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1:46:20 AM
這是一次穿越10年光陰的再度牽手。
4月22日,適逢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IDG資本創始董事長熊曉鴿宣布,IDG資本將繼續嚮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進行捐贈,資金主要用於專業人纔引進和學術交流。
10年前的今天,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從研究院誕生的那一刻起,她的發展就成瞭我的一項重要責任。”如今,IDG資本與清華大學再度閤作,熊曉鴿動情地說:“兩次在同一個場地簽約,隻不過上一次是麥戈文先生簽,而這次換成瞭我。”
麥戈文先生和IDG資本當年的捐贈猶如一粒種子,讓十分前沿的腦科學研究在中國高校生根發芽。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時鬆海感慨,“十多年前,國內很少有人在關注腦科學研究,他們就已經在做一件著眼未來的事情。”如今,國內越來越多財富自由的大佬加入瞭這場探索未知世界的徵途。
10年前,IDG首次齣資捐贈
清華腦科學研究院誕生
清華腦科學研究院的誕生,正是源於IDG資本。
2000年,IDG創始人及董事長麥戈文及夫人嚮麻省理工學院(MIT)捐贈成立瞭一傢科學研究院,先後有3位諾貝爾奬獲得者在此工作。2006年,麥戈文想在亞洲再次設立一傢腦研究所,他把目光投嚮瞭日本。
獲悉此事的熊曉鴿連忙提議設在中國,並促成瞭那一年麥戈文夫婦到清華等中國學府的訪問。此後,在IDG資本的推動下,清華醫研院與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人腦研究院簽署瞭協議,開始瞭頻繁且長期的閤作交流。
2011年4月21日,麥戈文先生與清華大學簽署協議成立瞭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同年11月,又成立瞭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至此,熊曉鴿終於實現瞭將腦科學研究落在中國的心願。他在十年前的博客裏記錄這段往事,“1981年,母親腦溢血纏綿病榻,八個月間我查閱瞭大量腦神經醫書,給專傢寫信尋醫問藥,無奈迴天乏術惟遺憾恨。2000年,麥戈文先生在MIT成立腦科學研究院,仿佛長夜後的一綫曙光。腦科學研究院在亞洲曾首選日本,多方努力,前日終於花落清華,既作百年校慶之禮,亦是獻給母親的一瓣心香。”
值得一提的是,除瞭資金層麵的支持,也正是在IDG資本的推動下,纔促成瞭現任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時鬆海迴國。
時鬆海嚮投資界迴憶,第一次與IDG資本接觸是2017年,那是在一個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的會議上,“其實此前我就聽說過熊總,他為清華的腦科學研究院做瞭很多事情。”彼時,IDG資本希望能有一些新鮮血液迴國加入研究院。也在那次的交流中,熊曉鴿嚮時鬆海講述瞭中國腦科學發展的機遇和環境,推動瞭其迴國的決心。
“當時全世界頂尖的做腦科學研究的科學傢不超過60人,但大部分在美國,我就在想要是這些人纔能引進迴國就好瞭。”熊曉鴿說。
隨後,時鬆海迴國加入清華腦科學研究院,並於2019年開始擔任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短短10年間,研究院不僅發展成為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的基石,也成為瞭中國領先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基地。
時鬆海教授還記得,當初捐贈協議裏明確地說明:成立研究院的目的是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能夠從事腦科學研究和人纔培養的基地。這在那個清華腦科學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年代,讓這群科研人深深紮下瞭根。
這是一筆成就感不可比擬的投資
腦科學,一直被視為人類理解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也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前沿科學之一。
時鬆海教授普及瞭這門學科的要義:一是科學意義。人類孜孜不倦進行科學研究,會對外部世界和宇宙進行探索,但最終會迴到對人自身最高層次的探索,這就上升到腦科學層麵:我們怎麼想,怎麼有不同的情感,怎麼做決策,怎麼有意識,這是自然科學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也是最復雜的地方,是自然科學的意義。
二是社會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智能化的推進,腦科學對於人工智能或者新型智能體係的建立是非常重要,AI技術目前深受關注,但也隻是在某種程度上模擬瞭大腦,與真實大腦的智慧和情感差距還非常遠。
還有一個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全民健康有關。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工業化,整個神經係統所碰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我們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非常復雜的腦神經疾病。從自閉癥、抑鬱癥到老年癡呆癥、帕金森癥等,如今,腦神經相關的疾病已經成為社會較大的負擔。
但這一門如此重要的科學,在十幾年前卻是一個少數人關注的領域。“你們難以想象,十年之前,在麥戈文先生和IDG資本齣資捐贈這所腦科學院前,清華大學這個百年學府幾乎沒有腦科學的研究。”時鬆海告訴投資界。
捐贈是一粒種子,此後10年清華腦科學的研究從體係上有瞭非常長足的發展,時鬆海坦言,“至少現在看來,清華的腦神經科學在國內是比較靠前的,不能說我們做的最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熊曉鴿錶示,IDG資本願意長期投入資金支持腦科學研究。截至目前,麥戈文及IDG資本已纍計嚮清華、北大、北師大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捐贈2億人民幣,未來還將持續通過捐贈助力中國腦科學基礎研究,捐贈金額預計每年不少於2000萬人民幣,並計劃不斷增加。
熊曉鴿感慨,“如果當年這個腦科學研究院落在瞭日本,也就沒有瞭後續這些成果。我們當時做這件事的初心很單純。正因為理解基礎研究的係統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因此科研為我們帶來的成就感纔更加無可比擬。”
泥土和星空
現在,創投人與科學傢走得越來越近
這場科學與VC的碰撞,堪稱一段佳話。
“一傢從事股權投資的機構,願意不求資金迴報去支持一個專注基礎研究的研究院,十分難得。從産學研的層麵上來講,IDG資本做瞭一個全國很好的模範。”時鬆海如此評價。
在今天清華大學的采訪現場上,熊曉鴿頗為驕傲地說到,IDG資本可能是目前國內擁有博士學位員工最多的投資機構之一。他認為,現在的投資與10年前已經很不一樣,如果說幾年前大傢還在為新的商業模式而興奮,如今能點燃熱情的卻已經是新的技術、新的研究。
科學和技術應該被給予足夠的尊重,一個屬於科學傢和技術人員的時代正在崛起。
“IDG資本願意攜手被投企業更多地參與到支持科研創新的工作中來。”多年來,IDG資本在人工智能、基因醫療、新能源、先進製造、新消費服務等眾多領域投齣瞭一大批優秀的企業。熊曉鴿錶示,“我們也將繼續關注和支持基礎科學的發展,為中國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前沿産業的培育和發展乃至人類科學事業的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須知在探索世界這件事上,所有人肩上都扛著全人類共同的命運。
真正的商業文明不僅僅是坐擁瞭多少財富。不久前,李彥宏成立瞭一傢生命科學公司,打開瞭埋在他心底20餘年的夢想;拼多多黃崢辭任董事長後,與創始團隊設立的繁星基金,嚮浙江大學捐贈 1 億美金用於腦認知、人造魚肉、腫瘤免疫抗原、大規模動態時序圖等前沿生物與信息科技研發;再如未來科學大奬,VC/PE資助科研人員,産生創新的火花。
未知令我們敬畏。每一代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機會,但除瞭看著腳下的路,我們還要仰望星空。所有人的麵前,都擺著一條通往星辰大海的徵途。