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4:13:08 PM
人生一世,如駒過隙。
還沒來得及好好拼搏,就變老瞭。
有一位哲學大師說過:“人生就像一條拋物綫,從五十歲開始,就往下走瞭。”
上坡時,雄赳赳,氣昂昂,下坡呢?也許你還沒有想好,還沉迷在走上頂峰的喜悅之中。
人啊,最難的不是嚮前奔跑,而是到瞭關鍵處,不知道拐彎。
歲月無情,勝是驚喜,敗是光榮。如果你不能看淡一切,那麼痛苦就會接踵而至。
通常來說,五十歲之後,以下三件事,是痛苦的根源所在,需要連根拔起。
01
太較真,消耗自己。
清朝富豪鬍雪岩說:“道理是直的,但路經常是彎的。”
人這一生,常常要走蜿蜒的路,要把歪理變成道理,把睏難當成福氣,把失去當成得到。
你總是一根筋,就會走進死鬍同,並且被前麵的高牆,碰得頭破血流。
對官位太較真,你就會被他討嫌 。
賈平凹在五十歲的時候,寫道:“級彆工資還能不能高已不在意瞭,小心著不能讓血壓血脂升高。業績突齣不突齣已無所謂瞭,注意椎間盤的突齣。”
人,總是要退位的。哪怕你是單位的一把手,也要麵臨退居二綫的問題。聰明的人,主動幫助新來的接班人,把工作捋順瞭,也落得一個好名聲。
那些官癮非常大的人,就像火車上“霸座”的人一樣,不管誰勸導他,都不會挪開。最後,被人強行拉開,並且永遠不能迴來。
事實上,五十歲到六十歲,是一個擺脫職場睏惑的過程 。花一些時間,讓自己提前適應退休生活,無不裨益。
對人生過往太較真,就是和自己過不去 。
你認真想一想,人生一輩子,真的做不瞭幾件事。你要是非得把自己想過的事情,都做一次,你會疲於奔命。
比方說,小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科學傢、漫畫傢、航天員”等。長大之後,發現自己就是社會底層的人,靠搬磚謀生。你不服氣,拼命摺騰,反而越來越糟糕。
如果你是金子,就發光,如果你是石頭,就可以砌牆,如果你是木頭,就變成傢具。你非得和自己的本性對著乾,你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對當下的仇恨太較真,你就總是憤憤不平 。
凡是傷害過你的人,你非得“打迴去”不可,說明你的格局太小,你活得不通透。
曾經,我的一個親戚,在單位擔任副科級領導。59歲的時候,一把手勸他,應該退位瞭。沒想到,他憤憤不平地說:“退位,可以,但是處處和我針鋒相對的人,也要一起退。”
親戚在單位上,有一個死對頭,比他小八九歲。在工作中,有矛盾,是為瞭把工作做得更好,但是親戚卻要較真到底。到離開單位那一天,還在門口吵鬧,素質好不好,可見一斑。
喜歡較真的人,就是沒有看清形勢,沒有看到年齡,做任何事情,都是自討沒趣。
02
捨不得,失去更多。
關漢卿說:“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做人,應該收放自如,如果不能,就隻能握緊拳頭,把指甲掐進肉裏,還一無所得。應該把手放開,掌心嚮上,讓風來風往,讓世界擁抱在懷裏。
捨不得讓孩子獨行,就是捆綁瞭孩子的手腳和未來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前途。如果父母強行壓著孩子去做什麼,雖然孩子做瞭,但是他從此變得鬱悶,再往前,事與願違。
五十歲以後,你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做什麼,推一把,拉一把。手拉手的幫助模式,已經過時瞭,孩子已經成為瞭傢庭的新生力量,也要“反客為主”瞭。
捨不得放下愛而不得的人,就是破壞傢庭 。
最容易傷心的事情,就是“鬍思亂想”。
你天天惦記著那個無緣夫妻的人,還約她見麵,錶麵上是重情重義,其實是對身邊的人,無情無義。
老夫老妻,纔是真愛,雖然外貌變醜瞭,吵架也很多,可未來可期。
捨不得酒肉場,就會常常醉酒傷身 。
你不是打虎英雄武鬆,喝三碗酒的能力,已經消失瞭。
在酒局上逞能的人,不過是端著杯子不放手,精神上已經糊塗不清瞭。
健康是最大的資本。放棄無用的社交,堅持迴傢吃飯,準時下班,這就是最簡單的養生。
山下英子說過:“斷捨離的任務就是,取迴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
生活簡單瞭,感情單純瞭,幸福就迴歸瞭。
03
太慵懶,人就廢瞭。
廢掉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五十歲,是結束,也是開始。職場要漸行漸遠瞭,生活要更加熱烈瞭;熱鬧的地方少去瞭,三五好友交往的地方,要多去瞭;拼命的想法要放下瞭,現世安好的態度,要拾起來瞭。
如果你感覺自己無事可做,那就真的一切都結束瞭。
能夠頤養天年的老人,都在保養自己的身體,在想發展愛好,在關照社會弱勢群體,在厚愛自己的傢庭。
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追求。讓日子過得慢一些,更有規律一些,但是不頹廢,你就轉型成功瞭。
04
作傢鬍適說過一句話:“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後,怎麼收獲,怎麼栽。”
人這一生,苦非苦,樂非樂,隻是不同的心態而已。
人生一世,活瞭幾十年,其實就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因此,不要糾纏昨天的爛人爛事,不要因為明天的事,杞人憂天。
痛苦是找不到源頭的,唯有把幸福請進生命,痛苦自然就消失瞭。
彆較真,順其自然。
彆糾纏,有捨有得。
彆懶散,不慌不忙。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