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11:15:11 AM
名酒70年,必將是一個新的齣發點。
文|雲酒團隊 (ID:YJTT2016)
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在北京舉行,包括白酒、黃酒、葡萄酒、果酒等103個酒樣參評,最終評齣全國名酒八種,包括茅台酒、汾酒、西鳳酒、濾州老窖特麯酒等四款白酒,紹興鑒湖黃酒,以及張裕公司的葵花牌紅葡萄酒、葵花牌味美思、金奬白蘭地。
名酒時代由此開啓,從1952年至1989年,全國評酒會共舉辦五屆,從四大名酒、老八大、新八大、十七大名酒,到各酒種佼佼者組成的名酒大傢庭,中國酒類産業與市場的格局,因名酒的脫穎而齣和發展,而發生瞭深刻改變。
二十世紀中葉,全球酒類市場的品牌格局,也在發生新變化。
蘇格蘭威士忌在美國市場快速增長,麥卡倫、格蘭菲迪等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1966年,“尊尼獲加”獲得英女王頒發的齣口成就奬,這是英國為齣口持續贏利企業所頒發的官方最高奬項。
1957年,法國的白蘭地生産商為瞭打開美國市場,為艾森豪威爾的67歲壽誕,送上兩桶67年酒齡的陳釀,並在白宮廣場舉行盛大的贈酒儀式。在此之後,白蘭地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軒尼詩、馬爹利、人頭馬們進一步獲譽全球。
名酒的形成,背後有著復雜原因,一方麵是“酒”本身的品質、曆史等因素,一方麵則是時代使然,經濟、文化乃至國際關係等宏觀因素,這種種“閤力”共同造就瞭名酒。
名酒是誰?對於這個問題,不僅是認知一瓶酒,更是認知一段曆史和一方水土,並洞察文明的差異與融閤。
今年是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舉辦70周年。自1952年開啓的名酒時代,帶來瞭産業的飛躍,創造瞭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成果。在這個節點上,我們對名酒價值再認識,對名酒使命再思考,在某種程度,也是産業的反思與齣發。
此舉意義匪淺。
名酒與生態文明
縱觀世界,名酒是酒類價值的極緻代錶,而酒類價值體係中的關鍵,便是生態。於是,在世界上的每一種名酒身上,我們都能發現生態文明的動人光輝。
在蘇格蘭,威士忌傳統工藝是以當地特有的“泥煤”烘乾麥芽,使其帶有煙熏味。為蘇格蘭威士忌賦予“靈魂”的泥煤,其實就是苔蘚類以及花草等植物腐敗之後,經過韆年降解和化學反應的碳化産物,當地有些泥煤田曆史超過1萬年。
泥煤不僅能用於製造威士忌,更能加強生物多樣性並改善水質,它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是同等森林麵積的四倍――然而,失去水分且暴露在外的乾燥泥煤,會將碳釋放迴大氣。
蘇格蘭威士忌産區正在緻力修復泥煤地,投資用於恢復泥煤地的水分,使其重新成為碳的吸收和儲存體。
在白蘭地的頂級産區乾邑,正麵臨著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威脅。當地最重要的釀酒葡萄“白玉霓”成熟期不斷提前,酸度缺失,對乾邑的品質、風格都造成瞭影響。而受製於AOC嚴苛規定,當地酒廠既無法改變釀造乾邑的葡萄品種,也無法將生産活動轉移到其他地區,以規避氣溫升高的情況。
名酒來自生態,名酒是生態文明的精華産物,名酒與生態,互為錶裏,息息相關。
中國名酒,尤其如此。
國際上的烈酒,一般以橡木桶陳放為主要的生香方法,而中國傳統白酒則采取開放式發酵,完全依靠大自然生香,這就意味著中國名酒品質對生態的依賴性更強。
這種依賴性不僅是當地取材用料,更需要生態中的微生物參與整個發酵、生香過程,對酒體風味的最終錶現,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於是我們看到,茅台産自赤水河畔,在12987工藝裏,是對當地原料特性、氣候環境的極緻利用;濾州老窖倚靠長江,國寶窖池的周圍,是數百年來富集的釀酒微生物群落;杏花村裏植被茂密、鳥語花香,更增汾酒之“淨”;秦嶺腳下山環水抱、地靈人傑,釀得西鳳。
如果說酒是一種生態化産品,那中國白酒,或許是與自然最親近、最和諧、最融洽的酒種,那些因生態、品質而獲得盛譽、發展領先的中國名酒,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應有至深的實踐與體會。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製度成果總和,以此“標準”看名酒,會發現它們身上具有極強的樣本性與典型性。
名酒是誰?首先要認識到名酒與生態文明之間的特殊關係。
名酒與現代科學
名酒往往擁有古老的曆史傳承,這很容易造成一種錯覺:名酒重於傳統技藝而弱於現代科學。
事實並非如此,科學是名酒價值錶現中的重要一環。
伏特加以“純粹”為目標,追求口感純度最大化,為此,生産者們長期緻力於蒸餾方法的改進研究。在十七世紀,産生瞭第一批擁有二到三台蒸餾器的釀酒作坊,使伏特加品質大幅提升;1879年,斯德哥爾摩的釀酒者發明瞭連續蒸餾法,以此得到“純淨酒精”,稱之為“absolutrent(絕對純)”,後來暢銷全球的Absolut伏特加,正是來自該廠。
乾邑的蒸餾,采用傳統的“夏朗德蒸餾器”以實現二次蒸餾,這種蒸餾器的體積普遍較小,容量約為幾百升,蒸餾得到的酒體口感較為濃鬱;白蘭地的另一著名産區雅文邑,則采用柱式連續蒸餾法,這種蒸餾法效率較高,蒸得酒體相對平淡。
蘇格蘭威士忌則大多使用壺式蒸餾器,其有著標誌性的優雅“天鵝頸”。被譽為“威士忌中勞斯萊斯”的麥卡倫威士忌,以使用極小蒸餾器而著稱,通過蒸餾器的特有尺寸與形狀,使酒液最大程度接觸銅錶麵,一方麵增加熱量,同時賦予酒體更深度、更豐富的口感。
對於這些世界著名烈酒,獨特的蒸餾設備與技術,已成為標誌性的一部分。
中國的名酒,同樣是一塊科學領域。而其中的不同則在於,中國名酒的科學性更多體現於微生物學,時至今日,白酒微生物研究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微生物學先驅陳�P聲曾說:“如果有誰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瞭,他能拿諾貝爾奬”;早在1956年,周恩來總理組織製訂瞭《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白酒技術就作為高科技創新項目納入其中,與原子彈、氫彈、火箭等重大研究並列在一起。
2014年,由江南大學、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等名酒企業共同完成的“基於風味導嚮的固態發酵白酒生産新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傢技術發明奬二等奬。在這次國傢科學技術奬勵大會上,與白酒研究並列獲奬的,是“大樣本恒星演化與特殊恒星的形成”“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乾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等最尖端研究成果。
在中國的每一種名酒背後,都藏著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而針對這種微觀世界的研究,可能對人體健康、機理等方麵帶來重大成果。
名酒是誰?它是科學産物,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名酒與文化流動
把時間周期拉長,我們在名酒形成過程中,還會發現文化流動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波爾多葡萄酒的成名,很大程度就是文化流動的結果。公元十二世紀,波爾多地區作為所屬地女公爵的嫁妝,“陪嫁”給瞭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波爾多葡萄酒由此變成英國皇室用酒,暢銷整個英國;
至十八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在一路徵戰擴張中,已是英國人心頭好的波爾多葡萄酒,也隨之走嚮全世界。英國人走到哪裏,就把它喝到哪裏,最終形成瞭波爾多葡萄酒的全球市場格局。
白蘭地在歐洲的盛行,與拿破侖和丘吉爾是有關係的。拿破侖時期,白蘭地隨著強大的法國文化潮流湧嚮歐洲,據傳拿破侖每次齣徵,都要帶上整桶的乾邑佳釀,一句諺語很能說明問題“男孩喝葡萄酒,男人喝波特,英雄喝乾邑”;丘吉爾是白蘭地愛好者,二戰之後,與著名的“V”字手勢一起,白蘭地被世界上更多人記住。
在文化流動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恰恰是名酒的一種獨特屬性。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嗜好型享受更加貼近的消費品,更容易成為文化交流媒介,特彆是來自發展領先國傢的消費品,它既隨著文化流動而行銷遷徙,同時又承載、傳輸和推廣文化,在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名酒時代的第70個年頭,中國名酒的國際化進程將加快。我們注意到2021年以來的一係列“政策鏈”: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進齣口稅則》中對白酒英文名稱進行修改,確定為“Chinese Baijiu”;
2022年6月即將實施的《白酒工業術語》《飲料酒術語和分類》兩項國傢標準,將白酒品質和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接軌程度,推進瞭關鍵的一大步;
今年1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加快現代輕工産業體係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提齣“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工藝美術、白酒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輕工産業‘走齣去’”。
基於種種跡象,我們看到,名酒走嚮世界,承載文化“齣海”的時機和條件越來越成熟,這不僅是提高文化影響,更是提高文化認同,提高白酒文化的符號性和代錶性,為民族發展做齣更大的貢獻。
名酒是誰?在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中,它可以也應當去扮演“使者”角色。
從生態文明、現代科學,到文化使者,重新認識名酒,也是在重新認識酒業,認識酒業於當下的價值和使命,認識酒業於未來的方嚮和路徑。
名酒70年,必將是一個新的齣發點。
從1952年到2022年,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70年,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的70年。以四大名酒和十七大名酒為牽引的酒業,為繁榮國傢經濟,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
為慶祝中國名酒評選70周年,紀念中國名酒以工匠精神、科技創新成就“中國製造”,推動實業強國,展示中國名酒70年的壯美畫捲,讓中國名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讓璀璨的中國文明之光隨中國名酒走嚮世界,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將組織舉辦中國名酒品牌70周年係列活動――
登長城之巔,開名酒華章;走進酒廠,現名酒生態、文化、傳奇之美;於廣州,展名酒70年輝煌成就;啓澳門,名酒再齣發,一起嚮未來。海內外中文媒體麵嚮全球傾力呈現,說中國名酒,講中國故事,展民族風采,為中國名酒走嚮未來開啓陽光大道。
中國名酒評選70年,酒業哪些變化令你印象深刻?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本文由「雲酒頭條」原創,歡迎留言、分享,
禁止未經授權的轉載或改編,否則依法追責。
點分享
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