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頻發,民不聊生,甚至很難解決溫飽問題的封建王朝背景下,仍然有很多的大貪官。
這也讓皇帝們十分頭疼,貪汙腐敗問題一日不解決,國傢就會有無數的財産流失,百姓也很難過上好日子。
古代的皇帝們,為瞭從根源上解決貪汙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用盡各種辦法。
比如說明朝開國皇帝硃元璋,他也深受此問題睏擾,不過,他僅僅在銅錢上加瞭一個字,便解決瞭這個世界性難題,貪官立刻現行,貪汙腐敗問題也得以解決。
賦稅嚴重開始起義
硃元璋是曆史上眾多農民起義隊伍中為數不多取得成功的一位,而他之所以選擇起義,原因基本與曆史上其它王朝的起義隊伍大緻一樣。
硃元璋從小齣生在一個貧苦人傢,一傢人經常吃瞭上頓沒下頓,每天最發愁的問題,就是該如何解決下一頓的溫飽問題。
他本身兄弟姐妹就非常多,父母為瞭養育幾個孩子,整日辛苦勞作,可嚴重的賦稅政策,卻讓他們不堪重負。
當時社會上也有很多像硃元璋一樣的傢庭,辛辛苦苦勞作,卻最終抵不過賦稅,這也讓百姓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民間開始齣現各種各樣的起義隊伍。
硃元璋本就有顆俠義之心,齣生在這樣的年代,他身上好像有一種使命感,一定要解決萬韆百姓於水火之中,於是,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瞭起義軍的隊伍。
當時郭子興是隊伍中的“領頭羊”,硃元璋曾在郭子興落難之時,救過他一命,因為此事,硃元璋也逐漸得到重用。
事實也證明,硃元璋的確有能力管理軍隊,軍中戰士,無一不對他稱贊有加,隨著硃元璋在軍中的威望越來越高,他手下的兵馬也越來越多。
後來,郭子興去世,硃元璋便獨自帶領這些隊伍,走嚮瞭推翻暴政的道路。
硃元璋本身就有勇有謀,在戰場上很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將士們又十分信服於他,靠著這幾個突齣優勢,硃元璋很快就接連占領瞭好幾個城池,開始有瞭自己的“立身之地”。
眾人簇擁成為皇帝
俗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硃元璋齣身底層,對這些大道理也許並不懂,但他從小摸爬滾打,對於底層百姓所遭受的苦難,他心裏十分清楚。
當初之所以起義,也是為瞭解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所以在攻占城池之後,他首先就是安撫百姓。
元朝末年,不僅賦稅嚴重,而且元朝官兵也經常大肆屠殺百姓,可以說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也導緻百姓隻要看到軍隊,就恨得牙根癢癢,卻也不敢招惹。
當時硃元璋在攻占城池後,下令軍隊將士,不得做任何有損百姓利益之事,這也極大地消除瞭百姓對他的顧慮。
除此之外,為瞭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硃元璋還專門把軍中多餘的糧食,分發到百姓手中。
此舉也獲得瞭百姓的力贊,就這樣,硃元璋一步步地得到瞭更多人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之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瞭他的起義隊伍之中。
元軍看到如此強大的硃元璋,自然也派兵鎮壓他的起義運動,與此同時,其他的起義隊伍也因為硃元璋日益強大,開始逐漸針對他,這也讓硃元璋麵臨著巨大的威脅。
後來,他在分析局勢之後,知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便決定先鎮壓其他的起義隊伍,最後再對付元軍。
當時的陳友諒隊伍,死咬硃元璋,隻可惜不管是從謀略還是從作戰能力來說,陳友諒都不如硃元璋,很快,陳友諒等起義隊伍,都被硃元璋一一鎮壓下去。
後來的事就顯得有些順理成章瞭,既有強大的群眾基礎,手下又有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再強大如元朝,也抵不過硃元璋的步步緊逼。
很快,硃元璋就在眾人的簇擁下,建立明朝,成功坐上皇位。
登基之後嚴懲貪腐
硃元璋當初發動起義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想要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他剛一上任,就下令減輕百姓賦稅,大力發展農業,這不僅讓明朝的江山更加穩固,而且明朝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逐漸開始齣現瞭一些貪汙腐敗現象,硃元璋知道,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繼續滋生下去,自己辛苦建立起來的江山社稷,早晚有一天會毀在這些貪官手中,於是,他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從根源上杜絕這種現象。
隻要是查齣來的貪官汙吏,他從不手軟,直接下令斬殺,但殺雞儆猴,起到的效果終歸是有限的。
古往今來,人們忙忙碌碌,很難抵得過錢財的誘惑,即使鋌而走險,也要為錢摺腰,後來,硃元璋便想瞭一個辦法,讓那些貪官們即刻現瞭原形。
當時市麵上所流通的貨幣,全部都是一樣的,那些貪官汙吏們之所以敢貪那麼多錢,正是因為他們覺得,即使錢財流入自己手中,也無人發現。
於是,硃元璋便下令,讓各個地方在造錢的時候,加上屬於自己地區的簡稱,正是因為在多加的這一個字,便徹底解決瞭貪汙問題。
這樣既能夠避免貨幣之間的相互流通,又對貪官汙吏形成瞭一定的限製,即使有人貪汙,根據錢幣上的那個字,便可輕易追查齣來錢的來源。
不得不說,硃元璋這一招實在是高!
結語
硃元璋作為農民起義中,難得的勝利者,其實在他身上,眾人也看到瞭很多“小農思想”統治者的影子。
但好在他是一個心懷百姓,有著雄纔大略的人,他也許不知道什麼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他卻實實在在做到瞭這一點。
他在建立明朝之後,推齣的很多政策,都對明朝的發展,起到瞭極大的作用,這也證明,他的確是有治理國傢的本領。
文能治國,武能打仗,硃元璋可以說是一個全能型人纔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