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莎劇演員活生生把波洛變成瞭007
文 | 不小可
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上映快一周瞭,阿婆迷該貢獻的票房也貢獻瞭,錢都花瞭,還不讓人吐槽兩句麼?
實事求是說,新版尼羅河比導演上一部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好多瞭,但充其量也就是在及格綫上下徘徊,距離1978年經典版《尼羅河上的慘案》,恐怕比伊斯坦布爾到巴黎還遠。
開場五分鍾我的嘴型已經從o一路變成O,不知道是哪塊更讓人震驚——
波洛參加一戰,在充滿泥汙的戰壕裏指揮作戰?
波洛被炸瞭半邊臉,留大鬍子是為瞭整容?
波洛的人生夙願是歸園田居研究西葫蘆的培育方法?
還是波洛沉迷於黑人布魯斯?
波洛小波飛菜刀?
波洛三槍拍案驚奇???
如果導演的目的是嚇人,那他超額完成瞭指標
劇情是再熟悉不過的,來看新版的觀眾無非是想看看場景、演員、服裝、音樂……有沒有隨著時代更新迭代——能有一處齣彩倒也算瞭, 整場戲看下來居然能夠被老版全方位碾壓,想想也真不是容易做到的 ——老版在埃及實地取景,這種待遇現在難有,倒不是新版的錯,然而新版的埃及金字塔像昨天剛剛建成一樣閃閃發著金光;老版的服化道處處充滿瞭老錢的味道,女主女配的服裝都遵從一個原則“低調的奢華”,也有閃片有蕾絲有緞麵有金邊,但基調必須是低調,新版呢,紅裙的染料夠拍三個謀殺案,雙黃鴿子蛋那麼大的寶石不怕把女主勒齣頸椎病嗎?
這毫無年代感的便服說是演員們的現代街拍也不為過
老版禮服是充滿瞭高定味的
老版便服與珍珠項鏈(“那蚌因此死掉瞭”是重點)
老版哪怕是配角這服裝你看看
新版女主角蓋爾·加朵是美的,但美得過於張揚,像個酒吧頭牌駐唱多過豪門韆金,過於艷光四射,把林內特這個韆金原本該有的精明、刻薄、眼高於頂都隱藏在瞭艷光之下,猶如一個遠光燈打過來,啥都看不見瞭。至於演凶手的……呃……觀眾朋友都說瞭,看起來就不像是能設計齣整個詭計的樣子……
蓋爾·加朵
艾米·漢莫(右)飾演男主角西濛,曾經的艾米·漢莫(左),歲月到底對男人做瞭什麼?
迴傢以後重溫老版,剛好有修復版,畫質十分感人。140多分鍾,比新版還多二十幾分鍾,然而全程絲滑,觀感極其舒適,兩版一比較,更顯齣新版整個就是一部流水賬。
為啥這麼說呢,你去看老版,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前半程命案未發生前,所有筆墨都在刻畫人物——韆金女林內特的任性精明,傢道中落女傑剋琳的愛恨分明神經質,軟飯男西濛的孩子氣,色情小說女作傢的奔放恣意各種失態,女傭路易斯的陰鬱懦弱可憐相,美國經紀人安德魯大叔的算盤啪啪響…… 沒有任何一分鍾是廢筆,每個人物都作瞭小傳,打好瞭伏筆——即看似眾星捧月的韆金小姐周圍,全是恨她的人,每一個都有作案動機。
老版女作傢
老版女傭
到瞭後半程,卡納剋號船上,命案發生之後,老版是怎麼拍的呢?——充分錶達瞭阿婆筆下的波洛“懷疑每一個人”的命案偵辦理念,將船上每個嫌疑人的作案過程都“模擬拍攝”瞭一遍 ,不但二刷瞭觀眾對每一個人物的印象,案件還原也給你整得明明白白的。最後,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唯一的真相纔浮齣水麵……
再想想新版是怎麼做的呢?前半程,生造齣一個名叫“布剋”的角色,這個男人好像掌握瞭劇本,一路給波洛介紹這個介紹那個。光這麼介紹,沒看過原著的觀眾能記住每個人嗎?顯然是不能的。後半程,布剋又全程伴隨破案,擔當瞭老版中雷斯上校的角色,繼續介紹這個介紹那個,一直介紹到他自己都芭比Q瞭,觀眾也沒記住這麼些人誰是誰啊!
咱也不是說經典就不許翻拍不許碰,有翻拍經典的野心並不是錯,錯的是導演的能力根本配不上他的野心,連電影最基本的用畫麵敘事都做不到,遑論其他。
肯尼思·布拉納,這位前莎劇演員,不但不適閤當導演,還活生生把波洛安排成瞭胖墩墩的007。
這海報加個“007”毫不違和
整部電影與其叫尼羅河上的慘案,倒不如叫肯尼思·布拉納的一言堂——他自作聰明地給波洛的大鬍子編造瞭一通離譜的身世,並繼承瞭前作東方快車的風格,繼續讓波洛耍刀弄槍,健步如飛—— 於是觀眾看到一個人格分裂的波洛,前一秒還在“社牛”,後一秒卻為瞭吃哪塊小蛋糕而糾結,再下一秒居然小波飛刀流瞭!
有很多這樣的迷之自戀角度
還給波洛亂加情史。記得當年我問過阿婆的外孫馬修,跟他八卦瞭一下波洛大人的感情問題,問他波洛為啥從沒結過婚?得到的答復是:“我不認為波洛對女人很感興趣。”
然而,講不好故事,魔改波洛,這些甚至都不算新版最糟糕的——新版最糟糕的地方是,整部電影都是一個空殼。 老版尼羅河是能為觀眾展示時代價值觀的:隨身帶著《資本論》旅行的英國小夥,認為“林內特這樣的富傢韆金就是社會的寄生蟲”;寫《柿子樹下的熱戀》的情色小說女作傢不容於世,摺射齣社會氛圍的保守;傑剋琳“沒有愛情不行”的愛情觀,也是那個時代的産物。從片頭的“沒有西濛我寜可失去生命”,到片尾引用莫裏哀“女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叫男人愛她”,起碼愛情觀一以貫之。
新版呢,看得齣導演也覺得在2022年再讓蓋爾·加朵像1922年那樣沉迷愛情是不太現實的,於是安排波洛對著她們大談一麯“愛情會衰退”,安排黑人女孩反斥波洛“誇女孩子賢良淑德你也有毛病”……不是說這樣不對,但是導演你還記不記得自己在拍的是一部愛情悲劇?這麼放下筷子就罵娘是不是太分裂瞭呀?
要說新版呢,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體現時代價值觀的,但恐怖就恐怖在,它的時代價值觀完全是用另一種方法體現的——加入黑人演員,加入同性戀,加入黑人布魯斯音樂,而且同性戀必須不能是凶手!
如果這就是導演“緊跟時代”的水平,那麼下次還是不要拍瞭吧,請放過100年前的阿加莎好嗎?
最後,還是來看看那些年我們真愛過的老波洛們:
最睿智的波洛:彼得·烏斯蒂諾夫
代錶作:《尼羅河上的慘案》(1978)
《陽光下的罪惡》(1982)
公認的波洛電影三大神作(《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東方快車謀殺案》),這位俄羅斯籍大偵探就占瞭兩部,妥妥的贏傢。
1978版《尼羅河上的慘案》
除瞭這兩部,他還演過《人性記錄》《三幕悲劇》等阿婆電影。
《人性記錄》(1985)
搞笑的是,大衛·蘇切特,後來的波洛大滿貫得主,曾在1985年的電影《人性記錄》中扮演另一個重要角色:賈普警長。這部電影也成瞭兩代波洛的金風玉露時刻。
左起:大衛、彼得
彼得·烏斯蒂諾夫的波洛掌握瞭阿婆小說中的一個精髓:波洛完全可以做一個“安樂椅偵探”。安樂椅偵探的概念起源自英國奧希茲女男爵的小說《角落裏的老人》。阿婆當年還緻敬過她,寫瞭一本《死亡草》(The Thirteen Problems),13個短篇小說,每個都由偵探足不齣戶坐在安樂椅上就解決瞭。 電影裏的彼得,不需要耍刀弄槍,更不需要百米衝刺,他最厲害的武器就是他的:灰白色腦細胞。
演技很好的彼得·烏斯蒂諾夫隻有一點不像小說中的波洛——彆人看到他的第一眼不會說:“您一定是那位著名的法國偵探吧?”而是會說:“您一定是那位著名的俄羅斯偵探吧?”
最古怪的波洛:阿爾伯特·芬尼
代錶作:《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
又是一部阿婆經典電影,群星雲集之中,波洛的扮演者阿爾伯特·芬尼依然耀眼。 他梳著油光鋥亮的頭,腦袋微微偏嚮一邊,舉手投足都充滿瞭一種生人勿近的古怪與驕傲。
當年在《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中,波洛第一次齣場,書中的描述是這樣:“波洛是個外錶特彆的小個子男人,身高隻有五英尺四英寸,可是舉止顯得非常莊重。他的腦袋模樣兒完全像隻雞蛋,而他總愛把它微微側嚮一邊。他的那一抹翹鬍子又硬又挺,像個軍人。他的衣著整潔得簡直不可思議。我相信,在他身上落上一粒灰塵會使他感到比一顆子彈打傷他還要痛苦。”
阿加莎還曾在自己的秘密筆記裏如此描述波洛的誕生:“寫一個難民身份的偵探又如何?這時代很多地方都有難民。他可能來自比利時,是個有著奇特名字的小個子。和許多個頭矮小卻打扮入時的男人一樣,他有著帥氣的小鬍子,自傲,誇誇其談,令人討厭,永遠在厘清事實,永遠在自我吹噓,總是喜歡撚弄他的鬍子,昂起他蛋形的腦袋……”
這款“我就喜歡你對我看不順眼,智商又乾不過我”的高傲,被阿爾伯特·芬尼展現得淋灕盡緻。 他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而英格麗·褒曼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這陣容真的,後世哪一部阿婆電影看瞭不說一句羨慕嫉妒。
1974版《東方快車謀殺案》
最可愛的波洛:大衛·蘇切特
代錶作:ITV《大偵探波洛》全集
這位波洛大滿貫得主一定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波洛瞭—— 從1989到2013,長達25年時間裏,大衛演繹瞭阿加莎筆下所有的波洛探案,為英國ITV呈現瞭13季長壽劇《大偵探波洛》——據說全球有7.3億觀眾至少看過其中一集。
從第一季到第十三季
大衛齣演波洛,是阿婆女兒羅莎琳欽點的,她告訴他:“我希望觀眾會和波洛一起微笑,而不是笑話他,因此我們選擇瞭您。我母親一定會對你所做的感到欣喜。”
她說得沒錯。 一個人要同時兼備“非常非常驕傲”和“非常非常可愛”兩種特質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大衛卻輕易就能做到——不笑時,他是最高權威說一不二的大偵探,笑起來,你甚至可以用甜美來形容。
紀錄片《戲裏戲外的大偵探波洛》
阿加莎曾對自己塑造的偵探有所懷疑:“這挺搞笑的,實際上真的會有雞蛋形的腦袋嗎?”紀錄片《戲裏戲外的大偵探波洛》裏,大衛·蘇切特指指自己的頭頂:“我就是雞蛋形腦袋存在的證據。”
不笑的時候看起來就很聰明
這位波洛的扮演者與波洛甚至心靈相通,大衛同樣“熱衷於西裝和領帶,愛為女士們扶門,以及瀕臨強迫癥邊緣般地熱愛整潔”:“我同他一樣都喜歡對稱。如果我看到我的桌子一片混亂,我自己也會感到混亂。”
25年的人生,大衛都交代給瞭波洛。他曾在筆記上密密麻麻寫下波洛的93條特徵:
“比利時,而不是法國。”
“喝茶或咖啡時會放四塊糖,有時候三塊,偶爾五塊。”
“井井有條就是他信奉的神,小小的灰色腦細胞裏藏著每個謎題的解答。”
“晚上齣門時總是戴著一頂帽子。”
“坐下前會先將手帕鋪在骯髒的座椅上。”
……
小說裏提到波洛看起來像個“倒過來的驚嘆號”,大衛就要求訂製一套波洛的西裝,穿起來可以達到“當我雙腿並攏站直瞭的時候,雙腿之間看不到間隙”的效果,這樣纔會看起來像“倒過來的驚嘆號”。而他那一溜小碎步、提高到有點懸浮感的聲綫,也都是為瞭大偵探波洛傾力打造。他會將阿加莎的書放在劇本旁邊,將他從書中得到的動作信息寫在劇本裏。
大衛說:“我所有的‘作案手法’,就是直接從她那裏理解角色。”
能碰到這樣的扮演者,也是波洛的福氣啊。
最早的波洛:奧斯汀·特雷弗
代錶作:《人性記錄》(1934)
現存最早的阿加莎電影,是1934年的《人性記錄》,所以當年扮演波洛的奧斯汀·特雷弗,也就成為除瞭舞台劇話劇之外,最早的銀幕波洛扮演者。不過原片現在找不到。
演員長這樣
最喪的波洛:約翰·馬爾科維奇
代錶作:BBC版《ABC謀殺案》
BBC近年來也拍瞭幾部阿婆作品,包括《無人生還》,以及以波洛為主角的《ABC謀殺案》等。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新的創作者都想突破時代,賦予波洛一點新的東西,結果卻是新的立不住,舊的又丟掉瞭。 近年來最阿婆的電影反而是和阿婆沒有關係的《利刃齣鞘》,一招一式都有阿婆的古典原味。
BBC版《ABC謀殺案》
BBC版波洛可謂是個最喪氣的波洛:人老珠黃,鬍子變灰,頭也禿瞭,鬱鬱不得誌,纍纍如喪傢之犬……看瞭真叫人難過。藉用《斯泰爾斯莊園的神秘案件》裏黑斯廷斯的話來說:“看到他現在的精神這樣沮喪,我感到很難過。”
可是即便在當年,因為一戰而被迫過上流亡生活,波洛也該是那個“非常風趣的小個子,一個衣著時髦的花花公子,但是驚人地機敏”,從不曾纍纍如喪傢之犬。
BBC版波洛唯一適閤演的劇目恐怕隻有《幕》,波洛的最後一案。
新民周刊 推薦搜索 關鍵詞列錶:烏剋蘭阿加莎
俄羅斯發動閃電戰!30年未有之大戰?
百萬網紅遭警方實錘為詐騙團夥成員!緬北到底有多黑?
好戲 | 《江照黎明》裏,馬思純演技終於到位瞭?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齣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