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3:09:47 PM
2021年6月28號,吳曉波在一檔新聞節目裏公然錶示,自己是社會的精英,而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是無用的”!
近年來,這種言論甚囂塵上,很多人把這種典型的“公知式”言論掛在嘴邊,用來貶低大部分勞動者,從而凸顯自己“高貴”的人格。
對此,我想說:“很多人是吃糧食長大的,是從土地裏來的,孫悟空是從石頭裏蹦齣來的,而這些所謂的精英,可能無父無母,是從屁裏變齣來的。”所謂“飲水思源”,像吳曉波這類人,披著“精英”的外衣,實際上是新時代換瞭僞裝的“公知”而已。
根據國內學者的調查,在新中國實現工業化,從落後的農業國傢,變成工業國傢的過程中。從1959年-1979年,農民從事的農業,為工業貢獻瞭約8000億的農産品。而工業拿到這8000億的農産品後,隻生産瞭價值約9000億的工業産品。扣除8000億的農業成本,工業隻有1000億的盈餘。這就是事實,沒有農民,沒有大多數人默默地奉獻,哪有現在像吳曉波這樣公然叫囂的新“公知”!
就算是就事論事,我們也能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像吳曉波這樣的人,在放p。這不是罵人,這是事實。真正的事實是,社會大部分人是有用的,吳曉波這樣的人,肯定是吃瞭壞掉的糧食,纔腦袋壞掉瞭!
搞清瞭大部分人到底有沒有用,我們來思考下一個問題,吳曉波口中的精英是啥?是知識精英,中國精英,還是外國精英,他說的很模糊。這種模糊是在刻意讓人們混淆。那麼還有什麼樣的“精英”,說過“社會大多數人沒用”呢?
會有嗎?你彆說,還真有!
根據Baidu百科顯示,第一個提齣“社會大多數人沒有”的人,他主張的是“精英主義”,這種精英主義認為“大部分人是沒用的,這時候就需要少數的社會精英管理他們,而少數的精英往往更少有分歧......”這話什麼意思,我想就不用我多說瞭。像吳曉波之流再次重復,甚至有意突齣精英主義,是什麼意思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此外呢,精英這個詞是舶來品,最早是在17世紀的法國齣現的,是英文翻譯齣來的一個詞語。“精英”在中國本土雖然有,但並不是指的人,而是物。直到近代魯迅的文章中,“存其精英”,這裏的精英還是指的“事物的精華”的意思,並不指人。我國古代把纔華齣眾的人叫做“高士”或者“王佐之纔”,而不是精英。所以,精英本身就是玩小資情調的人,故意搞齣來的一個新鮮詞而已。這個詞隨著電視劇的普及,纔被大眾所接受。
迴到吳曉波的節目中,他在提齣“社會大部分人無用後”,還繼續強調他推崇“商業的美德”,商業和商人纔是德行最高的人,和杭州馬一樣,把自己捧得高高的。恨不得立馬就有人衝上台,對他頂禮膜拜。
這些人說白瞭都沒有什麼好心思,掙瞭錢瞭就想著要名和利瞭,不僅標榜自己,還貶低付齣最多的勞動者。馬剋思在《資本論》中就講到過,“資本會異化所有人”,現在有些人掙到錢瞭,腦筋就活泛起來瞭,心思就不正瞭。
相信每一位傢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文章末尾為各位傢長分享一本好書,都彆錯過瞭!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傢楊振寜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麵的書籍,玩一些數學遊戲。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並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學傢楊振寜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楊振寜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傢。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傢相比,並不齣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麵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瞭,裏麵講瞭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一看就看瞭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纍!傢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於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傢長們也給予瞭很高的評價,傢長錶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彆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瞭,以及也可以為未來的高考,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 ,許多傢長錶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