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2:56:55 PM
武則天在盛唐開啓之際公元690年以67歲高齡正式稱帝,在位15年,公元705年被迫退位。
對於武則天的統治,曆史上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就是武則天是否曾經濫殺忠臣。
而這些忠臣中,最有爭議的一個人就是原本深受武則天信任的宰相“裴炎”。
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裴炎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跟武則天是統一戰綫的,那到底為什麼在武則天稱帝之前落得瞭個身首分傢的悲慘下場呢?
武則天
麯摺傳奇的女皇登基之路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一個女人要做到稱帝,她要對抗的不僅僅是權力白熱化的爭奪,更要對抗的是整個時代對於女人的偏見。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г謁宄�末年就結識瞭任職河東和太原的唐高祖李淵,李淵曾多次留宿武傢,並且在後來李淵起兵反隋的時候武傢為其提供瞭錢糧衣物。
因此,李唐王朝建立之後,有“從元之功”的武士��順利入朝為官。
一直到唐太宗貞觀年間被封為應國公。
公元637年11月,武士�е�女剛滿14歲,豆蔻年華、姿容齣眾被選入宮中成為瞭唐太宗的一名“纔人”,賜號“媚娘”,也就是後來的女帝武則天。
李淵
大約武媚娘並不怎麼對唐太宗的胃口,因為在史料中,對於武則天武媚娘時期的宮中生活記載甚少。
或許對於史官來說,一個三等不受寵的嬪妃,實在是沒有什麼必要浪費筆墨。
武媚娘的轉機齣現在李世民年老病重之時。
彼時,承擔瞭唐太宗李世民國運長久鴻鵠之誌的太子李承乾被廢,新立太子李治。
由於唐太宗纏綿病榻,纔人武媚娘和太子李治都有侍疾之責,一來二去,李治被這個美貌聰慧的纔人深深吸引。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武媚娘依照唐朝後宮的規矩齣傢感業寺為尼。
太子李治登基成為唐高宗。
故事發展到這裏,原本武媚娘的後半生就已經沒有什麼懸念瞭,青燈古佛相伴瞭此餘生。
李世民
沒想到唐高宗的王皇後,在後宮鬥爭中,為瞭打擊囂張的蕭淑妃,兵行險招,做齣瞭一個讓她後悔一輩子的決定。
當王皇後看到唐高宗對武媚娘的好感之後,建議將武媚娘納入唐高宗後宮。
651年武媚娘再次入宮,隨即為唐高宗生下一子李弘。
唐高宗
心狠手辣、工於心計的武則天僅僅花瞭4年時間就將王皇後和曾經唐高宗的寵妃蕭淑妃成功扳倒自己上位成為武皇後。
660年唐高宗李治風疾發作,無法處理國事。
武則天在當皇後期間就顯露齣極佳的纔能,唐高宗病後,皇後武則天臨朝聽政。
自此,武則天已經深深嘗到瞭權力的滋味,對於權力的渴望也已經無法停止。
她不僅力剋文武百官廢後的企圖,獲得瞭二聖臨朝的勝利,更是力排眾議成為參與泰山封禪的第一皇後。
683年12月李治離世,臨終前立李顯繼位為帝,並且囑托遇到不能決斷的軍國大事,由皇太後決定。
李顯
李顯也就是唐中宗。
唐中宗即位後企圖重用韋皇後父親,宰相裴炎擔心韋氏一族崛起威脅李唐穩定。
於是,684年裴炎與武則天一起聯手罷黜李顯為廬陵王,另立李旦為唐睿宗。
但事已至此,武則天多年的經營和滲透,已經在實際上掌控瞭李唐的權力中心。
691年天後武則天改唐為周,正式自立為武周皇帝。
二、權臣的忠心
在武則天稱帝的道路上,宰相裴炎一直扮演瞭一個重要而又糾結的作用。
其實在唐高宗李治臨終之際,他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瞭天後權力的膨脹對於李唐王朝的威脅。
為瞭製約天後武則天,李治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拼盡全力為武則天下瞭一道權力的禁製。
這道禁製就是以裴炎為中心的宰相群臣權力。
唐高宗遺詔中說明,有軍國大事不能決斷的,可以問天後。
在這背後其實也有另一層深意,那就是“一般朝政事務,天後不要插手瞭”。
原本唐中宗李顯在裴炎、劉仁軌、魏玄同等人的輔佐下還可與武則天抗衡,奈何李顯過於懦弱,難堪大任。
對於裴炎來說,唐高宗給的任務是保證李唐江山,最重要的並不是李顯當皇帝,而是由“李氏宗族正統”來當皇帝。
在李顯即位之初,一方麵為瞭穩住局麵,一方麵裴炎也低估瞭已經60歲的天後武則天的野心。
他做瞭一個對於他來說“錯誤”的決定。
李顯登基第三天,裴炎建議天後武則天宣令中書、門下。
這一個舉動,打破瞭唐高宗遺詔對於武則天的限製,並且對於後來武則天重新掌控權力中心起到瞭重要作用。
裴炎
裴炎本來對於唐中宗李顯的懦弱就不滿,結果後來,李顯年輕氣盛、任性妄為,因為不滿皇太後對於朝政的把控,竟然想要提拔自己皇後韋氏一族,還大放厥詞說要把天下送給韋氏又怎樣。
這樣一來,李顯徹底失去瞭裴炎的支持。
裴炎將此事告訴瞭皇太後武則天,兩人聯手,將李顯罷黜。
到這裏,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裴炎跟武則天是站在一個戰綫上的。
畢竟對於裴炎來說,比起韋氏,武則天顯然跟李氏宗族關係更親密。
然而,罷黜李顯之後,事情就開始嚮著裴炎無法掌控的方嚮發展瞭。
唐睿宗登基之後直接“政事決於太後,居睿宗於彆殿,不得有所預”。
唐高宗苦心布局的“皇帝當朝,宰相輔助”徹底由皇太後集權替代。
皇帝唐睿宗完全失去勢力,維護李唐天下的裴炎和一心想要自立的武則天的關係也由統一戰綫轉變成對抗戰綫。
為瞭阻止武則天稱帝,裴炎多次公開與武則天對抗。
首先,為瞭讓自己的傢族獲得跟皇帝同等的地位,武則天要為武氏傢族立“七廟”。
在唐代為瞭強調皇族的尊貴,隻有皇族纔配享“七廟”。
武則天這個舉動無疑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野心可見一斑。
同時,也是武則天對於文武百官的一次試探。
裴炎和劉仁軌作為當時相權的核心人物也沒有辜負武則天的忌憚,二人與百官一起,對武氏立七廟錶達瞭強烈而堅定的反對。
裴炎的態度讓武則天意識到自己想要自立代唐的時機還沒有成熟,不得已放棄瞭“武氏立七廟”的計劃,但也從此,裴炎徹底得罪瞭武則天。
第二件事,武則天想要稱帝,最需要鏟除的就是“李唐宗室”。
而這也絕對是裴炎不能坐視不理的。
立七廟受阻後不久,武則天又找瞭一個時機,想要鏟除當時李唐宗室中德高望重的韓王元嘉和魯王靈夔,以此來打擊李氏宗室。
這一次,很多人都因害怕武則天的權勢而不敢反對。
隻有裴炎據理力爭,堅決反對到底,導緻武則天沒有辦法以閤法手段達到誅殺韓、魯二王的目的。
在這兩次事件之後,武則天對於裴炎應該是已經下瞭殺心。
最後,武則天也終於抓住瞭機會,這個機會就是“徐敬業起兵謀反”。
徐敬業
684年,將門之後徐敬業在揚州舉起“匡扶唐室”的大旗,起兵討伐。
原本處於兩個勢力集團的徐敬業和裴炎在共同討伐武則天這件事情上達成瞭利益的一緻。
麵對徐敬業的起兵,武則天的態度當然是圍剿討伐。
然而,裴炎卻覺得自己找到瞭不負唐高宗所托的機會。
裴炎認為,徐敬業之所以會起兵討伐,他討伐的不是唐朝,討伐的是武後。
因此,裴炎建議武則天還政給唐睿宗,並且認為隻要武則天還政給睿宗,那麼徐敬業起兵之事就可以不攻而破。
劇照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武則天已經下定決心要殺瞭裴炎。
曾有說法,武則天截獲到裴炎寫給徐敬業的一封密信,密信中僅有兩個字“青鵝”。
武則天看瞭之後就以“謀反”之罪斬殺瞭裴炎並且將之抄傢。
滿朝文武都十分不解,為什麼“青鵝”兩個字就謀反瞭?
武則天卻說,“青”字拆開來是“十二月”,“鵝”字拆開來是“我自來”,這就是裴炎打算十二月參與徐守敬謀反的鐵證。
最後,武則天不顧眾臣的勸誡,在684年10月將裴炎以謀反罪斬殺於都亭。【上述這段故事齣自野史】
都說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武則天和裴炎之間關係的轉換也就正印證瞭這個說法。
裴炎可以和武則天一起維護唐朝的權力,但裴炎擁護的隻能是“李唐”而不可能接受“武周”。
這個根本上的立場,注定瞭二人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因此,武則天殺裴炎,也是注定的結局瞭。
知網文獻檢索: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文辰西,《青春期健康》2020年10月期
《裴炎與武則天衝突的原因、性 質 及 影 響》,李永康,張彩琴,《運城學院學報》2012年總第30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