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4/2022, 9:24:39 PM
1941年4月24日,廣東蕉嶺鄉下的一個農婦,突然聽聞瞭一個驚天噩耗:那個自己等待瞭5年之久,曾信誓旦旦許諾一定會迴來接自己和孩子的男人,遇害瞭。
她怎麼也不願意相信這一噩耗會是真的。為瞭撐起這個傢,她從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富傢韆金,心甘情願成為每日下地乾活的農婦,一直支撐著她的就是一傢團圓的信念。
丈夫遇害的消息,就像是一個子彈,打進瞭她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她幾欲崩潰。她多想隨他而去,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傢裏還有年近七旬的公公和4個還未長大的兒女。倘若她倒下瞭,他們又該怎麼辦?
這個農婦不是彆人,正是我國著名抗日英雄謝晉元的妻子淩維誠。很多人瞭解謝晉元,是因為電影《八佰》,他是那支堅守上海四行倉庫部隊的最高長官。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全麵爆發。兩個多月後,隨著大場防綫失守,國民黨守軍開始撤退。蔣介石決定留下一支部隊駐守閘北陣地,這一任務交到瞭謝晉元率領的524團手中。本來老蔣就沒什麼抗日的決心,在他看來謝晉元的留守不過是做做樣子。
隻是,他沒想到謝將軍會那麼英勇。
當時這支部隊隻有400多名戰士,但是為瞭迷惑敵人,他們對外都是號稱800人,這也是現在“八百壯士”的由來。在接下來的四天裏,這支部隊擊退瞭日軍王牌軍第三師團10餘次瘋狂進攻。
當時四行倉庫不遠處就是上海公共租界。租界方麵一方麵被“八百壯士”感動,一方麵也怕日軍的瘋狂進攻會把租界也捲入其中,於是便錶示:願意幫中國守軍安全撤離。但謝晉元是一位軍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他受命率領524團駐守,豈能擅自撤退?麵對租界的提議,他當即拒絕:“未奉命令,雖死不退!”
無奈之下,租界方麵隻能聯係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看524團留守的目的已經達成,而且又有租界方麵介入,便下令讓謝晉元帶著部隊撤離。
起初謝晉元並不願意,目睹日寇之囂張肆虐,他早已做好犧牲的準備。他對傳達撤退命令的官員錶示:
全體官兵早已立下遺囑,誓與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
但國民政府已經決意撤退,怎麼可能允許他自作主張?再三的電令之下,謝晉元隻能從命,率領剩下的戰士退入公共租界。日軍當時已經傷亡200餘人,10餘次的瘋狂進攻都沒有攻下四行倉庫,讓他們真的以為守軍有上韆人。他們擔心繼續交戰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傷亡,而且也不見得能夠攻下,在租界方麵的乾涉下,日軍也同意瞭撤軍。
按照原本的協議,“八百壯士”撤入租界需要被收繳武器,之後租界方麵會設法讓他們撤離上海。但當“八百壯士”退入租界以後,卻沒有等來撤離上海的希望,相反在日軍占領上海後,迫於壓力租界方麵將他們拘禁在瞭英租界的收容所。這支浴血奮戰抵抗日軍的部隊,成瞭名副其實的“孤軍”。
這一拘禁就是4年多。在此期間,孤軍營的戰士不僅要時刻提防日軍的圖謀不軌,還要麵對僞軍的威逼利誘。
謝晉元,更是處於風口浪尖之上。
僞軍為瞭讓謝晉元這麵“抗日旗幟”屈服,一度許諾給他陸軍總司令的頭銜。麵對這樣的利誘,謝晉元斬釘截鐵地拒絕道:“我身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侮辱我……”
這樣的凜然之語也讓僞軍知道,想要誘降謝晉元沒有絲毫可能。於是他們便使用下作的手段,誘降瞭謝晉元手下的4個士兵。
1941年4月24日早晨,謝晉元帶著戰士如往常一樣開始晨練,4個叛徒遲到,謝晉元詢問他們原因。但誰也不曾想到,這4個人已然成瞭叛徒。他們趁謝晉元不備,掏齣事先準備好的凶器,一擁而上,將謝晉元殺害。
就這樣,這個在抗戰中寜死不屈的將軍,最終卻死在瞭4個敗類手上。
英雄落幕,他的葬禮隆重如國葬。
但在無比感人的葬禮後,卻很少有會想到:他的4個兒女還要生活下去。而這樣的重擔,就全落在瞭其妻淩維誠身上。
那一年,她34歲。
淩維誠齣生於上海的一戶商人傢庭,自幼便生活優渥。先後畢業於上海務本女中和東南體育專科學校,在校時學的是音樂專業,可以說是一個妥妥的“民國女神”。
她和謝晉元相識於一場朋友的婚禮。
那一天,20歲的她是伴娘,而他是伴郎。第一次見到她,謝晉元就被她的優雅和美麗打動。男未婚女未嫁,在朋友的撮閤下,他們相識相知相戀。
次年,北伐軍在濟南和日軍爆發戰鬥,謝晉元擔任先鋒營營長。戰事激烈,謝晉元身受重傷,被送到漢口治療。在此後一年多的養傷時間裏,淩維誠經常從上海跑去漢口看望照顧謝晉元。兩人的感情日益濃烈,等到謝晉元康復時,兩人早已認定對方。於是,他嚮她求婚瞭。
年輕、帥氣的謝晉元,本以為婚事會很順利,不料淩傢親友並不同意。在他們看來,謝晉元是隨時會命喪沙場的軍人,會給女兒未來的生活帶來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的危險,他們不願淩維誠吃這份苦。
但是淩維誠的心早已被謝晉元填滿,她眼裏隻有他一個,再容不下其他人。彆人眼裏可能的苦,在她眼裏正是自己所求的幸福。就這樣,淩維誠在傢人的反對聲中,嫁給瞭謝晉元。
成婚不久,謝晉元就被調去瞭上海,淩維誠有孕在身隻能留在漢口,他們隻能通過一封封書信互錶衷腸。直到1930年,淩維誠在生完大女兒謝雪芬後,休養瞭一段時間便匆匆返迴上海和丈夫團聚。
此後的幾年,謝晉元一傢住在上海龍華寺對麵的三間寓所中。在外,謝謝晉元是威風凜凜的一員大將;在傢,他則是妻子最忠實的聽眾。他聽她講音樂、講藝術,是他生命裏的“白月光”。在此期間淩維誠又為丈夫生下瞭一女謝蘭芬,一子謝幼民。
很多國民黨將領會有三妻四妾,他隻有她一人。
美好總是短暫的,尤其是在充滿未知的戰爭年代。1936年,隨著日寇的步步緊逼,上海的局勢也越發緊張。謝晉元不怕日本人,但他怕關鍵時候照顧不瞭妻兒。思慮再三之後,他決定把已懷孕的妻子和3個孩子,送迴廣東蕉嶺老傢。
起初,淩維誠並不理解丈夫的意圖。她對他說:“你在哪兒,我就該在哪兒!”謝晉元知道妻子捨不得,便指瞭指3個年幼的孩子。淩維誠明白瞭:是啊,她要保住孩子。
臨彆之際,謝晉元滿懷深情地對妻子說:
讓你呆在這麼苦的地方,實在是不得已……肚子裏的孩子生下來,如是男孩就叫“繼民”……到勝利那天,我就來接你們迴上海。
就這樣,這對有情人分開瞭。對於丈夫會接她迴上海的承諾,淩維誠從未懷疑,這也成瞭此後艱難生活中支撐她的信念。隻是此時的夫妻倆誰都不曾想到,這次一彆,再見已是生死相隔。
迴到廣東蕉嶺後不久,淩維誠生下孩子,依照丈夫的囑托,給他取名“謝繼民”。當時在廣東老傢的除瞭淩維誠和4個孩子,還有公婆2人以及謝晉元大哥的女兒謝孟招,總共8口人。
公婆年事已高,幾個孩子還小,養傢糊口的重擔都落在瞭淩維誠這個原本養尊處優的“富傢太太”身上。雖然謝晉元平時會寄一些錢迴傢,但對於這個人口眾多的傢庭來說,謝晉元省下的這些錢餉隻能是杯水車薪。
所以怎麼養活一傢老小,成瞭淩維誠不得不麵對的問題。而農傢唯一能夠解決生計的辦法,隻有種田。
從此,她脫下瞭旗袍和漂亮的皮鞋,穿起瞭粗布麻衣,學會瞭下地種田。
每天天不亮,淩維誠就早早起床,為傢裏人煮好一大鍋米飯,然後下地乾活。孩子們起來也見不到母親,就相互照顧,餓瞭就從鍋裏盛點飯配著鹹菜充飢。一直到傍晚時分,淩維誠纔會迴傢。
多年以後,兒子謝繼民迴憶起這段時光,感慨地說:
我無法想象,母親原是一個衣食無憂、愛好音樂和藝術的女子,日後每天下地播種、挑糞、施肥……前半生和後半生完全不同,但她挺瞭過來……
支撐著淩維誠的,是那句“我會來接你們”。但她等來的,是丈夫遇害的消息。
得知這一消息,淩維誠的第一反應是:迴上海,在丈夫的墓前痛哭一場。她甚至已經收拾好瞭行李,隻是當幾個孩子問她要去哪兒時,她硬是沒有邁齣傢門。當時上海依舊被日軍占領,她此去如果有什麼不測,孩子怎麼辦?除瞭忍耐,她彆無它法。
之前傢裏也隻是勉強果腹,甚至有些時候還要挨餓。現在丈夫遇害,幾個孩子也到瞭該上學的年紀,擺在淩維誠麵前的現實越加睏難。
不久後,她得知國民政府要給謝晉元傢屬發一些撫恤金。於是在這年鞦天,她帶著4個孩子踏上瞭前往國民政府陪都重慶的路途。
此去,淩維誠有兩個打算,一方麵是領迴丈夫的撫恤金;另一方麵是希望當局能幫忙安排一下幾個孩子的讀書之事,因為丈夫在1939年時的傢信中曾說過:
除教育費得請政府補助外,大人以下應宜刻苦自勵,不輕受人分毫……
丈夫的意思很明確:謝傢人平時生活上吃什麼苦都沒事,但萬萬不能耽誤孩子的學業,這件事可以求當局幫忙。
重慶距離廣東蕉嶺有韆裏之隔,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而且戰亂頻起,一個弱女子帶著4個孩子輾轉跋涉,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淩維誠硬是咬著牙,帶著幾個孩子穿越5座省市,抵達瞭重慶。
謝晉元是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在老百姓中間有著極高的聲望。為瞭錶示重視,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接見瞭淩維誠,錶麵上還錶現得挺親切。但是對於謝傢孩子的教育問題,蔣介石給她的答復卻是:
現在抗戰期間,國傢睏難,等抗戰勝利,國傢定會照顧你們的。
睏難?但當時宋美齡一件旗袍的價格,就足夠淩維誠和孩子一年的開銷瞭。這其實就相當於婉拒瞭淩維誠的求助。淩維誠是個有骨氣的女子,她明白這是老蔣在推托,便不再說什麼。
帶著那筆撫恤金,她迴到瞭老傢。她把錢分成瞭兩份:一份給瞭謝晉元父親做養老之用,另一份則買瞭3畝田,耕種撫養幾個孩子,供他們讀書。淩維誠是受過教育的女子,每次忙完她都要檢查孩子的功課。幾個孩子懂事,曾提齣輟學幫媽媽種地,為此淩維誠狠狠地發瞭一次火:你們若不成纔,我將來怎麼去見你們父親!
多年以後,每次迴憶起在廣東蕉嶺的那段歲月,淩維誠總是喃喃:“在老傢的十年是怎麼熬過來的,我想來想去到現在還弄不明白。”
就這樣一直熬,淩維誠終於等來瞭抗戰勝利。她想迴到上海,赴與丈夫的那場十年之約。
十年前,他說會來接她;十年後,她要帶著孩子去看看他。
1946年3月,淩維誠賣掉瞭傢裏的一些田地,帶著4個孩子踏上瞭返迴上海的路。來到港口,她纔發現原來迴上海那麼難:她甚至買不起船票。好在路上遇到好心人,聽說她們是抗日英雄謝晉元的遺孀,給予瞭諸多照顧。最終,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跋涉,淩維誠和幾個孩子,終於抵達瞭闊彆10年之久的上海。
聽說團長夫人迴來瞭,幾個“孤軍營”的戰士都自發前來接她。在老兵的簇擁下,淩維誠來到瞭丈夫墓前。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所有的委屈和不捨,在此刻都化成瞭滾滾淚水。
幾個孩子,第一次看見平時堅強的母親如此模樣。
淩維誠看似柔弱,其實骨子裏有一份不輸男兒的擔當和氣魄。祭拜完丈夫後,淩維誠和老兵們聊瞭起來。
聽說還有不少老兵流落上海街頭,生活沒有著落,她毅然決然地擔起瞭這份重擔。她對他們說:“團長犧牲瞭,我作為團長夫人,要把團長留下的擔子挑起來。”
當夜她就找人,在次日的報紙上刊登瞭一則消息:“抗日將領謝晉元遺孀昨日抵滬,下榻新新旅社”。
這是一位團長夫人,在招喚丈夫的舊部。
果然,散布在上海地區的孤軍老兵,見到這一消息,都紛紛前來,他們中很多人都生活沒有著落。看著這些為抗日奮不顧身的英勇戰士淪落至此,淩維誠的內心百感交集。她開始四處奔走,嚮各界呼籲,隻為給這些老兵一個安穩的生活。可惜,在多數人都難以果腹年代,她做的一切都收效甚微。
萬般無奈下,淩維誠不得不再次嚮老蔣求助。1946年6月,淩維誠帶著兩個孩子,再次前往南京求見蔣介石,畢竟他曾說過:“待勝利後,國傢定會照顧你們”。
她蠻以為此次前去定能為這些老兵謀得齣路,最不濟也能領一些生活補助,隻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南京她連蔣介石的麵都沒有見到。她得到的隻有宋美齡一句:“你們先迴去吧,會安排上海市政府照顧你們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物質補助。
再次迴來上海後,淩維誠找到市政府,但這些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奔波一圈她最終一無所獲。迫於無奈,淩維誠和這些孤軍老兵隻能自己想辦法,在上海灘艱難生活。
淩維誠和老兵
以上這張是淩維誠和老兵們拍的一張照片。她坐在中間,老兵們站在她旁邊。
其實當時這些老兵還有一條齣路。國民黨反動派準備發動內戰,這些孤軍老兵都身經百戰,是悍勇之輩,反動派想讓他們返迴部隊。而且還許以重諾,即便以前隻是普通士兵,隻要返迴部隊都給安排排長的職務。但這些老兵,卻無人答應反動派提齣的條件。對此,他們給齣的理由是:
八年來我們吃瞭那麼多苦,當年打日本人是義不容辭的……內戰我們不願意打!
在那些年裏,淩維誠帶著孤軍營的老兵,開過公共汽車,也組織過工業服務社,還曾生産各種生活用品。但在那樣的戰亂年代,做什麼都不容易,這也讓他們的生活始終是潦倒的。
謝晉元犧牲時,淩維誠纔34歲,她長相甜美,很有氣質。因此,多年來除瞭生活上的睏難外,她還要忍受地痞無賴的威脅和騷擾。兒子謝繼民的迴憶稱:
我上小學的時候,母親曾收到過一張紙條,對方威脅她,如果不接受紙條上的條件,就小心子女的命。
那時候的淩維誠就活在這樣的膽戰心驚之下,她內心的惶恐也無人訴說,隻能把幾個孩子叫到閣樓上商量。好在幾個孩子懂事,再加上一些叔伯的照顧,這樣的日子最終還是熬過去瞭。
其實那時候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嫁,身邊也不是沒人勸過她。但愛過瞭英雄的淩維誠,真的接受不瞭彆人瞭。
她想為他守一輩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淩維誠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給時任上海市長陳毅寫瞭封信,在信中她說明瞭孤軍營老兵麵臨的睏境,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照顧。對於這件事,其實淩維誠並沒有把握,因為謝晉元和孤軍營老兵都是國民黨部隊的,她不知道解放軍會不會齣手相助。
讓淩維誠沒想到的是,對於這件事陳毅市長十分重視,收到信後當即就作齣指示:
謝晉元參加抗日,為國捐軀,其遺屬應緻照顧。吳淞路466號房屋及墓地一段歸謝晉元遺屬使用,一切費用減免。
解放軍和國民黨部隊的區彆,一目瞭然。
得到瞭這樣的照顧,淩維誠和幾個孩子,以及孤軍營老兵的生活都迎來瞭轉機。後來,淩維誠也找到工作,一傢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而在淩維誠的養育下,她和謝晉元的4個兒女,除瞭長子上學時期就患重病外,其他3人都成纔瞭。
長女謝雪芬,從東北財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冶金部財務科工作,後來隨同丈夫被調到常州冶金廠財務科工作。次女謝蘭芬就讀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化學兵學校,畢業後跟隨丈夫迴到廣東在衛生係統工作,也相當瞭不起。她們從不敢忘記自己是謝傢女兒,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
次子謝繼民,由於傢庭經濟負擔重,他很早就齣來工作瞭,在上海從事過多份基層工作。改革開放以後,他先後在楊浦區委等各部門擔任職務。平時除瞭工作,謝繼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整理父親的事跡。
對於母親淩維誠,幾個孩子始終心懷感恩和愧疚。在他們眼裏,父親是中國人的英雄;母親,則是他們謝傢的英雄。謝繼民29歲結婚時,對另一半隻提瞭一個條件:請善待我的母親,因為她太不容易瞭!
1991年1月6日,淩維誠病逝於上海,享年84歲。臨終前她把兒女叫到身邊,提齣瞭一個要求:讓我葬在你們父親身邊。
生前,他們不能相守,甚至連最後一麵都沒有見到;死後,她要和他葬在一起。
謝晉元帶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讓全世界看到瞭中華兒女抵抗侵略的勇氣和決心,他無愧英雄之名。 每一年,都有無數國人來到謝將軍墓前祭拜他。但筆者希望大傢在獻花時,不要忘記葬在他身旁的謝夫人。
這是一個傑齣的中國女性。
她的一生沒有什麼高光時刻。但她身上有著中華女子的善良和堅貞。她是丈夫心裏的“白月光”,她是兒女心裏的“大英雄”,她是孤軍營老兵心裏“閤格的團長夫人”。謹以此文紀念謝晉元將軍和淩維誠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