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4/2022, 2:37:06 AM
2014年的時候上映瞭一部名叫《十送紅軍》的電視劇,至今令人難以忘懷。這是一部采取單元劇支綫連接總綫拍攝敘述手法的電視劇,講述瞭十位不同年齡、性彆、兵種的紅軍戰士,在長徵途中成長、蛻變、抗爭與犧牲的故事。
其中第一個故事讓筆者當時不知道為之留下瞭多少眼淚,故事的主人公紅軍戰士鍾石發奉命從火綫上的四個兒子中選擇一人帶迴。但是因為之前父子五人的關係並不怎麼親厚,因此有三個兒子明確地拒絕瞭他,甚至都戰死瞭沙場。
當鍾石發要帶走僅存的兒子鍾二發時,纔發現這個曾被自己誤認為最沒用的兒子,卻是最重要的紅軍電訊偵聽員,最終為瞭掩護部隊撤退,鍾石發和兒子一同戰死沙場,另外一個叫張二光的戰士帶著兩人未盡之事繼續前行。
老話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開始指的是親人們之間團結,更會事半功倍。
然而在那個動蕩不安年代裏,很多時候上陣殺敵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如果有幸福生活,誰願意過朝不保夕的日子呢。為瞭解放全中國,當年我軍不知道有多少像電視裏那樣的“父子兵”,“親兄弟”。
比如有一對兄弟倆,他們就是同年參加八路軍,當時哥哥13歲,弟弟12歲,最終兩人後麵又同年成瞭中將,這就是劉存智和劉存信兄弟倆。
授銜儀式上令人矚目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我國1955年舉行過一次授銜儀式,很多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士們都在這一天獲得瞭屬於自己應得的殊榮。不過在這之後我國就基本上沒有再舉行過瞭,直到1988年恢復軍銜製度之後,纔又有瞭一次盛況。
1988年授銜儀式的這一天,在莊重嚴肅的禮堂內,按理說各個都是值得尊敬的將士們,隻不過有一對兄弟卻是十分惹人注目,他們都是年過花甲的模樣,皆身著軍裝顯得更加威嚴霸氣,這一天他們不僅都盛裝齣席瞭這次授銜儀式,而且全都獲得瞭中將軍銜,一時間成為瞭全軍廣為傳頌的佳話。
對於這對兄弟的成就,人們紛紛對此竪起瞭大拇指,對於他們的榮譽也感到十分敬佩。要知道1955年的授銜儀式中他們也隻是上校軍銜,如果沒有後麵對工作的兢兢業業和認真負責,也不會在後麵一路晉升,最終到中將軍銜。
隻不過兄弟倆的軼事還不僅這些,他們更廣為人知的是兄弟倆的同年參軍,共同上陣殺敵的故事。
兄弟倆共同目標
1924年哥哥劉存智齣生於內濛古通遼,他的傢中祖籍山東省慶雲縣,隻因當年天下不太平,為瞭一傢人生活劉存智的父親帶著一傢老小“闖關東”,纔來到瞭內濛古這邊,後麵還在這裏生下瞭劉存智和劉存信兩兄弟。
隻不過九一八事變之後,偌大的中國已無安卵,內濛古這邊也不例外,侵略者的鐵蹄早已迫不及待踏入全中國各個地段。萬般無奈之下兄弟倆的父親又帶著他們迴到瞭山東老傢,以求一時的安定。
曆史的進程告訴他們的願望終將會落空。迴到山東沒多久,他們就趕上瞭山東德州保衛戰,還是青少年的兄弟倆當時被凶殘的日軍和勇敢的中國人給震撼到瞭。這時的他們不僅問自己,難道一味地躲避戰亂就不會發生瞭嗎?
自傢從山東到內濛古再到山東,一直都在逃避,然而卻一直都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好像是在不停地被生活所迫,導緻現在傢不復傢,國不復國的境地。
自從這次德州保衛戰之後,兄弟倆的內心都燃起瞭一股趕齣侵略者的雄心壯誌。
1937年的一天,哥哥劉存智再也忍受不瞭侵略者的欺壓,偷偷地離傢參加革命,成為瞭一名八路軍。沒多久弟弟也踏上瞭追尋哥哥腳步道路,也成瞭一名八路軍,這一年哥哥13歲,弟弟12歲,從此兄弟兩人就開展瞭自己廣為人知的革命道路。
新中國的保衛者
兄弟倆在戰爭中一直都十分驍勇善戰,哥哥劉存智身強體壯,打仗有勇有謀頗有大將之風,為瞭新中國的成立參加瞭大大小小不下百次的戰役,每次戰役總是衝在最前麵,是全軍勇氣擔當。
在抗日戰爭中他負傷多次,甚至最終還落下瞭一條腿終身殘疾,令人十分敬畏。
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先後擔任過曾任廣州軍區代司令員(大軍區正職待遇),第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又為新中國的建設立下瞭汗馬功勞。
與哥哥劉存智走武將路綫不一樣的是,弟弟劉存信更多的是走文化路綫。他既有和哥哥一樣在戰場上殺敵的血性,又有文化人處理工作時的細膩,具有超強軍事纔能的他,被國傢調任至空軍,後來還擔任瞭國傢民航總局局長,又齣任瞭大軍區空軍副司令等要職。
在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之中,這兄弟倆對此做齣瞭巨大的貢獻,因此纔會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中,兄弟二人被授予上校軍銜,在後來看著二人的工作努力,又授予瞭中將軍銜,成為一段佳話。
小結:
歲月催人老,2013年10月22日,劉存智因病醫治無效在廣東廣州逝世,享年89歲。2020年7月15日,劉存信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兩位將軍先後完成瞭自己的使命,最終化為一坡黃土完成瞭自己激蕩起伏的一生,雖然他們離我們而去瞭,但是屬於他們的故事仍舊廣為流傳。
當年為瞭新中國的成立,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兄弟兵”,“父子兵”上陣殺敵,有的在半道途中就犧牲瞭自己,比如劉存智兄弟倆當時是整個村都齣動瞭7個人,最終隻有劉存智兄弟倆從槍林彈雨裏走齣來瞭,讓人敬佩的同時又感到一陣後怕與惋惜。
為瞭祖國的成立,我們付齣瞭太多的代價,除瞭戰士們的犧牲還有傢破人亡的憤慨,因此在如今祥和的社會環境裏,我們纔更應該珍惜眼前,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社會環境,隻有這樣纔不會辜負當年那批為國捐軀奉獻的英魂們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