國僧人性康,他特意建造瞭普濟禪院後,改名瑞光寺塔,給他們傳揚佛教。
又十年後,孫權感念母親恩德,因母親一心嚮佛,於是特意在瑞光寺內建造十三座捨利塔。
1978年,住在瑞光寺附近的三個少年,相約來到寺中遊玩,這裏儼然成為他們放學後的最佳秘密基地。
但是此時的他們,怎麼都不會想到,經常玩耍的地方,竟會藏著一件價值連城的珍貴寶物,而他們竟然無意中,發現並拿到瞭震驚世人的寶貝。
他們在寺中跑瞭一會後,被兩隻飛來飛去的鳥兒吸引瞭眼球,他們看到鳥兒始終圍繞周圍時斷定鳥窩定然在附近,於是他們決定“掏鳥蛋”。
經過一番尋找,他們將目光鎖定瞭佛塔的塔芯柱,獵奇心起的他們動瞭一探究竟的念頭。
他們仗著年紀小,身量也小,便接連地爬上塔芯柱中。
塔內一片漆黑,然而此時的他們隻感覺到探險的刺激,絲毫沒有對黑暗和未知的害怕。在看不到前方的塔內,他們一步步摸索著前進,互相加油打氣。
突然,其中一位少年腳踩到瞭一塊活闆,聽腳踏闆傳來的聲音,底下必然藏有一個小空間。
膽子極大的他們感到瞭一陣驚喜,這是屬於勇敢者冒險者的驚喜。
他們趕緊揭開地闆,發現裏麵赫然存放著一個盒子,好奇心重的他們立刻將盒子打開,看一看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寶貝。
結果讓他們很是“失望”,因為裏麵放的是他們不感興趣,也看不懂的東西,隻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盒子裏的東西,竟是價值50億元的寶物。
這可真是無巧不成書,他們原本隻想掏鳥蛋,結果鳥蛋沒掏成,反而掏齣瞭一個獨一無二的大寶貝,還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瞭。
三個少年打開盒子之後,發現裏麵有一個金光閃閃的佛塔,以及一些佛經和佛像。
他們對這些東西並不感興趣,隻不過是好奇心起來所以纔一探究竟,當看到具體事物時,懵懂的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激動。
不過看著金光閃閃的佛塔,他們也意識到這東西不簡單,因此纔沒有丟掉,而是帶迴來傢中。
然而,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珍貴程度,所以察看時並沒有小心仔細,導緻裏麵的文物或多或少都有些損傷,佛經還被他們撕瞭一些來燒火。
不過雖然佛經有些損失,文物有些損傷,好在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三個孩子將寶物帶迴傢中,與傢長溝通之後,他們決定將寶物上交國傢。因此在傢長的陪同下,三位少年拿著這些文物,前往蘇州博物館,將其交給相關負責人。
蘇州博物館收到這些文物自然非常重視,為瞭對這幾個少年發現寶物,以及他們傢人大義上交錶示感謝,蘇州博物館還特意送瞭他們50斤糧票作為奬勵。
經過專傢的鑒定,確認這座富麗堂皇的佛塔,是專門用來裝佛傢高僧捨利的容器,他們為它命名真珠捨利寶幢。
據估算,這座巧奪天工的佛塔,至少市值50億人民幣。
真珠捨利寶幢的現世,必須要感謝三位少年的“玩鬧”,更應該感謝他們的拾金不昧,將這座寶物上交,我們纔能在蘇州博物館看到它的光彩。
通過對真珠捨利寶幢的認真研究,專傢們發現這件寶物,從選料到設計內涵都頗有深意。
佛塔主要由楠木組成,主要的三個部位,對應著佛教的三種寓意,皆在告訴瞭人們它的來曆不凡。
而且佛塔塔身竟都使用寶石進行連接,除瞭寶幢那顆最大的寶石之外,整個塔身共有四萬顆大小不一的珍珠,以及各種珍貴寶石鑲嵌。
如此奢華配置不免令人驚嘆不已,佛塔塔身的寶石,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都難以找齣相匹敵的存在。
這些華貴的裝飾,似乎在無言地嚮人們訴說他曾經的輝煌、展示它的魅力。
當專傢想要對真珠捨利寶幢進行復刻時,卻發現這想法根本無法實現。
難以想象製作這座佛塔之人的工藝水準有多高,即使是現代工技術,也無法復刻它復雜的工藝和精巧的做工。
真珠捨利寶幢的誕生,就和它的齣現一樣充滿神奇的色彩,它突然的齣現就驚艷瞭世人,它的存在,讓人們感受到瞭古文明的絢麗。
即使後來專傢們,想要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復刻齣它的翻版都無法做到,好似在嚮人們宣告,它本就該是獨一無二的寶貝。
如今它靜靜地躺在蘇州博物館裏,沉默地吸引著人們的驚艷的目光,在歲月的長河中寵辱不驚。
一件價值連城的寶物齣現得如此突然,也如此齣乎意料,原來誤打誤撞竟也能有如此收獲,可真是巧不可言。
文物吸引人們的不隻是它外觀的美麗與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代錶的時代含義,與它本身工藝的價值。
古人的智慧實在令我們震驚,簡直難以想象在工藝不發達的古代,他們是如何能做齣此等震驚世人的寶物。
所以我們纔會想要通過這些寶物,去窺測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輝煌與風采。
每一件寶物的齣現都是時代對現代人的饋贈,也是曆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這些寶物承載瞭那個時代的風俗與文化,穿越漫長的歲月,來到我們麵前,為我們帶來它們的精彩。
因此,發掘更多文物,研究這些古物,為的是讓我們尋找文明的根源,不忘曆史,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