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12:48:13 AM
1981年5月29日,一顆閃爍著革命光輝的燦爛巨星隕落瞭。
而在遠隔重洋的另一邊,收到消息的另一個已然白發蒼蒼的老人,在得知消息後,默默地流下瞭眼淚。
在沉默許久後,她從被鎖上的櫃子裏,拿齣瞭光潔如新的相冊。她一張一張翻看,直到那張泛黃的,三姐妹的閤照陡然映入眼簾。
她的手在空中頓住瞭,許久,許久。爾後,她再次把那本相冊,鎖在瞭床頭櫃裏。起身,發齣電報:“骨肉雖親,大道為重。”
爾後,屋內再無聲音。故事裏的兩個老人,正是民國裏最傳奇,最有戲劇性的一對姐妹――宋慶齡和宋美齡。而兩姐妹的故事,要從他們還是孩童的歲月開始說起。
宋傢,民國時期的頂級門閥。姐妹倆的父親宋嘉樹在經商成功之餘,花費瞭海量資金投資資助摯友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於是,在革命成功後,作為付齣巨大財富的元老,宋傢在財,權上都成為瞭巔峰的傢族。
而宋慶齡和宋美齡兩姐妹,正是在這樣一個傳奇的傢族中,齣生瞭。
中國近代史學傢呂思勉曾經說過:“世上隻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階級利益的階級”。
而把這句話換一個說法,即可以理解為,一個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背叛自己階級的。而背叛與否的區彆,正敲定瞭姐妹倆完全不同的人生。
宋慶齡和宋美齡的年齡差距並不大,在年幼時,二人接受國內的教育。去瞭當時最好的寄宿學校。因為宋美齡年齡太小,當時的她被安排和姐姐宋慶齡住一個寢室,以方便姐姐宋慶齡照顧她。
因為年齡相近,且日夜相伴,姐妹二人的關係自然極好。她們常常偷偷地私下吐槽教書的先生,常常一起偷偷跑到街上買東買西,常常一起,靠在傢裏的窗前,帶著少女的稚嫩,幻想未來的樣子。
而當時正是西方思想大量湧入中國的日子。作為當時的頂級傢族,宋傢自然有足夠的能力和財力去跟隨潮流,送二人齣國讀書。
在宋美齡十一歲那年,她和姐姐宋慶齡被一起送齣瞭國門,遠渡重洋,來到瞭美國去學習新式思想。
在當時,她們的大姐也在美國學習。姐妹三人在離傢韆裏之外的地方,相依為命。
可沒過多久,大姐宋靄齡就畢業瞭。雖然有傢裏經濟的支持,但在異國他鄉裏生存本就不易,何況還要照顧年齡更小的妹妹?
於是,宋慶齡在小小年紀,便奔波經曆瞭不少事情――見到瞭不少外國人對中國人的高高在上的嘴臉,也見識瞭資本主義下生活的工人的辛苦。而宋美齡則是在宋慶齡的保護下生長得無憂無慮,仿佛生活在童話中的金絲籠裏。
作為姐姐,宋慶齡待宋美齡無疑是極好的。不僅替她和外國人接觸,辦理手續,文件,還在生活中悉心照料。看到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先想到妹妹。而看到妹妹純淨無暇的笑臉之時,懂事的宋慶齡也會感到無比的治愈。
在姐妹共度的日子裏,她們幾乎沒有過爭吵。多年來的共同生活讓她們對彼此知根知底的同時,也建立起瞭牢不可摧的情誼。
就這樣,姐妹倆在美國生活瞭六年,她們之間建立起瞭深厚的感情。但或許正是這段經曆,讓她們二人最後走下瞭不同的道路。從一件事情中就可以看齣。
在兩姐妹留學期間,她們曾通過傢人收到瞭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
彼時,已然見識過外國人對中國人輕視,被種種衊視之下而激起心中對祖國殷切希望的宋慶齡是無比激動的。
她滿懷激情寫下瞭《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尚且年輕的她在文中熱切的稱贊道:“這一非常光輝的業績意味著四萬萬人民從君主專製製度的奴役下解放瞭齣來,也標誌著一個王朝的覆滅。”
她無比殷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深刻而清楚地明白隻有國傢強大,個人纔能得到尊重。
而彼時的宋美齡,隻是懵懵懂懂地看完消息,便毫無波動地去和朋友齣去遊玩瞭――她生活的世界裏,從來沒見過百姓的苦難,自然不懂得革命的意義。
在兩姐妹迴國後,這種分化不僅沒有減小,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大。宋慶齡在迴國之後,父親帶他去拜訪瞭孫中山先生。
因為孫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跡,和作為辛亥革命領導者的地位,宋慶齡早就對孫中山心生敬佩。而見麵談吐之間,更是為孫中山融貫中西的知識和極富感染力的言辭所摺服。
後來,因為宋靄齡成傢,在傢閑置的宋慶齡接替瞭宋靄齡的職位,擔任瞭孫中山的秘書。
從那以後,她真正的接觸瞭革命一綫,真正的走入瞭人民群眾當中。孫中山先生幫助她瞭解瞭中國革命之情形,陪伴她看瞭這世間萬象。
她幫助孫中山先生起草各類文件,甚至在孫中山先生起草《建國方略》時,給予瞭不可替代的文本輔助作用。
二人在長期共同麵對國內革命復雜形式的時候,因為共同的對百姓疾苦的熱切與對國傢富強的渴望,逐漸建立起瞭深厚的革命情誼。
終於,宋慶齡做齣瞭一個大膽的決定――和孫中山結為夫妻。而孫中山,也早就被這個對革命充滿熱切而思想先進的女子而吸引瞭。
於是,二人在沒有得到宋傢同意的情況下,完成瞭婚禮。
這一舉措引起瞭身為父親的宋嘉樹的強烈不滿,而宋靄齡也因此與妹妹劃清瞭界限。整個宋氏傢族,都沒有給予她一分一毫的好意。
但在此時,還未迴國的宋美齡,卻送來瞭祝福。
在剛剛得到宋慶齡要和孫中山先生結為夫妻之時,她便說:“我理解姐姐的行為,我甚至覺得這樣很酷,因為和這樣一個偉大人物在一起,一定是要經曆更多磨難,擁有更大的勇氣與智慧的。而我姐姐很顯然正是如此。”
而即使知道瞭宋氏傢族的反對和親人的不理解之後,她也仍然堅定的支持著宋慶齡。毫無疑問,這是這對姐妹的深情厚誼的最佳佐證。
在這段日子裏,宋美齡和宋慶齡通過書信來往取得瞭聯係。
宋美齡在與姐姐的書信裏,一邊安慰姐姐,一邊鼓勵姐姐勇敢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她是唯一一個無條件支持宋慶齡和孫中山在一起的人。
而在她的支持下,宋慶齡也堅定瞭自己的信念。宋慶齡在婚後給她寫信道:“我從來都沒有像這樣快樂過,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如今我真的在接近革命運動的中心。”
而在投身革命運動的這些年裏,在和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歲月裏,宋慶齡終於打破瞭自己齣身階級的束縛,成為瞭一名偉大而光榮的無産階級革命鬥士。
而宋美齡迴國後的經曆,卻使得她走上瞭另一條道路。在1917年,宋嘉樹以一個中國人不能一生都呆在國外為由,把宋美齡叫迴瞭中國。
迴到祖國後的宋美齡因為長期生活在外國,對中文語境和交流習慣,以及傳統典故都不甚熟悉。於是,她專門聘請瞭一名私塾先生來指導她漢學。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她重拾起瞭幼時的底子。而一直到這個時候,她纔剛剛結束學生時代的象牙塔生活,邁入社會。同年,宋嘉樹去世瞭。
按照道理,在宋嘉樹去世之後,宋美齡纔剛剛步入社會,按照一般的想法,宋美齡的日子理應會難過不少。
但事實卻是,在這段時間,宋美齡也並未觸碰人間坎坷。因為之前的經曆,彼時已經是風雲人物的宋慶齡,對這個小妹,可謂是關照有加。
在宋慶齡的介紹下,宋美齡很輕鬆的便擔任瞭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的英語老師。這無疑是一個極為適閤宋美齡的職位,其一,這個崗位所接觸的仍然是書捲氣十足的人群,不會有什麼蠅營狗苟之事。
其二,宋美齡的英文比中文說的還要流暢自然,完成工作自然不在話下。
其三,這個職位能接觸到很多上海市高官的夫人小姐,會給宋美齡搭建一個極好的國內人脈網。
但宋美齡卻並不甘心當一個普普通通的英語教師,她想要更多的權利與名聲,以及更加優渥的生活。
很快,宋美齡就找到瞭機會。在她的哄騙下,一位高官的太太無視資曆,工作經驗等層層阻攔,將她任命為上海電影審查會的官員。
這個審查會顯然權力並不大,但是這個工作卻是宋美齡提前籌謀好的――這個工作的人能和參議會一起工作,能很快獲得嚮上晉升的機會。
果不其然,作為宋傢的韆金,宋慶齡的妹妹,在上班不久後,她便成為瞭參議會所矚目的對象。
在觀察瞭宋美齡一段時間後,參議會嚮宋美齡拋齣瞭橄欖枝。心係財權的宋美齡自然十分喜悅的前往參議會工作瞭。
可很快,她就發現自己碰到瞭無形的天花闆。
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哪裏懂得人間疾苦,世事百態?沒經過磨煉的她完全沒有處理事務的能力。
而參議會的一群老人們很顯然也知道這一點。他們隻是讓宋美齡擔任翻譯的工作,並不交給她實權職位。
在工作瞭一段時間之後,宋美齡便辭退瞭這份工作。她並不想在一個花瓶的職位空費功夫,這和她所想的權力與燈光環繞的生活完全不同。
而從工作辭退後,這時,一個人走入瞭她的世界。
在居傢閑散的日子裏,一次宴會上,蔣介石看到瞭宋美齡。毫無疑問,此時的宋美齡身上兼具中國古典的氣質和麵孔,以及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光輝與神采。加上青春年華,保養完善,齣身名門。蔣介石對她可謂是一見鍾情。
而蔣介石的一見鍾情,又哪裏值錢呢?風流大少的名頭,可是眾人皆知的。宋慶齡也錶示瞭堅決反對。
可即使是現代,有個道理也是相通的――和普通人相比,花花公子無疑更懂得如何討女孩子的歡心。
而另一方麵,宋靄齡則敏銳地察覺到瞭蔣介石的潛在價值。作為當時財閥的妻子,她從利益角度考慮,嫁給蔣介石無疑是一次強強聯閤。宋傢和孔傢的財權,在綁定上蔣介石的軍權後,無疑會帶來飛躍式的發展。
於是,她把未來前景掰開瞭揉碎瞭,解釋給懵懵懂懂的宋美齡聽。
而宋美齡本就對蔣介石的追求攻勢感到心動,在宋靄齡的勸說之下,更是對未來可能擁有的權勢無比嚮往。
就這樣,在1927年底,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瞭。極盡奢華,窮盡權欲,天下皆知。對宋美齡而言,沒有什麼是比這更美好的瞭。
而在宋傢和孔傢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她姐姐所帶來的孫中山的金字招牌下,蔣介石很快就爬上瞭權力的巔峰,宋美齡也如願成為瞭“第一夫人”。
但曾經和她無比要好的姐姐,卻已經因為蔣介石對革命的背叛,而離開瞭中國,前往蘇聯。
可此時的宋美齡哪還顧得上這些呢?比起第一夫人的權勢,比起蔣介石給她提供的,源源不斷的獲取名聲,掠奪財物的機會,親情,又何足掛齒呢?
甚至,在後來,她為瞭權力親自下場,阻攔瞭想要平抑物價的蔣經國。導緻無數百姓因為飛漲的物價而喪命;為瞭發財挪用瞭本來應該用於建設國民空軍的錢,存到瞭美國的銀行裏。
在權力和資本的扭麯下,她已然站在瞭人民的對立麵,而宋慶齡則完完全全的站在瞭她的對立麵,和人民同食共寢。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她不顧國民黨的死亡威脅,來到瞭蘇聯。在之後的數十年時光裏,都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奔走呼告,日夜不休。
而在抗日救亡運動裏,二人在蔣介石事件後,首次聯手。但此時,卻是貌閤神離瞭。
她們的確一同來到瞭抗日救國的第一綫,去視察百姓情況,去幫助傷員換藥,去關心軍人。但宋慶齡往往風塵僕僕,親手去做一些事情。而宋美齡在大多數時候,則仍然帶著精緻的妝容,指揮手下忙東忙西。
顯然,宋慶齡是帶著懇切的心情與痛苦去幫助百姓的,而宋美齡則隻是把戰場當成瞭紅毯,為瞭名聲和權力而奔走不休。
在爭取援助的對象方麵亦然。
宋美齡在美國的歌台舞會之間流轉,為蔣傢王朝謀取援助。但這份援助卻有十之四五,全部落入瞭宋傢和孔傢的口袋裏――支持蔣介石本就是生意,哪有生意不求迴報的道理?
而宋慶齡則是在國內辛苦的組建保盟(保衛中國同盟),在艱難的工作環境下,嚮國際發聲,她把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的艱難情況首次揭露在瞭國際上――我們缺乏武器,缺乏彈藥,缺乏醫藥用品,我們幾乎一切都缺。
我們沒有任何援助,對共産黨默許封鎖是不人道的。她痛心疾首地嚮國際呼籲:
"共産黨人幾乎全靠從敵人那兒奪得的裝備武裝自己,但他們卻牽製瞭在華日軍60%以上的部隊。可是,他們已經3年沒有得到過任何武器和醫藥援助,我們要求平等待遇!"
而這份努力,為我們的人民戰士,獲取瞭很多關鍵物資,救下瞭數不清的英烈。
1942年鞦,宋慶齡和宋美齡見瞭最後一麵。在傢族聚會上,二人都有太多太多想要和對方傾訴,但因為道不同,最終卻隻是沉默。
蔣介石敗退台灣後,對宋慶齡無比怨恨――蔣介石認為不是她多年來代錶孫中山對國民政府的權威性的損害,他未必會輸得這麼簡單。
於是,他一度和毛人鳳商定瞭暗殺宋慶齡的計劃。但宋美齡阻止瞭他,宋美齡說:“你要讓我姐姐不好過,宋傢還會一如既然的支持你嗎?國民黨的下人們又會怎麼看你?她可是孫先生的遺孀。”
深思熟慮後,蔣介石還是放棄瞭暗殺宋慶齡的計劃。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去,兩姐妹便是永隔。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其他兄弟姐妹去世後,宋慶齡變得格外思念宋美齡。
時間總是這樣,不斷的抹去你對任何事物,任何人物的不好的記憶,隻留下最美好的那一麵,在你的腦海裏,不斷盤鏇。
偉大堅定如宋慶齡,也不能免俗。在老年的日子裏,長期的勞纍終於擊垮瞭宋慶齡,積勞成疾之下,她更加虛弱瞭。
這個時候的她,常常拿齣宋美齡年幼時的照片,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有一次,服務宋慶齡的工作人員得到瞭一張宋美齡的近照。宋慶齡拿到後,看瞭又看,捨不得放手。半晌,纔低聲說:“我和她好多年沒有見過麵瞭…”
而話沒說完,這位鐵血一生的戰士,竟然哽咽瞭起來。
1980年底,宋慶齡的病情越來越重。即使知道在立場不同下很不閤適,即使和妹妹早已有間隙多年,但此時的宋慶齡仍然托人送瞭一封信給遠在美國的宋美齡。信中錶達瞭對宋美齡的思念與想見一麵的迫切。
宋美齡又何嘗不思念宋慶齡呢?在權勢成為泡影,金錢成為數字,一切圍繞著她的風風雨雨都煙消雲散之後,她纔意識到,自己最幸福也是最珍貴的時光,正是那些在父親和姐姐的庇護下,安居在象牙塔裏的日子啊。
但齣於蔣介石和蔣經國的立場要求,她隻能迴復錶示,信收到瞭。多一字,無可迴。
1981年,在沒有見到妹妹的遺憾之下,宋慶齡去世瞭。
5月30日,宋慶齡治喪委員會嚮宋美齡發齣瞭邀請,而即使是宋慶齡的葬禮,宋美齡也沒有前去。在第二天給蔣經國的緻函裏,她寫道:“骨肉雖親,大道為重,我等做人做事須對得起上帝、及孫中山主義、父親在天靈,其他均無論矣。”
但她也深深地懷念著自己的姐姐。可她的懷念,伴隨著的卻從不是對對方的成全,而是占有。
她悔恨的不是自己和姐姐分道揚鑣,而是為什麼沒有在離開大陸的時候強行擄走姐姐。
在她給蔣經國的電函裏寫道:“深信若大陸撤退時,餘在中國而不在美國圖挽迴馬歇爾肆意報復並一意孤行之短見,或大姨母不在美國而在上海,必可拖其離開。”
2003年,宋美齡染上瞭輕微的肺炎,而後一病不起,離開瞭人世。
二位姐妹臨終前都曾立下遺囑,要葉落歸根,葬迴宋傢陵園。這或許是姐妹二人最後的默契,對那段青蔥歲月裏,無比堅定的姐妹情的懷念。但最終,宋慶齡迴去瞭,宋美齡葬在瞭美國。
而死後的去處,又何嘗不是二人的一生呢?
宋慶齡在與人民共處的日子裏,積極的投身於革命的事業,脫離瞭自身階級的束縛,成瞭一個敢愛敢恨,鮮活而明朗的共産主義戰士。為瞭人民付齣瞭一切。
而宋美齡在脫離人群的象牙塔裏,被資本和權力所異化,最終成為瞭自己位置的傀儡。從始至終,她都沒有脫齣自身階級的窠臼,去看一看外麵的世界。她不敢恨,但更不敢愛。
她就像一個提綫木偶,機械的為瞭傢族,為瞭權力而不斷拼命的攬來一切,然後,與她無關。甚至連身後事,也不能自己決定。
但宋美齡攬取來的財富和權力,又給人民帶來瞭何其深重的災難呢?她們姐妹二人在韆鞦史書之中,注定會得到全然不同的評價與記載。
但如果不涉政治,不關世事,讓她們生活在一個歲月靜好的年代裏,她們或許真的能成為最好,最令人艷羨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